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八
六入处诵第二
一九○、本经叙说能正确观察眼等六根无常,就能生厌而离喜贪,得到正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样观察的话,就叫「正见」。由于能做正确的观察,所以就会对它生起厌嫌; 由于生起厌嫌,所以就会从喜欢出离,从贪爱出离;由于从喜欢、贪爱出离的缘故,所以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同样地,也要正确地观察这耳、鼻、舌、身、意的无常,若能从喜欢它出离,从贪爱它出离;由于已出离了喜欢、贪爱的缘故,比丘啊!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非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一九○经注释:
1、六入处:指六根而言。所以言入者,入乃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所以言处者,处乃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能生起六识故。
一九一、本经叙说能正确思惟、观察眼等六根是无常,就能断除欲贪,得到正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眼根,应当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的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对眼根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无常的缘故,所以对眼根的贪欲就能断除;因为贪欲断除的缘故,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同样地,也要正确地思惟、观察耳、鼻、舌、身、意的无常,由于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的缘故,所以对它们的贪欲就能断除;贪欲能够断除的话,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就像这样,比丘啊!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二、本经叙说对眼等六根若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就不能尽苦;若能识、能知、能断、能离欲,则能尽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耳、鼻、舌、身、意,也是像这样。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三、本经叙说对眼等六根,若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即能超越生、老、病、死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三经注释:
1、于眼若识:此「眼」字原作「色」字,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一九四、本经叙说若于眼等六根不能离欲,则心不得解脱,不能灭 尽苦恼;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能够出离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五、本经叙说对于六根与尘境若不能离欲,则心不得解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众比丘啊!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于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六、本经叙说若对眼等六根生喜,就是对苦生喜,那么就不能解脱于苦;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能够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七、本经叙说若能对六根、六尘(六境)生厌,即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切都是无常。为什么一切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无常的。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对眼根就会生起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会生起厌嫌。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五根所接触的声、香、味、触、法五境,乃至这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意识、法境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由于厌嫌它,所以就不会去爱乐它;由于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一九七经注释:
1、色:指色境,即眼根所见、眼识所分别的对境,包含显色(即颜色)和形色(即形状)两类。
2、眼识:眼根触对色境所产生的认知作用即叫眼识;但能见色,未起分别。
3、眼触:六触之一。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指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俱舍论卷十云:「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
一九八、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同,可参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切都是无常。为什么一切是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
《杂阿含经卷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