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会产生厌嫌,因为厌嫌的缘故,所以就不会去爱乐;由于不爱乐的缘故,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这样地去观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四三经注释:
1、「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无利、无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
文此处作「余言睡眠是生命之不生产、睡眠是生命之不结实、睡眠是生
命之愚迷」。
二四四、本经叙说于眼若知、若识、若断、若离欲,则堪能正尽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知道、不了解、不断舍、不离欲的话,就不能正确的灭尽苦恼;如果对眼根能够知道、了解、断舍、离欲的话,就能正确的灭尽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眼」有四篇经文,像这样,乃至于「意」等,计有二十四篇经文,也如上面所说一样。
二四五、本经叙说若于眼等味着,则入于魔系;反之则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众比丘对眼根爱乐的话,应该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就不能自在地脱离魔手,被魔王的绳缚所束缚,入于魔王的系缚中了;对耳、鼻、舌、身、意的爱乐,也是像这样。如果沙门、婆罗门对眼根不爱乐的话,应该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就不会随顺魔王,脱离魔王手掌,不被魔王所系缚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味」的经文一样,像这欢喜、赞叹、染着、坚住、爱乐、憎嫉等的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如「内入处」的七篇经文一样,「外入处」的七篇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二四六、本经叙说六根味着六境是魔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六种魔钩。是那六种呢?就是眼根爱乐贪着色境,这就是魔钩;耳根爱乐贪着声境,这就是魔钩;鼻根爱乐贪着香境,这就是魔钩;舌根爱乐贪着味境,这就是魔钩;身根爱乐贪着触境,这就是魔钩;意根爱乐贪着法境,这就是魔钩。如果沙门、婆罗门眼根爱乐贪着色境的话,当知这沙门、婆罗门就会被魔王的钩子钩住他的咽喉,对着魔王而不能得到自在了。」
秽说、净说的经文,也如上面一样地广为解说。
二四七、本经叙说比丘若贪着六入处,则不得解脱魔系;反之则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伏驳牛村落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所说的法语,从开始、中段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洁净,有清白的梵行,那就是这四品法经。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怎样叫四品法经呢?就如有比丘眼睛识见可爱、可念、可乐、可着的色境,这比丘见后,心生欢喜、赞叹、爱乐贪着、固持不舍;又如有比丘眼睛识见不可爱、不可念、不可乐着、苦厌的色境,这比丘见后,心生瞋恨、鄙嫌。像这样的比丘,对着魔王就不能得到自在,乃至不能解脱魔王的系缚了。耳、鼻、舌、身、意,也是像这样。
如果有比丘眼睛识见可爱、可念、可乐、可着的色境,然而这比丘见后,虽知喜而不赞叹,也不爱乐贪着固持不舍;又如有比丘眼睛识见不可爱、念、乐、着的色境,这比丘见后,心不生瞋恨,也不鄙嫌。像这样的比丘,就不会随顺魔王的自在役使,乃至能解脱魔王的束缚。耳、鼻、舌、身、意,也是像这样。这就叫比丘四品法经了。」
第二四七经注释:
1、拘留搜:国名,又作居楼、俱卢,为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何上游西岸,正当现今德里之地。
2、调伏驳牛聚落:村落名。
3、纯一满净:即纯一、圆满、清净。
二四八、本经叙说魔王波旬欲乱佛道意,却反被说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世尊在早晨穿好法衣拿着钵盂,走进王舍城乞食。
这时,天魔波旬这样地想着:沙门瞿昙在早晨穿好了法衣拿着钵盂,要走进王舍城乞食,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他的道心。
当时,天魔波旬就化作一位像驾车之类的车夫,手拿着木杖在找寻牛只,他穿著破旧的衣服,蓬头乱发,手脚都剥裂,手中拿着牛杖,来到世尊面前问说:「瞿昙啊!你有没有看见我的牛只呢?」
世尊这样地想着:这是恶魔,他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告诉魔王说:「恶魔啊!何处有牛呢?你要牛做什么?」
魔王也这样地想着:沙门瞿昙他已经知道我是魔王了。于是就回答佛陀说:「瞿昙啊!眼触入处,就是我的驾乘(坐骑);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也是我的驾乘。」
魔王又问:「瞿昙啊!你想去那里啊!」
佛陀告诉恶魔说:「你说你有眼触入处,有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然而如果那里没有眼触入处,也没有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的话,那么你就不能到达那里了,而我就是要前往那里。」
当时,天魔波旬就朗诵诗偈说:
「如果认为有一常住而实体的我存在的话,那么那一切便都是我波洵所拥有的了。(意即有我见的人,便受天魔所控制)一切既然都属于我的,那么瞿昙您要往那里去呢?」
这时,世尊也说偈回答说:
「如果说有我见的话,那么他用来说我就错误了。(意即世尊并无我见的偏执,故用此假设来说他,是错误的。)所以可知,波旬你与我的辩说是输了。」
天魔又说偈言道:「如果说您已知见了正道,可安稳的趋向涅槃;你就独自游行前往好了,为何还费神教他人也去呢?」
世尊又说偈言道:「如果有人想要出离魔王束缚的话,他就会请问安渡彼岸的方法。我会为他平等解说真实永远无余的方法,时常修习而不放逸的话,就可永远脱离魔王的束缚而得到自在。」
魔王又说偈言道:「有一块石头形状像段肉,引得饥饿的乌鸦飞来要啄食。那乌鸦把那块石头想象成又软又美的肉食,想要吃它来填饱饥饿的肚子。没想到竟然感觉不到肉的滋味,反而折断了乌嘴而腾空飞去。我波旬今天就像那只乌鸦一样,而世尊您就像那块石头所生似地坚实。我不能击破您的说法惭愧而去,就好象那只乌鸦凌空飞去一样。内心感到非常愁苦,就在那儿隐没消失。」
二四九、本经叙说若习近于六入处,则不得解脱魔缚;反之则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沙门、婆罗门眼根习近于色境的话,就会随顺魔王自在的役使了。……乃至不能解脱魔王的束缚;耳、鼻、舌、身、意诸根若习近于外境,也是像这样子。
如果沙门、婆罗门眼根不习近于色境的话,那么就不会随顺魔王的自在役使,……乃至可解脱魔王的束缚;耳、鼻、舌、身、意诸根若不习近于外境,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五○、本经叙说四大所造之色无常、无我;六识也是无常、无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咤利弗多罗国的鸡林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去到大纯陀尊者处拜访,彼此互相问讯后,在一边坐着。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纯陀尊者说:「我想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闲回答我的问题?」
纯陀尊者告诉阿难尊者说:「随您所问,知道的话,我当会回答您。」
阿难尊者问纯陀尊者说:「就如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所了知、所察见的,他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造成了物质现象,他这样讲说的目的是为了显露这四大元素并不是我。又如来、应供、等正觉他所了知、所察见到的,也有说六识并不是我吗?」
纯陀尊者告诉阿难尊者说:「仁者您最多闻了,我之所以从远处来到这里见您,就是为了请问这件法义。今天,尊者啊!希望您能为我解说这法义。」
阿难尊者告诉纯陀说:「我现在问尊者您,您请随意回答我。纯陀尊者啊!您认为有眼根、有色境、有眼识吗?」
纯陀尊者答说:「有的。」
阿难尊者又问:「是由于眼根触及色境,而生起眼识的吗?」
纯陀尊者答说:「是这样。」
阿难尊者又问:「是由于眼根触及色境,而生起眼识,那么,那个生起眼识的因和缘是常还是无常呢?」
纯陀尊者答说:「是无常。」
阿难尊者又问:「如果是由那个因、那个缘而生起了眼识,那么,那个因和缘是无常变易时,那个眼识还能常住不变吗?」
纯陀答说:「不能,阿难尊者!」
阿难尊者又问:「您意见怎样?如果那个法是生起或息灭是可了知的,那么多闻圣弟子在那个法当中还可察见有我、我所有、我在那个法之中、或那个法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纯陀尊者答说:「不可,阿难尊者!」
「对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与法境,您的意见怎样?有意根、有法境、有意识存在吗?」
纯陀尊者答说:「有的,阿难尊者!」
又问:「是因为意根触及法境,而生起意识的吗?」
纯陀尊者答说:「是这样,阿难尊者!」
又问:「如果因意根攀缘法境而生起意识的话,那么,那个产生意识的因和缘是常还是无常呢?」
纯陀尊者答说:「是无常,阿难尊者!」
又问:「如果是由因和缘生起意识的话,那么,那个因和缘无常变易时,意识还能常住吗?」
纯陀尊者答说:「不能,阿难尊者!」
又问:「您意见怎样?如果那个法是生起或息灭是可了知的,那么多闻圣弟子在那个法当中还…
《杂阿含经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