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触对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观察的话,就可自眼根中获得解脱;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这些也都可获得解脱。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可获得解脱,我说他已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七经注释:
1、优陀那:是十二部经之一。指无问自说的经文,或偈颂之类的感兴语。
二○八、本经叙说为对六根与六境的接触,如实知其显现的缘故,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呢?比丘啊!因为能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的话,就可使内心寂静,这样就能如实地去察知事物的显现。是在何处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呢?就是从眼根中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它的显现。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这样地去做观察。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要这样如实地去察知它的显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八经注释:
1、有为:即有因缘造作之法。
二○九、本经叙说为如实知眼等显现,当修无量三摩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定),精勤修持,把意念系住于一处,使不散乱。为什么呢?因为修习无量的三摩提,精勤修持,能把意念系住于一处而不散乱后,那么一切就会如实地显现了。究竟在何处如实显现出来呢?就是在眼根中如实地显现出来。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在这当中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九经注释:
1、三摩提:又作三昧、三摩地、三摩底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
而不散乱的意思。
2、系念: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
二一○、本经叙说三世眼等是无常,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观察,就能对它不欣、不乐、离欲、向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无论过去与未来,眼根都是无常的,更何况是现在的眼根!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就不会顾念过去的眼根,也不会欣悦未来的眼根,并且对现在眼根生起厌嫌,不去爱乐,远离贪欲,趋向厌离;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内入处」的四篇经文一样,像这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的四篇经文,以及内外入处的四篇经文,也是像这样地说法。
二一一、本经叙说宜如实知六触入处之集、灭、味、患、离,亦应如实如其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心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六种触入处。是那六种呢?就是指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与婆罗门,对这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不能如实知见的话,当要知道,这个沙门或婆罗门便离我所说的正法和戒律很远,就像天空和大地一样。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后,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弟子我已经充分如实地知道这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了。」
佛陀告诉这位比丘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我所问回答。比丘啊!你能察见这眼触入处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眼触入处中、或眼触入处在我之中吗?」
比丘回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对这眼触入处并没有一实体的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触入处中、眼触入处也不在我之中的情况,能够如实地知见的话,就不会生起各种烦恼,心里不会有所贪着,心灵就可获得解脱,这就叫已断除、已了知第一个眼触入处,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也永远不会再生起,所谓眼识及色境就是了。你能察见到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触入处中、或触入处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回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对这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能知道那些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触入处中、触入处也不在我之中,像这样地去如实知见的话,就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中不会有所贪着,心灵就能获得解脱,这就叫比丘已断除、已了知六触入处,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也永远不会再生起,所谓意识及法境等就是。」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一经注释:
1、六触入处:即六触,是根、境、识三事和合而生的一种心理作用。六
触入处,就是六种触觉发生的地点、处所。
2、初触入处:即指眼触入处。眼触入处在六触中序数第一。
二一二、本经叙说若执着六触入处,则生地狱苦;反之,则长受喜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没有比这更快乐、也没有比这更痛苦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由于执着眼等六种触入处而感生的地狱,众生要是受生这里的话,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不可爱的颜色,不见可爱的颜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可爱念的颜色,不见可爱念的颜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好的颜色,不见美好的颜色。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一直感受忧苦;这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嗅到的香气、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子所触到的东西、心意所认知的一切法,也是只见不可爱的、而不见可爱的;只见不可爱念的,而不见可爱念的;只见不善的事物、不见美好的事物。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长久的感受忧苦。
众比丘啊!又有由于不执着眼等六触入处而感生的天界,要是众生受生在那里的话,眼睛所看见都是可爱的,不见不可爱的;所看见的都是可爱念的颜色,没有不可爱念的颜色;所看见的都是美好的颜色,没有不美好的颜色。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一直长久的享受喜乐;这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气、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所接触的东西、心意所认知的一切法,都是可爱的,而没有不可爱的;都是是可爱念的,而不是不可爱念的;都是美好的,而不是不美好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二经注释:
1、六触入处地狱:指由于执着六触入处而生之地狱。
2、六触入处天:指由于不执着六触入处而生之天。其实佛陀教诫,是要
人脱离三界,并不欣受天界,此处应只是方便教导而已。
二一三、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略说自护不随五欲,诸比丘不甚解,往问阿难,阿难复为彼解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以前还未成正觉的时候,独自处于僻静的地方,静默地思考,自己的心思大多往那里去了呢?我观察自己的心思,大多是在追求着过去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利益,很少追求现在的五欲利益,而追求未来的就更加稀少了。我观察到自心大多追求着过去的五欲之后,便极力以各种方便善巧,精勤修持,保护自心,不再使它追随过去的五欲利益。
我因为这样精勤修持,保护自心的关系,所以就渐渐地证悟无上的正等正觉。众比丘啊!你们的心也大多是在追求着过去的五欲利益,追求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也是很稀少。你们现在也应当要因为自心大多在追求过去五欲利益的缘故,增加对自心的保护,不久之后,也应当可以灭尽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和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眼根看见色境的因缘,就会生起内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同样地,这耳、鼻、舌、身,乃至意根接触法境的因缘,也会生起内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所以,比丘啊!对这眼等六入处应当要觉知。如果能断灭眼根,那么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如果能断灭耳、鼻、舌、…
《杂阿含经卷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