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九
二三二、本经叙说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是名世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三弥离提的比丘,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所说的世间,到底怎样叫世间呢?」
佛陀告诉三弥离提说:「就是这眼根、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同样地,这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法境、意识、意触、以及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就叫世间。为什么呢?因为六根一生起,那么六触也就跟着生起,……像这样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产生。
三弥离提啊!如果没有那眼根、没有色境、没有眼识、没有眼触、也没有因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同样地,如果没有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没有意根、法境、意识、意触、也没有因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的话,那么就没有世间的存在,也不用在世间有所施设了。为什么呢?因为六根一息灭,那六触便跟着息灭,……像这样乃至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世间」的经文所说,像这「众生」、像这「魔」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二三二经注释:
1、世间:世是迁流转变的意思,虽分有情自身与自身外的器世间,但专
指有情世间,佛法总是从有情去说明世间。
二三三、本经叙说六根乃至三受都是危脆败坏,此危脆败坏法,名为世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三弥离提的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所说的世间,到底怎样叫世间呢?」
佛陀告诉三弥离提说:「脆弱不坚实,容易败坏,这就叫世间。到底怎样叫脆弱不坚实,容易败坏的呢?三弥离提啊!像眼根就是脆弱不坚实,容易败坏的事物了,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触,又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那一切都是脆弱不坚实,容易败坏的;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这些所说脆弱不坚实,容易败坏的事物,就叫做世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三四、本经叙说六根是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是名空世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三弥离提的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所说的世间空,到底怎样叫世间空呢?」
佛陀告诉三弥离提说:「好比眼根非我,也非我所有,所以是空;常住、永恒、不变易之法是不存在的,所以是空;我所有的事物也是虚妄不实的,所以是空。为什么呢?因为法性自然如此的缘故。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生起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那一切都是随缘生灭之法,也都是空的;没有常住、永恒、不变易之法,所以是空的;也不是我所有,所以也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法性自然如此的缘故;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空世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三弥离提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二三五、本经叙说六内入处为世间,爱、喜、贪俱为世间集,爱、喜、贪灭为世间灭,八圣道为世间灭道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世间、世间的集起、世间的寂灭、世间寂灭的途径。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
什么是世间呢?是指六内入处(六根)。是那六种呢?就是眼内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内入处。
世间是怎样生起的呢?就是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而招感世间的生起。
世间是怎样寂灭的呢?就是要把这渴求未永来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灭无余,舍离、唾弃、灭尽、出离贪欲,这样就能使世间(六内入处)息灭、静止、永不生起。
什么是世间寂灭的途径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正确的知见)、正志(正确的思考)、正语(纯正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方便(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三五经注释:
1、彼彼集着:疑应作「彼彼乐着」,因本经明言世间是指六内入处(六根)
而言,既指有情世间,则其生起应与第六十一、六十二经所述「有身边
集」的道理一样。巴利本相对经文则从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缘起道理来论说,与北传叙述不同。
二三六、本经叙说世尊为诸比丘略说世界边后,入室坐禅,而由阿难广说其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不讲说有用步行而能到达世界边际的人,我也不讲说不走到世界的边际而有能彻底解脱生死苦海的人。互相谈论着说」这样地讲说完后,就走入室内静坐修禅去了。
当时,众多的比丘就在世尊离开后,:「世尊刚才只简略地说法:『我不讲说有用步行而能到达世界边际的人,我也不讲说不走到世界的边际而有能彻底解脱生死苦海的人。』他这样地讲说完后,就走入室内静坐修禅去了。我们今天对世尊简略的说法仍不了解它的妙义,在座各位尊者,谁有能力对世尊简略的说法,再广为我们演说它的妙义呢?」
比丘们又这样说道:「只有阿难尊者聪明又具智慧,总持一切法义,而且又经常奉侍在世尊左右,世尊赞叹他知识广博,修行清净,对世尊简略的说法,他应当能够为我们广说其中的妙义。现在我们应当前往阿难尊者处拜访他,请求他再解说。」
这时,有很多的比丘就一齐到阿难尊者处拜访,见面彼此互相问讯后,就在一边坐下,然后详细地把上面世尊所讲说的事理向阿难一一请教。
当时,阿难告诉众比丘说:「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现在将为你们解说。像世间、世间的名称、世间的觉知、世间的言辞、世间的语说等,这些都是属于世间的名数。各位尊者!我说眼睛就是世间、世间的名称、世间的觉知、世间的言辞、世间的语说了,这些全部都属于世间的名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这样。多闻的圣弟子对这六入处(六根)如果能够如实地察知它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这就叫圣弟子已到了世界的边际、知道世间、被世间所尊重、度脱了世间。」
这时,阿难尊者又唱颂偈言:
「并不是说游步而行的人,他就能走到世界的边际;
但是不能走到世界边际的人,便不能免除一切的苦恼。
所以世尊就叫做能觉知世间一切的人;
因为他能行到世界的边际,一切清净的梵行都已建立。
世界的边际,也只有具正智的觉者才能详细的了解;
因为他的觉慧能通达世间的一切,所以说他能够度脱此世而到达涅槃的彼
岸。」
「就是这样,各位尊者啊!所以刚才世尊简略的说法后,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 去了。我现在已为你们再分别广说了。」
阿难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二三七、本经叙说比丘若缘六根、六尘而生恶不善觉,是名有师,又依此恶不善法师而住者,是名近住弟子。有师、有近住弟子,则苦独住;反之,则乐独住。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弟子说:「如果有师、有近住弟子的话,那么就会和苦恼独住;如果无师、无近住弟子的话,那么就会和快乐独住。」
怎样叫有师、有近住弟子,就会和苦恼独住呢?比如眼根与色境的接触,就会生起各种邪恶不善的觉受,于是贪欲、瞋恚、愚痴也跟着生起。如果比丘施行此法的话,就叫有师;依循这种邪恶不善之法的人,就叫近住弟子。耳、鼻、舌、身、意诸根与境的接触,也是这样。像这样有师、有近住弟子的话,那么就会经常与苦恼独住。
怎样叫无师、无近住弟子,就会经常和快乐独住呢?比如眼根与色境的接触,就会生起各种邪恶不善的觉受,于是贪欲、瞋恚、愚痴也跟着生起。如果比丘不去施行此法的话,就叫无师;不依循那种邪恶不善法的人,就叫无近住弟子。这就叫无师、无近住弟子的人,那么就会经常和快乐独住。如果比丘能够无师、无近住弟子的话,我说他就能获得清净梵行的福报。为什么呢?因为无师、无近住弟子的比丘,自我已树立了清净的梵行,所以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从各种苦恼的结聚中得到彻底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三八、本经叙说佛告舍利弗,于行乞时,不应眼见色而起…
《杂阿含经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