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意等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了。﹂
佛陀这样地宣说应当要觉知眼等六入处的经文,说完后,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这时,有很多的比丘在世尊离开后,这样的议论着说:「世尊今天只为我们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没有更深广地再加以分别解说,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了。世尊说:『应当要觉知眼等六入处,如果能够断灭眼根,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能够断灭耳、鼻、舌、身、意等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了。』我们今天对世尊简略的说法仍有不了解的地方,今天在座的大众中,谁有智慧能力,能为我们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再为我们演说正法的妙义呢?」
大众们又这样地想着:只有阿难尊者,经常亲近侍奉世尊,也经常被世尊所赞叹,说他头脑聪慧,修持清净。应当只有阿难尊者能够为我们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再演说正法的妙义,我们今天就到阿难尊者住处拜访,向他请教精要的法义,然后依照阿难尊者的指示,都应当要遵奉修持。
当时,就有很多的比丘去拜访阿难尊者,彼此见面互相问讯后,就退坐一边,然后禀告阿难尊者说:「尊者啊!您应当知道的!世尊今日为我们简略地演说佛法的要义了。」他们就照上面世尊所说的法,一一地向阿难尊者请教说:「请您为我们广说它的妙义!」
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对世尊简略的说法,我将为你们广说它的妙义。世尊所以简略的说法,就是因为断灭六入处便足够有余,应当说示之故,所以他才说能够断灭眼根,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能够断灭这耳、鼻、舌、身、意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色、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所以世尊简略地说完这段经文后,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我现在已为你们分别演说它的妙义了。」
阿难尊者解说完这个妙义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三经注释:
1、五欲功德:五欲,又译作「五妙欲」,即色、声、香、味、触。功德,
原指功能福德之义;此指福利或利益而言。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
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二一四、本经叙说佛陀不为阿罗汉说不放逸行,只对有漏比丘说不放逸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不为一切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也不是不为一切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
我是不向那一类的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呢?如果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尽除了一切的烦恼事物,出离了所有人世的束缚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乐,而且又尽灭所有系缚身心的烦恼,心灵已正确地得到解脱,像这一类的比丘,我就不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成阿罗汉的比丘已经有修持不放逸懈怠的缘故,他们不会再去做放逸懈怠的事;我现在就看见那些尊者们已获得不放逸懈怠的阿罗汉果位了,所以我不再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
我是向那一类的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呢?如果这位比丘烦恼未断,还是处于有待修行、学习的「学地」阶段,他的心意还未达到完全安稳而依住于涅槃寂静的境地,像这一类的比丘,我就会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比丘虽然学习追逐诸根的欲求,心里乐于随顺各种养生之具,然而他能亲近善友,不久之后,应当就可断除一切烦恼的事物,获得清净的心灵解脱和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为什么呢?因位那位比丘的眼识里以往所感觉值得爱乐、贪着的色境,现在他看了之后,不再觉得喜欢、也不再赞叹、不再贪着、不再被它吸引束缚了;就因为不再喜欢、不再赞叹、不再贪着、不再被它吸引束缚的缘故,所以能专精修持,奋发精进,身心止息,内心极安祥而不逸失,常定于一处,充满无量的法喜,只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禅定,就是随顺着眼根接触色境,也始终不会再退减道心;像耳之闻声、鼻之嗅香、舌之尝味、身之感触、以及意之识法,也同是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四经注释:
1、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2、学地:又译「有学」,即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在声闻四果中,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最后之阿罗汉果为无学。
3、心安极住不忘:言内心极安祥而不逸失。
4、第一三昧正受:三昧为梵语,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正受,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 。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观经玄义分说:「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
二一五、本经叙说有根与尘二法,缘二法而生识、触,乃至三受,不如实知则生纯大苦聚;反之则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你们演说二法,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是那二法呢?就是眼根与色境二种,像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也是二种,这就叫二法。
如果有出家学道的沙门或婆罗门这样地说:『这不是二法,沙门瞿昙所说的二法,并不是真二法。』他们以自己的意思另说二法,但却空有言说,问他道理并不知道,徒增疑惑,因为并非真有这样的境界存在之故。
为什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便会生起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如果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感受的出离等情况,不能如实察知的话,就会种下贪欲的觉触、种下瞋恚的觉触、种下戒取的觉触、种下我见的觉触,也会种植增长一切邪恶不善之法,像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都会随着生起;同样地,这耳、鼻、舌、身四根,乃至意根与法境接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意识,又由于意根、法境、意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意触,也都如上面一样地广为解说。
其次,由于眼根接触色境而生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一切感受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都要如实地去察知;能如实地察知后,就不会种下贪欲的觉触、不会种下瞋恚的觉触、不会种下戒取的觉触、不会种下我见的觉触、不会种下一切邪恶不善之法了。像这一切邪恶不善之法断灭了,那么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跟着息灭了;这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也是像这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五经注释:
1、种戒取身触:戒取,又作「戒禁取见」,指执行邪恶戒却以为是正戒。
身,聚的意思,言聚集诸法以成其身,通常附加于语尾,表示复数之
语。戒取身,即指「戒取见」而言。触,觉触之意。
2、「如是知;如是知已」:根据经文内容前后文意,此二「如是」宜作「如
实」才是。
二一六、本经叙说根、尘二法成对而无常,其引起之识、触、受、思、想,也是无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二种条件因素而生起识的作用。是那二种呢?就是眼根与色境、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像这样地广为解说……(省略处指跟前篇经文一样内容,可参阅)乃至不是真有这样境界存在的缘故。为什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接触的因缘而生起眼识,这眼根、色境、眼识都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起;如果色境、眼根、眼识都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起,那么由这三法和合而生的眼触,眼触之后的感受,感受之后的意志活动,意志活动之后的想象,这一切法也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都是缘于心而生起,所谓的眼触、想象、意志活动就是了。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一七、本经叙说佛陀为富留那比丘说:现见法、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等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富留那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等法。世尊啊!到底什么是现法……乃至缘自觉呢?」
佛陀告诉富留那说:「问得真好!富留那啊!你能这样地发问。富留那啊!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富留那啊!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要能觉知这色境,并能觉知对色境的贪欲||在我的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而生起的贪欲,对这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
《杂阿含经卷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