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的。多聞聖弟子能這樣去做觀察的話,就可自眼根中得到解脫。像這色境、眼識、眼觸以及由于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也都可得到解脫。同樣地,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這意根所接觸的法境,意根接觸法境産生的意識,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識叁者和合而生的意觸,又由于意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也都可得到解脫;我說他已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九八經注釋:
1、如是耳、鼻、舌、身、意:本句末原有「識」字,對照前後經文,應
是衍字。今依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
2、「如說一切無常,如是一切苦……一切燒」:所舉之一切法都是經名。
一九九、本經敘說佛陀作叁種的示現教化,即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伽阇屍利沙寺院,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這些比丘以前都是萦發的婆羅門。
那時,世尊爲這千位比丘做了叁種示現的教化。是那叁種呢?就是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和教誡示現。
所謂神足示現,就是說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進入禅定狀態。然後他淩虛而至東方的空中,作行、住、坐、臥的四種威儀;並入火光叁昧,身上發出種種的火光,有青光、黃光、赤光、白光、紅光、玻璃色光等;水火又同時顯現,有時身下發出火光,身上流出水來;或者身上發出火光,身下流出水來。世尊在天空的南方、西方、北方等,也都做這樣的示現。這時,世尊作種種的神通變化後,又回到僧衆中坐著,這就叫神足變化示現。
所謂他心示現,就是說世尊能依照他人的心念、依照他人的意念,以及依照他人的心識,去指導他人應作這樣的想法,不應作這樣的想法,他應作這樣的舍棄,他應作這樣的身證住,這就叫他心示現。
所謂教誡示現,就如世尊所說:「衆比丘啊!一切都在燒燃。爲什麼一切都在燒燃呢?我說好比眼根就在燒燃。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産生的眼識,以及由于眼根、色境、眼識叁者和合而生的眼觸,又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都在燒燃。同樣地,耳、鼻、舌、身、意諸根都在燒燃。像這意根所接觸的法境,意根接觸法境産生的意識,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識叁者和合而生的意觸,又由于意觸的因緣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也都在燒燃。是用什麼去燒燃呢?就是用貪欲的火去燒燃、瞋恚的火去燒燃、愚癡的火去燒燃,以及用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火去燒燃。」
當時,這千位比丘聞佛說法,便能不生諸煩惱,心靈得到自在解脫。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九九經注釋:
1、伽阇屍利沙:舊譯伽耶山。有二處,一在靈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場附近。本經未明示何者?西域記八雲:「渡尼連禅河至伽耶城,城甚險固,少居人,唯婆羅門有千余家,大仙人祚胤也。」出城東南行叁裏,大道坦坦,直至菩提道場。或即指菩提道場。
2、支提:靈廟或塔之義,此指寺院而言。
3、正受:禅定的異名。即在定時,以定之力而使身心或身領受平等安和之相。 4、陵虛:升于空中之意。
5、四威儀:佛教徒的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規範,以保持嚴肅和莊重。即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的行儀。
6、火叁昧:即火光叁昧,指第四禅定。
7、身證:利根之人依滅盡定,得似涅槃法,是身得寂靜樂不還果的聖者。
8、燒燃:也是「煩惱」的異名。
二○○、本經敘說若能知見眼等六根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話,就可獲得證悟,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時,羅睺 羅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我這個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才能使我見(妄執有我)、我所見(妄執萬物是我所有)、我慢(傲慢自大)、結使(潛伏的煩惱種子)、系著(貪取的煩惱束縛)等煩惱不會生起呢?」
當時,世尊告訴羅睺 羅說:「問得真好啊!羅睺 羅啊!你能向如來請問深奧的法義」
佛陀告訴羅睺 羅說:「像我們的眼根,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這些情況都要如實地認知;對耳、鼻、舌、身、意,也要像這樣地去認知。
羅睺 羅啊!要這樣地去認知、這樣地去觀察我這有意識的身體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能使我見、我所見、我慢、結使、系著等煩惱不會生起了。羅睺 羅啊!像這我見、我所見、我慢、結使、系著等煩惱不生起的話,羅睺 羅啊!這就叫斷滅了貪愛的濁惡見解,得到正確的覺證,徹底地從生死輪回的苦海裏解脫出來。﹂
第二○○經注釋:
1、內入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外入處: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塵)。
3、「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即六識。
4、眼觸,耳、鼻、舌、身、意觸:即六觸。
5、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即六受。
6、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即六想。
7、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即六思。
8、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觸生愛:即六愛。
二○一、本經敘說若能知見眼等六根與所接觸的色等六境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話,就能轉去各種結縛煩惱,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羅睺 羅說:「對我們這個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應當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觀察,才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傲慢自大)、結使(潛伏的煩惱種子)、系著(貪取的煩惱束縛)等煩惱呢?」
羅睺 羅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慈悲的世尊啊!您應當爲衆比丘廣爲解說這奧妙的法義,衆比丘聽聞後,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羅睺 羅說:「好地!你要仔細聽!我將爲你解說。所有一切的眼根,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對這些現象要如實正確地去觀察。羅睺 羅啊!對耳、鼻、舌、身、意諸根,也要像這樣去觀察。」
羅睺 羅啊!能像這樣地去認知、像這樣地去觀察我這個有意識的身體及外境一切事物的話,那麼我見、我所見、我慢、結使、系著等煩惱,便不會生起了。羅睺 羅啊!比丘能夠這樣地去認知觀察的話,就可超越對識身與外相的偏執,從一切事物中出離,獲得寂靜解脫。羅睺 羅啊!像這獲得解脫的比丘,他就能斷除一切的愛欲,轉去各種結縛煩惱,徹底地從生死輪回的苦海裏解脫出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睺 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如「內入(處)」的經文一樣,像這外入……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等法的經文,也像這樣地廣爲解說。
第二○一經注釋:
1、越于二:二,指此識身及外一切相。
二○二、本經敘說羅睺 羅欲求得阿羅漢果之法,佛知其時機未熟,故先示以五陰、六入處、尼陀那(因緣)等法,使其思惟。到機熟時,再告以一切法無常,使其得阿羅漢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羅睺 羅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說法,我聽聞妙法後,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懈怠;能獨自在一僻靜處,惠心思考,不放逸懈怠後,我會這樣地思慮著:一個族姓子(叁寶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修持清淨的梵行,爲的是要在現世之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世尊觀察羅睺 羅的心解脫智慧仍未成熟,還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問羅睺 羅說:「你曾拿五受陰(即色、受、想、行、識受陰)去教導人了沒?」
羅睺 羅回答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羅睺 羅說:「你應當要爲人演說這五受陰的道理。」
那時,羅睺 羅受到佛陀的教導後,就在一段期間爲人演說五受陰的道理。等演說完後,他便回到佛陀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經爲人演說過五受陰的道理了,希望世尊您能爲我演說妙法,我聽聞妙法後,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世尊又觀察羅睺 羅的心解脫智慧,知道仍未成熟,還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問羅睺 羅說:「你曾爲人演說過眼等六入處的道理沒?」
羅睺 羅回答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羅睺 羅說:「你應當要爲人演說這六入處的道理。」
那時,羅睺 羅受到佛陀的教導後,就在一段期間爲人演說這六入處的道理。演說完這六入處的道理後,他便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經爲人演說過六入處的道理了,…
《雜阿含經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