..續本文上一頁愛欲,要滅除行、住、坐、臥時對于眼、色的欲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在早上穿上法衣拿著缽盂,走進舍衛城乞食,乞食完後,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拿著坐具走進林中,就在大白天裏靜坐修禅。等舍利弗從禅定中出定後,去到世尊處拜訪,他向佛陀頂禮後,就退坐一邊。
當時,佛陀問舍利弗說:「你從那兒來的呢?」
舍利弗回答說:「世尊啊!我大白天在樹林裏靜坐修禅後才來的。」
佛陀問舍利弗說:「你今天已進入到何等禅境了呢?」
舍利弗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我今天在林中坐禅,已進入到觀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且虛妄不實的空叁昧境界。」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真妙啊!真妙!舍利弗啊!你現在已能進入上座的禅境而坐禅了;如果其他比丘想要進入上座禅境的話,也應該像這樣地去學習。
比丘無論走進城時,或行乞時,或出城時,應該作這樣地思考:我現在眼睛看見了各種色境,是否生起了貪欲、恩愛、愛念、執著了呢?
舍利弗啊!比丘作這樣觀察的時候,如果眼睛見色境曾有愛念染著的話,那麼那位比丘爲了斷除邪惡不善心念的緣故,應當要運用各種方法,努力精進,系念修學。譬如有人已被火燒到了頭上的帽子,爲了完全把火撲滅的緣故,應當運用最好的方法,努力把火撲滅;那位比丘也像這樣子,應當要運用最好的方法,努力精進,系念修學。
如果比丘在觀察的時候,發現無論在道路上,或村落中乞食,或是走出村落,在這過程中,眼睛見色境並沒有愛念染著的情況,而且那位比丘也願以這樣的喜樂善根,日夜精勤努力,修習系念于一處,這就叫比丘能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淨除不正的乞食了。所以這篇經文就取名叫『清淨乞食住』。」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舍利弗尊者聽完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二叁九、本經敘說若比丘對六入處愛念染著,則不得涅槃;反之則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有位名叫郁瞿婁的長者,他去到佛陀住處拜訪,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爲什麼有的比丘能夠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爲什麼有的比丘不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呢?」
佛陀告訴長者說:「如果有比丘眼根識見色境,就對它愛念貪著;因爲愛念貪著之故,所以就經常依住于這識見中;因被它所束縛的緣故,對它執取的緣故,所以就不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像這耳、鼻、舌、身四根,乃至意根識見法境,也是這樣子。
如果比丘眼根識見色境,不去愛念貪著;能不愛念貪著的話,就不會依住于這識見之中;因爲不覺觸、不貪著、不執取之故,這比丘就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像這耳、鼻、舌、身四根,乃至意根識見法境,也是這樣子。
所以,長者啊!有的比丘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有的不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
就如「長者所問經」的經文一樣,像這「阿難所問經」以及「佛自爲諸比丘所說經」的經文,也如同上面所說一樣。
第二叁九經注釋:
1、郁瞿婁:又譯作郁迦羅越,舍衛國長者名。譯曰功德,又曰威德。長
者詣佛所出家,見「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2、見法:見,同現。現法,即現世之意。
3、比丘眼識于色,愛念染著:漢譯南傳大藏經此處作「眼所識之色快意、
可愛、樂、喜愛,生欲念。」
二四○、本經敘說六根緣六境(塵),故生六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到底是什麼原因而生起眼識的呢?是什麼原因而生起耳、鼻、舌、身、意識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由于眼根接觸色境的因緣,所以才會生起眼識。爲什麼呢?因爲那眼識的生起,一切都是由于眼根與色境接觸的緣故。同樣地,由于耳與聲的因緣就會生起耳識;鼻與香的因緣,就會生起鼻識;舌與味的因緣,就會生起舌識;身與觸的因緣,就會生起身識;乃至意與法的因緣就會生起意識。爲什麼呢?因爲所有一切的意識,那一切都是意根接觸法境的因緣所生之故。比丘啊!這就叫眼識是因緣而生……乃至意識也是因緣而生。」
當時,那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後,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告辭離去。
二四一、本經敘說六根緣六塵爲結所系法;欲貪是結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結所系法及結法。什麼叫結所系法呢?就是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這就叫結所系法。什麼叫結法呢?就是欲貪,這就叫結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四一經注釋:
1、結所系法及結法:結爲結纏,系爲系縛。結,系同爲染汙煩惱之異名。
本經謂六根攀緣逐求六境,叫結所系法,而欲貪則爲結法。
二四二、本經敘說六根緣六塵是所取法;欲貪是取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所取法及取法。什麼叫所取法呢?就是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這就叫所取法。什麼叫取法呢?就是欲貪,這就叫取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四二經注釋:
1、所取法及取法:取著所對之境界謂之取,是愛之異名,又爲煩惱之總
名。本經謂六根緣六塵爲所取法;欲貪爲取法。
二四叁、本經敘說若以六識取于六塵相及取隨于六塵之美好者,身壞命終,則墮惡趣中,故不應于六入處生取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比丘啊!即使是愚癡無聞的凡夫,他甯可拿被火燒熱的銅籌來燙燒自己的眼睛,使它熾熱燃燒,也不願以眼識去執取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形色而執取。爲什麼呢?因爲執取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形色而執取的緣故,命終後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沈鐵丸一樣,永不複出了。
愚癡無聞的凡夫,甯願以燒熱的鐵錐來鑽穿自己的耳朵,也不願以耳識去執取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聲音而執取。爲什麼呢?因爲耳識執取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聲音而執取的人,身死命終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沈鐵丸一樣,永不複出了。
愚癡無聞的凡夫,甯願以利刀削斷自己的鼻子,也不願以鼻識去執取香相,隨順各種美好的香氣而執取。爲什麼呢?因爲鼻識執取香相,隨順各種美好的香氣而執取的緣故,身死命終之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沈鐵丸一樣,永不複出了。
愚癡無聞的凡夫,甯願以利刀割斷自己的舌頭,也不願以舌識去執取味相,隨順各種美好的滋味而執取。爲什麼呢?因爲舌識執取味相,隨順各種美好的滋味而執取的緣故,身死命終之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沈鐵丸一樣,永不複出了。
愚癡無聞的凡夫,甯願拿剛鐵利槍來刺擊自己的身體,也不願以身識去執取觸相,隨順各種柔軟細滑美好的觸境而執取。爲什麼呢?因爲執取觸相,以及隨順各種柔軟細滑美好觸境的緣故,身死命終之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沈鐵丸一樣,永不複出了。
衆比丘啊!睡眠是愚癡的過活、是生命的愚迷,沒有利益,也沒有福報。然而衆比丘甯願睡眠,也不可對那色相等六塵而生起覺想;如果生起覺想的話,一定會生起各種煩惱纏縛,爭辯是非,就會使很多的衆生生起不合義理的作爲,不能饒益安樂天人了。
那些多聞的聖弟子要作這樣的學習:我今天甯可拿熾熱的鐵槍來貫穿自己的眼睛,也不可以眼識去執取色相,而墮入叁惡道之中,長夜受苦。我從今日起應當正確的思惟:觀察眼根是無常法、是因緣造作的有爲法、是緣于心而生之法;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生起的眼識,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生起的眼觸,又由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些也都是無常法、因緣造作的有爲法、緣于心而生起之法。對耳、鼻、舌等叁入處,乃至對身入處應當作這樣的學習:我甯可拿鐵槍貫穿自己的身體,也不可以身識去執取觸相,以及隨順各種柔軟細滑美好觸境的緣故,而墮入叁惡道之中。我從今日起應當正確思惟:觀察身體是無常法、因緣造作的有爲法、是緣于心而生之法。像這身體所接觸的觸境,身體接觸觸境生起的身識,以及由身根、觸境、身識叁事和合生起的身觸,又由于身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些也都是無常法、因緣造作的有爲法、緣于心而生起之法。
多聞的聖弟子要作這樣的學習:睡眠是愚癡過活、是生命的愚迷、不能得到生命的成果、沒有利益、沒有福報。我應該不可睡眠,也不可生起各種覺想;生起覺想的話,就會引起各種煩惱纏縛,爭辯是非,使很多人增長不合義理的作爲,不得安樂。
多聞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就會對眼根産生厭嫌,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生起的眼識,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觸,又由于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對那些也…
《雜阿含經卷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