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色境和合生起的貪欲,要如實地去覺知。富留那啊!如果眼睛看見色境後,就能覺知這色境、覺知對這色境的貪欲||如實地覺知在我內處有眼根、眼識與色境和合生起的貪欲的話,這就叫現見法。
什麼叫滅熾燃?什麼叫不待時?什麼叫正向?什麼叫即此見?什麼叫緣自覺呢?富留那啊!比丘眼睛看見色境後,雖然覺知這色境,但並不生起貪欲色境的感覺||雖在我內處有眼根、眼識與色境和合而生起的貪欲,但能夠如實地覺知並不生起對色境貪欲的感覺。富留那啊!如果比丘眼睛看見色境後,雖能覺知色境,但並不生起對色境貪欲的感覺;像這樣如實地覺知色境,如實地覺知不生起對色境貪欲的感覺,這就叫滅熾燃、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了。對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這樣地去覺知。」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富留那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二一七經注釋:
1、富留那:能善解義理,佛陀十大弟子中稱「說法第一」。
2、現法:指現見法,即善于分別現法煩惱有無之法。
3、滅熾燃:熾燃,指煩惱。滅熾燃,即滅除煩惱。
4、不待時:謂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言其易修習也。
5、正向:正確的方向,指涅槃解脫而言。
6、即此見:言此法不同于一切外道,故言即此見。
7、緣自覺:瑜珈師地論雲:「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
審察、(安)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此亦即緣自覺之義。
二一八、本經敘說聖者所說海,不同于一般所說,是指六根緣六塵(六 境)後,生起的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而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一般所說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說,不是聖者所說,這一般所說的大海,只不過是小水池罷了。什麼是聖者所說的海呢?就是指眼睛認識色境後,生起的愛念、貪著,貪樂那身(行爲)、口(語言)、意(心意)叁業,這就叫海。一切世間的阿修羅……乃至天神、人類,都在此業海中貪樂沈沒,有如狗的肚髒,又如亂草的積聚,在這一世與其它世之間,彼此糾結纏繞,生死不絕的情況,也是像這樣子。耳朵聽識聲音、鼻子聞識香氣、舌頭嘗識味道、身體觸識所觸之物生起的愛念貪著,在這一世與其它世之間,彼此糾結纏繞的情況,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一八經注釋:
1、身、口、意業:此即所謂的「叁業」,指由言行思想所造作之業。
2、阿修羅:六道之一,華譯爲非天,由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
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眼醜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
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
二一九、本經敘說六根是人之大海,而六境即是濤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一般所說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說,不是聖者所說,這一般人所說的大海只算是小水池罷了。眼睛就是人的大海,而眼睛所看見的境就是海裏的濤波,如果能夠忍受色境所成濤波的人,就可渡過眼睛的大海,出離濤波、漩渦、各種水域惡蟲、羅剎、女鬼等的危境;同樣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就是人的大海,而所接觸的聲、香、味、觸、法五境就是海裏的濤波,如果能夠忍受法境等濤波,才能渡過意根等大海,出離濤波、漩渦、惡蟲、羅剎、女鬼等的危境。」
當時世尊又以偈頌說:
「大海裏湧現巨大的濤波,其中又有令人怖畏的惡蟲、羅剎棲止;
這麼難渡的大海若能渡過,便能出離所有一切險惡的集聚永無殘余。
這樣就能斷滅一切的苦惱,不再受生死的流轉;
永遠趨向涅槃境地,不再會有懈怠放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一九經注釋:
1、回澓:同洄澓,水來回轉動,即漩渦。
2、羅剎:惡鬼的總名,有羅剎國,在大海之中,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
羅剎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
二二○、本經敘說痛苦生、滅的道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你們講說痛苦生起的途徑,以及痛苦息滅的途徑。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要爲你們解說。
什麼是痛苦生起的途徑呢?就是由于我們的眼根與色境的接觸後,便産生能認識的眼識,再由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觸,又由于眼觸而生起了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愛,由喜愛而生起貪取,由貪取而招感未來的果報,由有未來的果報而有來世的再生,由有來世的再生,于是便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産生了。這耳、鼻、舌、身、意五根接觸聲、香、味、觸、法五境,也是像這樣子,這就叫痛苦産生的途徑。
什麼是息滅痛苦的途徑呢?由于眼根與色境的接觸,便生起了能認識的眼識,再由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觸;如果能息滅眼觸就可使感受息滅;感受息滅,那麼喜愛就可息滅;喜愛息滅,那麼執取就可息滅;執取息滅,那麼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沒有未來的果報,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沒有來世的再生,那麼就可息滅老、病、死、憂、悲、惱苦,像這樣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耳、鼻、舌、身、意五根,也是同樣地說法,這就叫息滅痛苦的途徑。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二一、本經敘說觀察六根乃至叁受之無常,即是涅槃的途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涅槃的途徑。什麼是涅槃的途徑呢?就是要觀察眼根的無常,像這色境、眼識、由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或覺得痛苦、或覺得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都是無常的;耳、鼻、舌、身、意等五根與聲、香、味、觸、法五境的接觸,也要像這樣地去做觀察,這就叫涅槃的途徑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二二、本經敘說歡察六根乃至叁受之無常非我,即爲似趣涅槃(隨應涅槃)的途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一種隨應涅槃的途徑。什麼是隨應涅槃的途徑呢?就是要觀察眼根並不就是我,像這色境、眼識、以及由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或覺得痛苦、或覺得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都要觀察它的生滅無常;對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這樣地去觀察,這就叫隨應涅槃的途徑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二二經注釋:
1、似趣涅槃道迹:巴利本作「隨應涅槃之道」,意較切合,本譯文便依此
翻譯。
二二叁、本經敘說有趣(趨)一切取的途徑與斷一切取的途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趨向對一切執取的途徑。什麼是趨向對一切執取的途徑呢?就是由于眼根與色境接觸,便生起了眼識,再由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而生起眼觸,又由眼觸而生起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愛,由喜愛生起了執取,那是爲了執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緣故。耳、鼻、舌、身、意五根對聲、香、味、觸、法五境的執取,也是像這樣子,都是要執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緣故,這就叫趨向對一切執取的途徑了。
什麼是斷滅對一切執取的途徑呢?就是由于眼根與色境接觸,便生起了眼識,再由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而生起眼觸。如果能夠息滅眼觸,那麼感受就可息滅;感受息滅,那麼喜愛就可息滅;喜愛息滅,那麼執取也就跟著息滅了;同樣地,察知耳、鼻、舌、身、意五根對聲、香、味、觸、法五境的執取,也要像這樣地把它斷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二四、本經敘說六根乃至叁受都是所應知之法、所應識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知道一切所應知之法,以及所應識之法。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
什麼是一切所應知之法與一切所應識之法呢?衆比丘啊!好比眼根就是所應知之法、所應識之法了,還有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生起的眼識,眼根、色境、眼識叁事和合生起的眼觸,以及由眼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或覺得痛苦、或覺得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一切都是所應知之法、所應識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同樣是所應知之法、所應識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二四經注釋:
1、「雲何一切知法…亦複如是」: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諸比丘!雲何于一切,爲知解、曉了、離欲、舍棄者,堪善能盡苦耶?諸比丘!凡于眼、凡于色、凡于眼識,凡依眼識所識知之法,凡耳、凡聲……、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觸……凡意、凡法、凡意識、凡依意識所識知之法。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舍棄者,謂之善能盡苦。」
二二五、本經敘說佛陀不說對六根乃至叁受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
《雜阿含經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