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易不定、會變異毀壞之法,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觸對色境産生的眼識,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識叁者和合而生的眼觸,又由于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也都是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會變異毀壞之法。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子。多聞聖弟子能夠這樣去觀察的話,就可自眼根中獲得解脫;像這色境、眼識、眼觸、以及由于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這些也都可獲得解脫。像這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根所接觸的法境,意根接觸法境産生的意識,意根、法境、意識叁者和合而生的意觸,又由于意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都可獲得解脫,我說他已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二○七經注釋:
1、優陀那:是十二部經之一。指無問自說的經文,或偈頌之類的感興語。
二○八、本經敘說爲對六根與六境的接觸,如實知其顯現的緣故,當勤方便禅思,內寂其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運用各種方法勤修禅思,使內心寂靜。爲什麼呢?比丘啊!因爲能運用各種方法勤修禅思的話,就可使內心寂靜,這樣就能如實地去察知事物的顯現。是在何處如實地察知事物的顯現呢?就是從眼根中如實地察知事物的顯現,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産生的眼識,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識叁者和合而生的眼觸,又由于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對這些也都能如實地察知它的顯現。像這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要這樣地去做觀察。對這一切變化無常、因緣造作之法,也要這樣如實地去察知它的顯現。」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八經注釋:
1、有爲:即有因緣造作之法。
二○九、本經敘說爲如實知眼等顯現,當修無量叁摩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修習無量的叁摩提(即叁昧,定),精勤修持,把意念系住于一處,使不散亂。爲什麼呢?因爲修習無量的叁摩提,精勤修持,能把意念系住于一處而不散亂後,那麼一切就會如實地顯現了。究竟在何處如實顯現出來呢?就是在眼根中如實地顯現出來。像這樣地廣爲解說,……乃至對這一切變化無常、因緣造作之法,也在這當中如實地顯現出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九經注釋:
1、叁摩提:又作叁昧、叁摩地、叁摩底等,華譯爲「定」,即住心于一境
而不散亂的意思。
2、系念:念系于一處而不思他。
二一○、本經敘說叁世眼等是無常,多聞聖弟子能夠這樣去觀察,就能對它不欣、不樂、離欲、向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無論過去與未來,眼根都是無常的,更何況是現在的眼根!多聞聖弟子能夠這樣地去做觀察的話,就不會顧念過去的眼根,也不會欣悅未來的眼根,並且對現在眼根生起厭嫌,不去愛樂,遠離貪欲,趨向厭離;對耳、鼻、舌、身、意諸根,也要像這樣地去做觀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無常」的經文一樣,苦、空、無我等法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如「內入處」的四篇經文一樣,像這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的四篇經文,以及內外入處的四篇經文,也是像這樣地說法。
二一一、本經敘說宜如實知六觸入處之集、滅、味、患、離,亦應如實如其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則心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種觸入處。是那六種呢?就是指眼觸入處,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如果出家學道的沙門與婆羅門,對這六觸入處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等,不能如實知見的話,當要知道,這個沙門或婆羅門便離我所說的正法和戒律很遠,就像天空和大地一樣。
當時,有一位比丘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後,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弟子我已經充分如實地知道這六觸入處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了。」
佛陀告訴這位比丘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我所問回答。比丘啊!你能察見這眼觸入處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眼觸入處中、或眼觸入處在我之中嗎?」
比丘回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對這眼觸入處並沒有一實體的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觸入處中、眼觸入處也不在我之中的情況,能夠如實地知見的話,就不會生起各種煩惱,心裏不會有所貪著,心靈就可獲得解脫,這就叫已斷除、已了知第一個眼觸入處,斷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斷多羅樹的樹頭一樣,在未來世也永遠不會再生起,所謂眼識及色境就是了。你能察見到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觸入處中、或觸入處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比丘回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對這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能知道那些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觸入處中、觸入處也不在我之中,像這樣地去如實知見的話,就能不生起一切煩惱,心中不會有所貪著,心靈就能獲得解脫,這就叫比丘已斷除、已了知六觸入處,斷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斷多羅樹的樹頭一樣,在未來世也永遠不會再生起,所謂意識及法境等就是。」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一一經注釋:
1、六觸入處:即六觸,是根、境、識叁事和合而生的一種心理作用。六
觸入處,就是六種觸覺發生的地點、處所。
2、初觸入處:即指眼觸入處。眼觸入處在六觸中序數第一。
二一二、本經敘說若執著六觸入處,則生地獄苦;反之,則長受喜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沒有比這更快樂、也沒有比這更痛苦了!爲什麼呢?因爲有由于執著眼等六種觸入處而感生的地獄,衆生要是受生這裏的話,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不可愛的顔色,不見可愛的顔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可愛念的顔色,不見可愛念的顔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好的顔色,不見美好的顔色。因爲這樣因緣的關系,所以在這裏一直感受憂苦;這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所嗅到的香氣、舌頭所嘗到的味道、身子所觸到的東西、心意所認知的一切法,也是只見不可愛的、而不見可愛的;只見不可愛念的,而不見可愛念的;只見不善的事物、不見美好的事物。因爲這樣因緣的關系,長久的感受憂苦。
衆比丘啊!又有由于不執著眼等六觸入處而感生的天界,要是衆生受生在那裏的話,眼睛所看見都是可愛的,不見不可愛的;所看見的都是可愛念的顔色,沒有不可愛念的顔色;所看見的都是美好的顔色,沒有不美好的顔色。因爲這樣因緣的關系,所以在這裏一直長久的享受喜樂;這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香氣、舌頭所嘗到的味道、身體所接觸的東西、心意所認知的一切法,都是可愛的,而沒有不可愛的;都是是可愛念的,而不是不可愛念的;都是美好的,而不是不美好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一二經注釋:
1、六觸入處地獄:指由于執著六觸入處而生之地獄。
2、六觸入處天:指由于不執著六觸入處而生之天。其實佛陀教誡,是要
人脫離叁界,並不欣受天界,此處應只是方便教導而已。
二一叁、本經敘說佛爲諸比丘略說自護不隨五欲,諸比丘不甚解,往問阿難,阿難複爲彼解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以前還未成正覺的時候,獨自處于僻靜的地方,靜默地思考,自己的心思大多往那裏去了呢?我觀察自己的心思,大多是在追求著過去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利益,很少追求現在的五欲利益,而追求未來的就更加稀少了。我觀察到自心大多追求著過去的五欲之後,便極力以各種方便善巧,精勤修持,保護自心,不再使它追隨過去的五欲利益。
我因爲這樣精勤修持,保護自心的關系,所以就漸漸地證悟無上的正等正覺。衆比丘啊!你們的心也大多是在追求著過去的五欲利益,追求現在或未來的情況也是很稀少。你們現在也應當要因爲自心大多在追求過去五欲利益的緣故,增加對自心的保護,不久之後,也應當可以滅盡一切煩惱,獲得沒有煩惱的清淨心解脫和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爲什麼這樣呢?因爲眼根看見色境的因緣,就會生起內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同樣地,這耳、鼻、舌、身,乃至意根接觸法境的因緣,也會生起內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所以,比丘啊!對這眼等六入處應當要覺知。如果能斷滅眼根,那麼就能出離對色境的想象;同樣地,如果能斷滅耳、鼻、舌、…
《雜阿含經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