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九▪P5

  ..續本文上一頁住宅一樣,面對著死亡毫不憂悔。

   長久的建立一切清淨梵行,完善的修習八聖道,

   用智慧觀照這世間,自身就好象穢亂的草木一樣,

   不再更求其余的凡身,其余的凡身也不會再相續。」

  當時,舍利弗尊者以詩偈贊頌供養了優波先那的屍體後,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優波先那尊者被一條如治療眼疾的小竹片那麼小的惡毒蛇掉在他身上,他的身體中毒即刻壞死,就像積聚的糠糟散失一樣。」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如果優波先那曾念誦這個偈頌的話,就不會中蛇毒,身體也不會壞死,就如積聚的糠糟一樣地散去了。」

  舍利弗請問佛陀說:「世尊啊!是誦念什麼偈頌?什麼辭句呢?」

  佛陀于是就爲舍利弗唱誦偈言道:

  「要常慈念那堅固的賴咤羅,

   慈念伊羅盤那、屍婆弗多羅、欽婆羅上馬,

   也要慈念迦拘咤,以及那些黑瞿昙、難徒跋難陀。

   要以慈悲對待那些無足的,以及有二足的衆生,

   對于有四足和多足的衆生,也都要生起慈悲心。

   要慈悲對待那一切依住于水陸的龍蛇;

   也要慈悲對待一切衆生,包括那些令人恐畏的和不會令人恐畏的衆生。

   使一切衆生獲得安樂,也能脫離生起的煩惱;

   只願使一切衆生都賢好,對一切衆生不生起惡念。

   常住于蛇頭岩中,各種惡毒也不會來集;

   那凶害的惡毒蛇,是會傷害衆生生命的。

   如此真谛的話語,是無上的大師所說,

   我現在誦習這大師所說的真實語句,

   所有的一切惡毒,都不能加害我身體。

   貪欲、瞋怒和愚癡,是世間所謂的叁毒,

   對這邪惡的叁毒能永遠的斷除,就叫做佛寶。

   真理的法能滅除一切惡毒,世間的僧寶也一樣能滅除惡毒無余,

   破壞凶惡的毒害,攝受保護良善的人,

   佛能破除一切惡毒,你的蛇毒現在已破除。

   因此,我說這咒術的章句,所謂:

   塢耽婆隸 耽婆隸 耽陸 婆羅耽陸 渧 肅 渧 枳跋渧  文那移 叁摩移 檀谛 尼羅枳施 婆羅拘 塢隸 塢娛隸 悉波呵」

  「舍利弗啊!如果優波先那善男子那時能唱說這首偈言,念說這段章句的話,毒蛇就不能傷害他的身體,他的身體也就不會壞死,如積聚的糠糟一樣的散失了。」

  舍利弗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優波先那並未曾聽聞這首偈頌,也未曾聽聞這段咒術的章句,世尊今天講說這段偈頌咒語,是爲未來的世人而說的。」

  舍利弗尊者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向佛陀行禮後就辭去。

  第二五四經注釋:

  1、優波先那:爲舍利弗與純陀之弟。舍利弗兄弟四人皆出家學佛,兄弟排行次第是舍利弗、純陀、優婆先那、離婆多。

  2、莫令于內身壞碎,如糠糟聚:糠,榖物之外皮;糟,酒渣。意謂不使

  蛇毒發作,而死于岩窟之內,如結聚的糠糟一樣地散失。「如糠糟聚」,「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恰如一握之糠,立即散失」。

  3、久殖諸梵行:殖,或作「植」,建立之意。梵行,清淨的宗教行爲。

  4、八聖道: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

  5、如治眼籌:眼籌,治療眼疾之小竹片。此指小蛇蛇體如治眼疾之竹籌

  一般。

  6、堅固賴咤羅……難徒跋難陀:此七句皆爲諸龍(蛇)之名。

  7、咒術章句:南傳巴利本並沒有這首咒語,佛陀也沒有爲舍利弗頌偈。

  二五五、本經敘說毗紐迦旃延婆羅門尼,招請優陀夷說法,優陀夷看她態度驕慢,不肯爲說。後因其改變態度,才爲她說苦之生起與寂滅之因,終使她皈依叁寶。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優陀夷尊者前往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到了拘盤荼村落,就駐錫在毗紐迦旃延氏族之婆羅門婦女的庵羅園中。

  那時,毗紐迦旃延氏族婆羅門尼有許多年青的弟子,他們四處遊行采樵,來到了庵羅園中,看見優陀夷尊者坐在一棵樹下,容貌端正,六根寂靜,心意安住于聖谛,成就了第一調伏的人(即阿羅漢)。見後,就去到他的住處,彼此問訊後,退坐一邊。當時,優陀夷就爲衆年青人講說種種之法,並勸勉他們之後,就靜默地安坐著。那些年輕人聽聞優陀夷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告辭而去。

  那時,這些年青人擔持著一束的薪柴,回到了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處,把薪柴放置在地上,就去見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對她說:「我的老師啊!您應當知道庵羅園中有位出家學道沙門,名叫優陀夷,姓瞿昙氏,他現就依住在那兒,很善于說法。」

  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告訴衆年青弟子說:「你們可前往邀請沙門優陀夷瞿昙氏,說明天到這兒讓我們供養飯食。」

  這時,衆年青弟子接受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的教示後,就前往晉見優陀夷尊者,並禀告優陀夷尊者說:「尊者您應當知道的,我們老師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要邀請優陀夷尊者您明天早上接受飯食的供養。」

  當時,優陀夷默然地接受了邀請。

  這時,那些年青人知道優陀夷接受了邀請後,就回到老師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處,報告說:「老師啊!我以老師的話去邀請優陀夷尊者,優陀夷尊者已默然地接受了邀請,老師您自己應知時宜了。」

  當時,優陀夷尊者過了夜晚,到了晨朝,穿上法衣拿著缽盂,就前往毗紐迦旃延氏族婆羅門尼的住家。這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遙見優陀夷尊者走過來了,趕緊鋪好床座,請他就座,並擺置各種的飲食,親自供養,食物豐美,令他滿足。飯後,漱口洗浴、清洗缽盂後,回到自己座位。

  這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知道飯食已畢,就穿好皮鞋,拿衣巾覆蓋頭部,另設高床,現起輕視之相,傲慢地坐著,然後告訴優陀夷說:「想向您請教,不知您是否有空閑爲我解答麼?」

  優陀夷回答說:「姊妹啊!現在不是時候。」說完這樣的話後,就從座席起來辭去。

  就像這樣子,隔天衆弟子們又到庵羅園采樵聽優陀夷說法,回來後便又告訴了老師;老師又派遣弟子們前往邀請供食,就像前述一樣經過叁次,乃至請法也是有叁次,但是優陀夷都答說:「不是時候。」不願爲她說法。

  衆年青弟子又禀告老師說:「庵羅園中的沙門優陀夷很善于說法。」

  老師回答說:「我也知道他很善于說法,可是我再叁請他來這兒,設食供養,並向他問法,但他老是說:『不是時候。』都不說法就回去。」

  衆弟子們禀告老師說:「老師您穿著美好的皮鞋,用衣巾覆蓋著頭部,不恭敬地坐著,他要如何說法呢?爲什麼呢?因爲那位優陀夷尊者,爲了敬法的緣故,所以不說法就回去。」

  老師回答說:「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再爲我去邀請他吧。」

  衆弟子接受了教示,便又如前一樣地再去邀請供食。那時,老師已知飯食完畢,便脫下皮鞋,整理衣服,改坐下床,恭敬地問說:「想要向您請教,不知您可有空閑爲我解答麼?」

  優陀夷回答說:「你現在可以發問了,我當會爲你解說。」

  于是她就問說:「有些沙門、婆羅門說:『痛苦與快樂是自己造作的。』又有人說:『痛苦與快樂是由別人造作的。』又有人說:『痛苦與快樂是由自己和別人造作的。』又有人說:『痛苦與快樂不是自已、也不是別人所造作的。』尊者啊!您又覺得如何呢?」

  優陀夷尊者回答說:「姊妹啊!阿羅漢(指佛陀)說:『痛苦與快樂是異生。』並非如前面所述一樣。」

  婆羅門尼又問:「那是什麼意思呢?」

  優陀夷答說:「阿羅漢說:『是隨著他的因緣,而生起一切的痛苦與快樂』。」

  優陀夷又告訴婆羅門尼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你的意見怎樣?有眼根麼?」

  答說:「有。」

  「有色境麼?」

  答說:「有。」

  「有眼識、眼觸、以及由眼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麼?」

  答說:「是這樣子,優陀夷尊者!」

  優陀夷又問:「有耳、鼻、舌、身、意,乃至由意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麼?」

  答說:「是這樣子,優陀夷尊者!」

  優陀夷說:「這就是阿羅漢所說:『隨著他的因緣,而生起痛苦和快樂。』」

  婆羅門尼說:「優陀夷尊者啊!阿羅漢是這樣說:『隨著他的因緣,而生起痛苦和快樂』的嗎?」

  優陀夷答說:「是這樣子,婆羅門尼!」

  婆羅門尼又問說:「沙門啊!爲什麼阿羅漢說:『由因緣生起的痛苦、快樂、不苦也不樂息滅了』呢?」

  優陀夷答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婆羅門尼啊!如果一切的眼根,在一切時都能滅除無余的話,那麼還有那由眼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嗎?」

  答說:「沒有,沙門!」

  「同樣地,耳、鼻、舌、身、意諸根,如果在一切時都能滅除淨盡,毫無余存的話,那麼還有由意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嗎?」

  答說:「沒有,沙門!」

  「就像這樣,婆羅門尼啊!這就是阿羅漢所說的:『由因緣所生的痛苦、快樂、不苦也不樂息滅了』。」

  優陀夷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聽了便能遠離煩惱的塵垢,獲得清淨的法眼。那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女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遠離疑惑,不是由于他人之故而悟入佛陀所教的法義中,對于佛法已能無所畏懼,于是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恭敬地合掌,禀告優陀夷尊者說:「我今天起決定超入禅定諸地,越證果位;我從今天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從今天起盡形壽皈依叁寶。」

  當時,優陀夷爲羅婆羅門尼說法,啓示她聖道,教導她行善,使她能遵照實行得法益而歡喜後,即從座席起來告辭而去。

  第二五五經注釋:

  1、優陀夷:爲佛弟子中善能勸導、福度人民第一比丘。

  2、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指出身于毗紐迦旃延族之婆羅門婦女。

  3、和上:即和尚,吾師的意思,是僧徒對其親教師的…

《雜阿含經卷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