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八▪P6

  ..续本文上一页与色境和合生起的贪欲,要如实地去觉知。富留那啊!如果眼睛看见色境后,就能觉知这色境、觉知对这色境的贪欲||如实地觉知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生起的贪欲的话,这就叫现见法。

  什么叫灭炽燃?什么叫不待时?什么叫正向?什么叫即此见?什么叫缘自觉呢?富留那啊!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虽然觉知这色境,但并不生起贪欲色境的感觉||虽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而生起的贪欲,但能够如实地觉知并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富留那啊!如果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虽能觉知色境,但并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像这样如实地觉知色境,如实地觉知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这就叫灭炽燃、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了。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觉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富留那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七经注释:

  1、富留那:能善解义理,佛陀十大弟子中称「说法第一」。

  2、现法:指现见法,即善于分别现法烦恼有无之法。

  3、灭炽燃:炽燃,指烦恼。灭炽燃,即灭除烦恼。

  4、不待时:谓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皆可修习,言其易修习也。

  5、正向:正确的方向,指涅槃解脱而言。

  6、即此见:言此法不同于一切外道,故言即此见。

  7、缘自觉:瑜珈师地论云:「远离信他欣乐行相,周遍寻思,随闻所起见、

  审察、(安)忍,唯自证故,名内所证。」此亦即缘自觉之义。

  

  二一八、本经叙说圣者所说海,不同于一般所说,是指六根缘六尘(六  境)后,生起的爱念、染着,贪乐身、口、意业而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般所说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说,不是圣者所说,这一般所说的大海,只不过是小水池罢了。什么是圣者所说的海呢?就是指眼睛认识色境后,生起的爱念、贪着,贪乐那身(行为)、口(语言)、意(心意)三业,这就叫海。一切世间的阿修罗……乃至天神、人类,都在此业海中贪乐沈没,有如狗的肚脏,又如乱草的积聚,在这一世与其它世之间,彼此纠结缠绕,生死不绝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耳朵听识声音、鼻子闻识香气、舌头尝识味道、身体触识所触之物生起的爱念贪着,在这一世与其它世之间,彼此纠结缠绕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八经注释:

  1、身、口、意业:此即所谓的「三业」,指由言行思想所造作之业。

  2、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由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

  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眼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

  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二一九、本经叙说六根是人之大海,而六境即是涛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般所说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说,不是圣者所说,这一般人所说的大海只算是小水池罢了。眼睛就是人的大海,而眼睛所看见的境就是海里的涛波,如果能够忍受色境所成涛波的人,就可渡过眼睛的大海,出离涛波、漩涡、各种水域恶虫、罗剎、女鬼等的危境;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就是人的大海,而所接触的声、香、味、触、法五境就是海里的涛波,如果能够忍受法境等涛波,才能渡过意根等大海,出离涛波、漩涡、恶虫、罗剎、女鬼等的危境。」

  当时世尊又以偈颂说:

  「大海里涌现巨大的涛波,其中又有令人怖畏的恶虫、罗剎栖止;

  这么难渡的大海若能渡过,便能出离所有一切险恶的集聚永无残余。

  这样就能断灭一切的苦恼,不再受生死的流转;

  永远趋向涅槃境地,不再会有懈怠放逸。」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九经注释:

  1、回澓:同洄澓,水来回转动,即漩涡。

  2、罗剎:恶鬼的总名,有罗剎国,在大海之中,男的叫罗剎娑,女的叫

  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二二○、本经叙说痛苦生、灭的道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痛苦生起的途径,以及痛苦息灭的途径。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要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痛苦生起的途径呢?就是由于我们的眼根与色境的接触后,便产生能认识的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了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爱,由喜爱而生起贪取,由贪取而招感未来的果报,由有未来的果报而有来世的再生,由有来世的再生,于是便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了。这耳、鼻、舌、身、意五根接触声、香、味、触、法五境,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痛苦产生的途径。

  什么是息灭痛苦的途径呢?由于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便生起了能认识的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触;如果能息灭眼触就可使感受息灭;感受息灭,那么喜爱就可息灭;喜爱息灭,那么执取就可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可息灭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耳、鼻、舌、身、意五根,也是同样地说法,这就叫息灭痛苦的途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二一、本经叙说观察六根乃至三受之无常,即是涅槃的途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涅槃的途径。什么是涅槃的途径呢?就是要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色境、眼识、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与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接触,也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这就叫涅槃的途径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二二、本经叙说欢察六根乃至三受之无常非我,即为似趣涅槃(随应涅槃)的途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一种随应涅槃的途径。什么是随应涅槃的途径呢?就是要观察眼根并不就是我,像这色境、眼识、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要观察它的生灭无常;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观察,这就叫随应涅槃的途径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二二经注释:

  1、似趣涅槃道迹:巴利本作「随应涅槃之道」,意较切合,本译文便依此

  翻译。

  

  二二三、本经叙说有趣(趋)一切取的途径与断一切取的途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什么是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呢?就是由于眼根与色境接触,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眼触而生起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爱,由喜爱生起了执取,那是为了执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缘故。耳、鼻、舌、身、意五根对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执取,也是像这样子,都是要执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缘故,这就叫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了。

  什么是断灭对一切执取的途径呢?就是由于眼根与色境接触,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如果能够息灭眼触,那么感受就可息灭;感受息灭,那么喜爱就可息灭;喜爱息灭,那么执取也就跟着息灭了;同样地,察知耳、鼻、舌、身、意五根对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执取,也要像这样地把它断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二四、本经叙说六根乃至三受都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知道一切所应知之法,以及所应识之法。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一切所应知之法与一切所应识之法呢?众比丘啊!好比眼根就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了,还有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生起的眼识,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生起的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那一切都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同样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二四经注释:

  1、「云何一切知法…亦复如是」: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为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堪善能尽苦耶?诸比丘!凡于眼、凡于色、凡于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谓之善能尽苦。」

  

  二二五、本经叙说佛陀不说对六根乃至三受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

《杂阿含经卷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