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常等四种邪见,是起因于执取五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到底是有什么存在的缘故,所以才会有什么的生起呢?是被什么所系着?在何处察见有我呢?以致于使众生会作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一切事物和我都是有常、世间一切事物和我都是无常、世间一切事物和我是既有常也无常、世间一切事物和我是既非有常也不是无常;我的苦恼是有常、我的苦恼是无常、我的苦恼是既有常也无常、我的苦恼是既非有常也不是无常;世间一切事物和我都是自己所造作、世间一切事物和我是别人所造作、世间一切事物和我既有自己的造作也有别人的造作、世间一切事物和我是既非自己所造作也非别人所造作,而是非自己非他人毫无原因的造作;世间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恼是自己所造作、世间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恼是别人所造作、世间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恼是有自己也有别人的造作、世间一切事物和我的苦恼是既非自己也非别人毫无原因的造作。』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像这样地广为解说,经文内容次第都如同前面三经一样。
一七二、本经叙说若无五欲的娱乐,就是见法般涅槃等邪见,都是起因于执取五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到底是有什么存在的缘故,所以才会有什么的生起呢?是被什么所系着?在何处察见有我呢?以致于使众生会作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能够没有五欲的娱乐的话,这样就能在现世中,获得涅槃寂静的境地了;如果能够离弃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贪欲而生起喜乐,进入初禅……甚至到第四禅,这就是第一义般涅槃了。』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像这样地广为解说,经文内容次第都如同前面三经一样。
第一七二经注释:
1、五欲:有二义:一、指对色、声、香、味、触生起的贪欲;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这里是指第一种说法。
2、「若离欲、恶不善法,……离生喜乐」;欲,指五欲;恶不善法,指五盖。觉、观、喜、乐皆为禅支,加定的话,就叫「五禅支」。五禅支意涵如下:一、觉,或译作寻,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但在南传「阿毗达摩论」里,它精确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标的心所。对于修习禅定,觉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二、观,或译作伺,是细心思维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是于「觉」之后,保持此心继续专注于目标。觉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观则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响的蜜蜂。禅那中的「观」能暂时制止疑盖。三、喜,是喜欢或对目标有兴趣之意,属于行蕴。南传佛教把修定当中升起的喜分为五个层次∣∣小喜,能令体毛竖直;剎那喜,有如闪电;流喜,有如拍打海滩的大浪,一阵阵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够令使身体升起;遍满喜,有如洪水注满山洞般遍布全身。禅那之喜是最后一种喜。喜禅支可制伏瞋恨盖。四、乐,此禅支是心的乐受,属于受蕴。此乐是脱离欲乐而后生,所以称为精神之乐,或非世俗之乐。它能对治掉举与恶作(散乱与追悔)。五、定,又作一境性、一心支。此心所是所有禅定的主要成份与必要因素。其作用是紧密地观察目标,这是禅那的特征。但它并不能独自执行其作用,它需要其他四禅支配合运作,各执行其作用:觉把相应法投入目标;伺则维持它们于目标;喜激起对目标的欢喜;乐体验禅那之乐。(参考南传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3、第一义般涅槃:第一义:即至高无上的真理。本经指有些邪见者,认为修行达到色界的四禅天,就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涅槃境地了。
一七三、本经说明种种「我正断」的邪见,是起因于执取五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到底是有什么存在的缘故,所以才会有什么的生起呢?是被什么所系着?在何处察见有我呢?以致于使众生会作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如果我这由粗糙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的色身毁坏断灭,便一无所有了,这就叫「我正断」;又如在欲界的我毁坏断灭,死后便一无所有了,这就叫「我正断」;又如在色界的我死后毁坏断灭,便一无所有了,这就叫「我正断」;如果得入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我在那儿死后毁坏断灭,便一无所有了,这就叫「我正断」。』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像这样地广为解说,经文内容次第都如同前面三经一样。
第一七三经注释:
1、正断:正确的断灭。
2、欲界:三界之一,即有色欲与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四大部洲,下 至八大地狱等,都属欲界的范围。
3、色界: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故名色界。色界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二属天。
4、空入处:即空无边处,是无色界第一天之名。是在人间修空无边处禅定,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的修行人,死后所生之处。「大毗婆沙论」谓其寿二万劫。
5、识入处:即识无边处,是无色界第二天之名。由于憎厌第一天(空无边处天)之空无边,乃依转心缘识所加行之定而得之果报。「大毗婆沙论」谓其寿为四万劫。
6、无所有入处:即无所有处,是无色界第三天之名。系由厌弃空无边处的虚空无边,与识无边处的三世流动无涯际,故修无所有处定而感得此天之果报。此天一如其定,怡然寂静,不起诸相。「大毗婆沙论」谓其寿六万劫。
7、非想非非想入处:即非想非非想处,是无色界第四天之名。此天为三界最高处,生于此处的 人,没有下地粗想的烦恼,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没有细想的烦恼,故叫非无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错认此处为真的涅槃处。
一七四、本经叙说五阴为无常法,故应断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那现象是变化无常的话,就应予以断除,断除那现象后,因为正法增长的缘故,便能得到长夜的安乐。什么现象是无常的呢?就是物质现象是无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无常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七五、本经叙说过去的五阴是无常法,故应断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过去无常的现象,应当予以断除,断除那现象后,因为正法增长的缘故,便能得到长夜的安乐。什么是过去无常的现象呢?过去的物质现象就是无常的现象,过去的欲求也是无常的现象,那些现象都应当予以断除。断除了那些现象后,因为正法增长的缘故,便可得到长夜的安乐。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像这未来、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未来、过去未来现在等法,若是无常法的话,同样地,也应加以断除。
一七六、本经叙说为断无常法,当求访大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为了断除无常之法的缘故,所以应当去求访大师。什么是无常之法呢?我说物质现象就是无常法;为了断除这无常法,应当去求访大师;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要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七六经注释:
1、「如是过去…:过去未来现在当求大师,八种经如是」:意谓像这过去……过去未来现在当求大师等法,有八种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2、「种种教随顺……正忆念,一一八经亦如上说」:意谓自「种种教随顺」以下至「正忆念」等法, 每一法各有八篇经文,也如上述。
3、「如断义,如是知义……舍义亦如是」:意谓如「断义」的经文一样,像「知义」……「舍义」等五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一七七、本经叙说为断五阴无常,故应勤求大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人已被火烧到头发和衣服,你应当怎样去救他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时应当生起强烈的欲愿,殷勤运用各种方便善巧及时抢救,把火扑灭。」
佛陀告诉比丘说:「人们的头发和衣服遭火烧燃还可暂忘,可是无常的盛火就应当把它除尽断灭掉;为了断灭这无常盛火的缘故,所以要殷勤求访大师。是为了断灭什么无常火的缘故,所以要殷勤求访大师呢?我说就是为了断灭物质现象的无常,所以要殷勤求访大师;也是为了断灭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常的缘故,所以要殷勤求访大师。」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断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过去无常、未来无常、现在无常、过去未来无常、过去现在无常…
《杂阿含经卷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