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希望世尊您能为我演说妙法,我听闻妙法后,当会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问罗睺 罗说:「你已经为人演说过尼陀那法(即因缘法、缘起法)没?」
罗睺 罗回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尼陀那法。」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就在一段期间为人演说这尼陀那法。说完法后,他便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然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请您再为我说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佛陀就这样地广说乃至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对前面所说的各种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
那时,罗睺 罗接受佛陀的教导指示后,就依照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所演说的妙法去思考衡量,观察它的道理,这样地想着:佛陀所教导的这一切妙法都是使我顺趋于涅槃、流注入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的方法。当时,罗睺 罗便又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对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及所演说的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知道这一切妙法都是顺趋于涅槃、流注入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的方法了。」
这时,世尊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已经成熟,能够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了,于是就告诉罗睺 罗说:「罗睺 罗啊!一切都是无常。什么法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睛就是无常的,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眼触等,也要如前面「眼无常」一样的广为解说。」
当时,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礼敬后便退下。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独自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他思惟着:一个族姓子(三宝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精纯的修持清净梵行,是为了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证成阿罗汉,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二经注释:
1、心解脱:指心离贪爱而得解脱。请参阅卷一第一经注释11。
2、增上法:此指更深妙的涅槃法而言。
3、五受阴:又叫「五取阴」,即色、受、想、行、识受阴等。
4、六入处:有六内入处及六外入处二种。六内入处:即眼、耳、鼻、舌、
身、意等六根;六外入处: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5、尼陀那法:即因缘法、缘起法。
二○三、本经叙说若能正观眼等六根无常;则能得证漏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而快速地尽除一切烦恼呢?」
当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应当正确地去观察无常。到底什么法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应当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应当要观察它的无常。像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察见,才能依次第地尽除一切烦恼。」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向佛陀行礼后,就离去了。
像这为比丘所说的经文,内容都一样。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谘问下列诸事:「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尽除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烦恼别名,有十使、九十八使等)、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生死之流转)、断诸轭(牛颈上之横木,为系缚不尽,烦恼异名)、断诸取(执取)、断诸触(指六触)、断诸盖(盖,烦恼异名,覆盖之义,言能覆行者清净信心,使不开发)、断诸缠(缠,烦恼异名。以烦恼能缠缚人身心,使不自在。有八缠、十缠)、断诸垢(垢,烦恼异名。妄惑垢心性,故名垢。有六垢、七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呢?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观察眼根的无常,……乃至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就能依次第地断除愚痴无明,而生起智慧。」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感到很欢喜,欢喜之后,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二○四、本经叙说若能正观眼等六根无常,即可断除我见,生起无我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照次第地断除妄执有一实体的我,使无我的见解生起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对眼根要正确观察它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升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像这样地乃至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比丘啊!能够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就可依次第地断除妄执有我的邪见,使无我的见解生起了。」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觉得很欢喜,欢喜之后,便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二○五、本经叙说如断无明,就能尽生死;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能够断除一法的话,那么他就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演说妙法,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到底是断除那一法的缘故,就能……乃至于不再受以后生死轮回之苦呢?那一法就是所谓的愚痴无明了。只要出离贪欲,就可生起光明的智慧,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中起来,整理好衣服,袒露着右肩,向佛陀行礼,右膝脆地,恭敬地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这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应当要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地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五经注释:
1、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为大医者耆婆于皈依佛时所布施之芒果林。
二○六、本经叙说若能对眼等六根如实知见,则能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对于我们的眼根,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这眼根,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耳、鼻、舌、身、意诸根,也都应当要这样地去认知、去观察。对那些事相能够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后,就会对眼根产生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会同样地生起厌嫌。生起厌嫌后,就不会去爱乐它;不去爱乐它后,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七、本经叙说能观察眼等六根皆是无常、苦、变易、异分之法的人,就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演说一切优陀那经偈后,告诉阿难尊者说:「我们的眼根是无常、令人苦恼…
《杂阿含经卷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