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九
二叁二、本經敘說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是名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名叫叁彌離提的比丘,他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所說的世間,到底怎樣叫世間呢?」
佛陀告訴叁彌離提說:「就是這眼根、色境、眼識、眼觸,以及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同樣地,這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法境、意識、意觸、以及意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就叫世間。爲什麼呢?因爲六根一生起,那麼六觸也就跟著生起,……像這樣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産生。
叁彌離提啊!如果沒有那眼根、沒有色境、沒有眼識、沒有眼觸、也沒有因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同樣地,如果沒有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沒有意根、法境、意識、意觸、也沒有因意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的話,那麼就沒有世間的存在,也不用在世間有所施設了。爲什麼呢?因爲六根一息滅,那六觸便跟著息滅,……像這樣乃至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世間」的經文所說,像這「衆生」、像這「魔」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第二叁二經注釋:
1、世間: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雖分有情自身與自身外的器世間,但專
指有情世間,佛法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二叁叁、本經敘說六根乃至叁受都是危脆敗壞,此危脆敗壞法,名爲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名叫叁彌離提的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所說的世間,到底怎樣叫世間呢?」
佛陀告訴叁彌離提說:「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這就叫世間。到底怎樣叫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呢?叁彌離提啊!像眼根就是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事物了,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産生的眼識,以及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觸,又由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一切都是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這樣子。這些所說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事物,就叫做世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叁四、本經敘說六根是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是名空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名叫叁彌離提的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所說的世間空,到底怎樣叫世間空呢?」
佛陀告訴叁彌離提說:「好比眼根非我,也非我所有,所以是空;常住、永恒、不變易之法是不存在的,所以是空;我所有的事物也是虛妄不實的,所以是空。爲什麼呢?因爲法性自然如此的緣故。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生起的眼識,以及眼根、色境、眼識和合而生的眼觸,又由于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一切都是隨緣生滅之法,也都是空的;沒有常住、永恒、不變易之法,所以是空的;也不是我所有,所以也是空的。爲什麼呢?因爲這法性自然如此的緣故;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這樣子,這就叫空世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叁彌離提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二叁五、本經敘說六內入處爲世間,愛、喜、貪俱爲世間集,愛、喜、貪滅爲世間滅,八聖道爲世間滅道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世間、世間的集起、世間的寂滅、世間寂滅的途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
什麼是世間呢?是指六內入處(六根)。是那六種呢?就是眼內入處,以及耳、鼻、舌、身、意等內入處。
世間是怎樣生起的呢?就是有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而招感世間的生起。
世間是怎樣寂滅的呢?就是要把這渴求未永來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滅無余,舍離、唾棄、滅盡、出離貪欲,這樣就能使世間(六內入處)息滅、靜止、永不生起。
什麼是世間寂滅的途徑呢?就是指八聖道||正見(正確的知見)、正志(正確的思考)、正語(純正的言語)、正業(正當的行爲)、正命(正當的職業)、正方便(正確的努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定(正確的禅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叁五經注釋:
1、彼彼集著:疑應作「彼彼樂著」,因本經明言世間是指六內入處(六根)
而言,既指有情世間,則其生起應與第六十一、六十二經所述「有身邊
集」的道理一樣。巴利本相對經文則從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
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緣起道理來論說,與北傳敘述不同。
二叁六、本經敘說世尊爲諸比丘略說世界邊後,入室坐禅,而由阿難廣說其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不講說有用步行而能到達世界邊際的人,我也不講說不走到世界的邊際而有能徹底解脫生死苦海的人。互相談論著說」這樣地講說完後,就走入室內靜坐修禅去了。
當時,衆多的比丘就在世尊離開後,:「世尊剛才只簡略地說法:『我不講說有用步行而能到達世界邊際的人,我也不講說不走到世界的邊際而有能徹底解脫生死苦海的人。』他這樣地講說完後,就走入室內靜坐修禅去了。我們今天對世尊簡略的說法仍不了解它的妙義,在座各位尊者,誰有能力對世尊簡略的說法,再廣爲我們演說它的妙義呢?」
比丘們又這樣說道:「只有阿難尊者聰明又具智慧,總持一切法義,而且又經常奉侍在世尊左右,世尊贊歎他知識廣博,修行清淨,對世尊簡略的說法,他應當能夠爲我們廣說其中的妙義。現在我們應當前往阿難尊者處拜訪他,請求他再解說。」
這時,有很多的比丘就一齊到阿難尊者處拜訪,見面彼此互相問訊後,就在一邊坐下,然後詳細地把上面世尊所講說的事理向阿難一一請教。
當時,阿難告訴衆比丘說:「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現在將爲你們解說。像世間、世間的名稱、世間的覺知、世間的言辭、世間的語說等,這些都是屬于世間的名數。各位尊者!我說眼睛就是世間、世間的名稱、世間的覺知、世間的言辭、世間的語說了,這些全部都屬于世間的名數;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這樣。多聞的聖弟子對這六入處(六根)如果能夠如實地察知它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這就叫聖弟子已到了世界的邊際、知道世間、被世間所尊重、度脫了世間。」
這時,阿難尊者又唱頌偈言:
「並不是說遊步而行的人,他就能走到世界的邊際;
但是不能走到世界邊際的人,便不能免除一切的苦惱。
所以世尊就叫做能覺知世間一切的人;
因爲他能行到世界的邊際,一切清淨的梵行都已建立。
世界的邊際,也只有具正智的覺者才能詳細的了解;
因爲他的覺慧能通達世間的一切,所以說他能夠度脫此世而到達涅槃的彼
岸。」
「就是這樣,各位尊者啊!所以剛才世尊簡略的說法後,就進入室內靜坐修禅 去了。我現在已爲你們再分別廣說了。」
阿難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二叁七、本經敘說比丘若緣六根、六塵而生惡不善覺,是名有師,又依此惡不善法師而住者,是名近住弟子。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反之,則樂獨住。
: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弟子說:「如果有師、有近住弟子的話,那麼就會和苦惱獨住;如果無師、無近住弟子的話,那麼就會和快樂獨住。」
怎樣叫有師、有近住弟子,就會和苦惱獨住呢?比如眼根與色境的接觸,就會生起各種邪惡不善的覺受,于是貪欲、瞋恚、愚癡也跟著生起。如果比丘施行此法的話,就叫有師;依循這種邪惡不善之法的人,就叫近住弟子。耳、鼻、舌、身、意諸根與境的接觸,也是這樣。像這樣有師、有近住弟子的話,那麼就會經常與苦惱獨住。
怎樣叫無師、無近住弟子,就會經常和快樂獨住呢?比如眼根與色境的接觸,就會生起各種邪惡不善的覺受,于是貪欲、瞋恚、愚癡也跟著生起。如果比丘不去施行此法的話,就叫無師;不依循那種邪惡不善法的人,就叫無近住弟子。這就叫無師、無近住弟子的人,那麼就會經常和快樂獨住。如果比丘能夠無師、無近住弟子的話,我說他就能獲得清淨梵行的福報。爲什麼呢?因爲無師、無近住弟子的比丘,自我已樹立了清淨的梵行,所以能夠正確地滅盡苦惱,從各種苦惱的結聚中得到徹底的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叁八、本經敘說佛告舍利弗,于行乞時,不應眼見色而起…
《雜阿含經卷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