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七▪P4

  ..續本文上一頁我常等四種邪見,是起因于執取五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到底是有什麼存在的緣故,所以才會有什麼的生起呢?是被什麼所系著?在何處察見有我呢?以致于使衆生會作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一切事物和我都是有常、世間一切事物和我都是無常、世間一切事物和我是既有常也無常、世間一切事物和我是既非有常也不是無常;我的苦惱是有常、我的苦惱是無常、我的苦惱是既有常也無常、我的苦惱是既非有常也不是無常;世間一切事物和我都是自己所造作、世間一切事物和我是別人所造作、世間一切事物和我既有自己的造作也有別人的造作、世間一切事物和我是既非自己所造作也非別人所造作,而是非自己非他人毫無原因的造作;世間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惱是自己所造作、世間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惱是別人所造作、世間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惱是有自己也有別人的造作、世間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惱是既非自己也非別人毫無原因的造作。』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像這樣地廣爲解說,經文內容次第都如同前面叁經一樣。

  

   一七二、本經敘說若無五欲的娛樂,就是見法般涅槃等邪見,都是起因于執取五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到底是有什麼存在的緣故,所以才會有什麼的生起呢?是被什麼所系著?在何處察見有我呢?以致于使衆生會作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如果能夠沒有五欲的娛樂的話,這樣就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寂靜的境地了;如果能夠離棄五欲、五蓋邪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遠離貪欲而生起喜樂,進入初禅……甚至到第四禅,這就是第一義般涅槃了。』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像這樣地廣爲解說,經文內容次第都如同前面叁經一樣。

  第一七二經注釋:

  1、五欲:有二義:一、指對色、聲、香、味、觸生起的貪欲;二、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這裏是指第一種說法。

  2、「若離欲、惡不善法,……離生喜樂」;欲,指五欲;惡不善法,指五蓋。覺、觀、喜、樂皆爲禅支,加定的話,就叫「五禅支」。五禅支意涵如下:一、覺,或譯作尋,尋求推度之意,即對事理之粗略思考。但在南傳「阿毗達摩論」裏,它精確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標的心所。對于修習禅定,覺的特別作用是對治昏沈睡眠蓋。二、觀,或譯作伺,是細心思維諸法名義等之精神作用,是于「覺」之後,保持此心繼續專注于目標。覺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觀則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響的蜜蜂。禅那中的「觀」能暫時製止疑蓋。叁、喜,是喜歡或對目標有興趣之意,屬于行蘊。南傳佛教把修定當中升起的喜分爲五個層次∣∣小喜,能令體毛豎直;剎那喜,有如閃電;流喜,有如拍打海灘的大浪,一陣陣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夠令使身體升起;遍滿喜,有如洪水注滿山洞般遍布全身。禅那之喜是最後一種喜。喜禅支可製伏瞋恨蓋。四、樂,此禅支是心的樂受,屬于受蘊。此樂是脫離欲樂而後生,所以稱爲精神之樂,或非世俗之樂。它能對治掉舉與惡作(散亂與追悔)。五、定,又作一境性、一心支。此心所是所有禅定的主要成份與必要因素。其作用是緊密地觀察目標,這是禅那的特征。但它並不能獨自執行其作用,它需要其他四禅支配合運作,各執行其作用:覺把相應法投入目標;伺則維持它們于目標;喜激起對目標的歡喜;樂體驗禅那之樂。(參考南傳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3、第一義般涅槃:第一義:即至高無上的真理。本經指有些邪見者,認爲修行達到色界的四禅天,就認爲是至高無上的涅槃境地了。

  

   一七叁、本經說明種種「我正斷」的邪見,是起因于執取五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到底是有什麼存在的緣故,所以才會有什麼的生起呢?是被什麼所系著?在何處察見有我呢?以致于使衆生會作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如果我這由粗糙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的色身毀壞斷滅,便一無所有了,這就叫「我正斷」;又如在欲界的我毀壞斷滅,死後便一無所有了,這就叫「我正斷」;又如在色界的我死後毀壞斷滅,便一無所有了,這就叫「我正斷」;如果得入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我在那兒死後毀壞斷滅,便一無所有了,這就叫「我正斷」。』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像這樣地廣爲解說,經文內容次第都如同前面叁經一樣。

  第一七叁經注釋:

  1、正斷:正確的斷滅。

  2、欲界:叁界之一,即有色欲與食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四大部洲,下 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欲界的範圍。

  3、色界:叁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衆生,但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色界範圍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二屬天。

  4、空入處:即空無邊處,是無色界第一天之名。是在人間修空無邊處禅定,厭形色之身,思無邊之空,作空無邊之解的修行人,死後所生之處。「大毗婆沙論」謂其壽二萬劫。

  5、識入處:即識無邊處,是無色界第二天之名。由于憎厭第一天(空無邊處天)之空無邊,乃依轉心緣識所加行之定而得之果報。「大毗婆沙論」謂其壽爲四萬劫。

  6、無所有入處:即無所有處,是無色界第叁天之名。系由厭棄空無邊處的虛空無邊,與識無邊處的叁世流動無涯際,故修無所有處定而感得此天之果報。此天一如其定,怡然寂靜,不起諸相。「大毗婆沙論」謂其壽六萬劫。

  7、非想非非想入處:即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色界第四天之名。此天爲叁界最高處,生于此處的 人,沒有下地粗想的煩惱,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沒有細想的煩惱,故叫非無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錯認此處爲真的涅槃處。

  

   一七四、本經敘說五陰爲無常法,故應斷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那現象是變化無常的話,就應予以斷除,斷除那現象後,因爲正法增長的緣故,便能得到長夜的安樂。什麼現象是無常的呢?就是物質現象是無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無常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七五、本經敘說過去的五陰是無常法,故應斷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對于過去無常的現象,應當予以斷除,斷除那現象後,因爲正法增長的緣故,便能得到長夜的安樂。什麼是過去無常的現象呢?過去的物質現象就是無常的現象,過去的欲求也是無常的現象,那些現象都應當予以斷除。斷除了那些現象後,因爲正法增長的緣故,便可得到長夜的安樂。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像這未來、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現在等法,若是無常法的話,同樣地,也應加以斷除。

  

   一七六、本經敘說爲斷無常法,當求訪大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爲了斷除無常之法的緣故,所以應當去求訪大師。什麼是無常之法呢?我說物質現象就是無常法;爲了斷除這無常法,應當去求訪大師;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要像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七六經注釋:

  1、「如是過去…:過去未來現在當求大師,八種經如是」:意謂像這過去……過去未來現在當求大師等法,有八種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2、「種種教隨順……正憶念,一一八經亦如上說」:意謂自「種種教隨順」以下至「正憶念」等法, 每一法各有八篇經文,也如上述。

  3、「如斷義,如是知義……舍義亦如是」:意謂如「斷義」的經文一樣,像「知義」……「舍義」等五法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一七七、本經敘說爲斷五陰無常,故應勤求大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有人已被火燒到頭發和衣服,你應當怎樣去救他呢?」

   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啊!這時應當生起強烈的欲願,殷勤運用各種方便善巧及時搶救,把火撲滅。」

   佛陀告訴比丘說:「人們的頭發和衣服遭火燒燃還可暫忘,可是無常的盛火就應當把它除盡斷滅掉;爲了斷滅這無常盛火的緣故,所以要殷勤求訪大師。是爲了斷滅什麼無常火的緣故,所以要殷勤求訪大師呢?我說就是爲了斷滅物質現象的無常,所以要殷勤求訪大師;也是爲了斷滅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無常的緣故,所以要殷勤求訪大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斷無常」的經文一樣,像這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

《雜阿含經卷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