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道出家人聽了羅陀尊者的話後,心裏很不高興,就從座席起來,批評責罵之後就離去了。
羅陀比丘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然後把上面那些事情詳細的禀告佛陀:「世尊啊!我的說法是否有毀謗世尊您呢?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嗎?沒有依照世尊所說而說、沒有依照正法而說、沒有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嗎?」
佛陀告訴羅陀說:「你的說法很真實,沒有毀謗如來,也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說而說,依照正法而說,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爲什麼呢?因爲對物質現象妄見是我、或者我所有,而生起了傲慢、結使、系縛等煩惱。爲了盡除這些煩惱,舍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因爲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妄見是我、或爲我所有,而生起了傲慢、結使、系縛等煩惱。爲了盡除這些煩惱,舍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所以才在如來這兒修持清淨梵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八經注釋:
1、我慢、使、系著:我慢,即以自我爲中心的傲慢心理。使,即結使、隨
眠,是潛伏的煩惱種子;使與系著,皆是煩惱的異名。
2、、彼若盡:「若」字在此作期望之詞。
一一九、本經敘說羅陀比丘告訴外道出家人,他是爲了斷除五陰的
煩惱,所以才在佛處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
當時,有衆多外道出家人,來到羅陀住處,彼此互相問訊後,退坐一邊,然後問羅陀說:「你是因爲什麼緣故,所以才在沙門瞿昙那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的呢?」
羅陀答說:「我是因爲對物質現象有煩惱、障礙、熱惱、憂悲,爲了盡除這些煩惱,舍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也是因爲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有煩惱、障礙、熱惱、憂悲,爲了盡除這些煩惱,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所以才在世尊那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當時,衆外道出家人聽了羅陀尊者的話後,心裏很不高興,就從座席起來,批評責罵之後就離去了。
那時,羅陀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然後把上面那些事情詳細的禀告佛陀:「世尊啊!我的說法是否有毀謗世尊您呢?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嗎?沒有依照世尊所說而說、沒有依照正法而說、沒有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嗎?」
佛陀告訴羅陀說:「你的說法很真實,沒有毀謗如來,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說而說,依照正法而說,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爲什麼呢?因爲對物質現象有煩惱、有障礙、熱惱、憂悲,爲了盡除這些煩惱,舍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也是因爲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有煩惱、障礙、熱惱、憂悲,爲了盡除這些煩惱,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所以才在如來這兒修持清淨梵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九經注釋:
1、有漏:漏,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
2、熱惱:因痛苦而身熱心惱。
一二○、本經敘說羅陀比丘告訴外道出家人,他是爲了斷除五陰的貪、
瞋、癡,所以才在佛處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
當時,有衆多外道出家人,來到羅陀住處,彼此互相問訊後,退坐一邊,然後問羅陀說:「你是因爲什麼緣故,所以才在佛陀那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的呢?」
羅陀答說:「我是因爲對物質現象有貪、瞋、癡,爲了盡除這些貪、瞋、癡,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也是因爲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有貪、瞋、癡,爲了盡除這些貪、瞋、癡,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所以才在如來那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當時,衆外道出家人聽了羅陀尊者的話後,心裏很不高興,就從座席起來,批評責罵之後就離去了。
羅陀比丘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然後把上面那些事情詳細的禀告佛陀:「世尊啊!我所說的話是否有毀謗世尊您呢?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嗎?沒有依照世尊所說而說、沒有依照正法而說、沒有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嗎?」
佛陀告訴羅陀說:「你的說法很真實,沒有毀謗如來,也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說而說,依照正法而說,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爲什麼呢?因爲對物質現象有貪、瞋、癡,爲了盡除這些貪、瞋、癡,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也是因爲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有貪、瞋、癡,爲了盡除這些貪、瞋、癡,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所以才在如來這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經注釋:
1、貪、恚、癡:即貪、瞋、癡叁毒。貪是貪愛五欲,瞋是瞋恚無忍,癡是
愚癡無明。因貪、瞋、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故名叁毒。
一二一、本經敘說羅陀比丘告訴外道出家人,他是爲了斷除對五陰
的貪欲、愛樂、喜歡,所以才在佛處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
當時,有衆多外道出家人,來到羅陀住處,彼此互相問訊後,退坐一邊,然後問羅陀說:「你是因爲什麼緣故,所以才在佛陀那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的呢?」
羅陀答說:「我是因爲對物質現象生起貪欲、愛樂、喜歡的心理,爲了盡除這些貪樂的心理,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也是因爲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生起貪欲、愛樂、喜歡的心理,爲了盡除這些貪樂的心理,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所以才在如來那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當時,衆外道出家人聽聞這些話後,心裏很不高興,就從座席起來,批評責罵之後就離去了。
羅陀比丘在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然後把上面那些事情詳細的向佛陀禀告:「世尊啊!我所說的話,沒有毀謗如來嗎?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嗎?沒有依照如來所說而說、沒有依照正法而說、沒有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嗎?」
佛陀告訴羅陀說:「你的說法很真實,沒有毀謗如來,也不會使他人來問難批評而自覺理屈,是依照如來所說而說,依照正法而說,依照正法的規則而說。爲什麼呢?因爲對物質現象生起貪欲、愛樂、喜歡的心理,爲了盡除這些貪樂心理,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也是因爲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生起貪欲、愛樂、喜歡的心理,爲了盡除這些愛樂的心理,遠離貪欲,使它永遠息滅,寂靜不生的緣故,所以才在如來這兒出家修持清淨梵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一二二、本經敘說佛陀告訴羅陀比丘,應當把五陰看做是魔王所造
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
當時,世尊告訴羅陀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應當看做都是魔王所造作;所有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應當看做都是魔王所造作。」
佛陀告訴羅陀說:「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羅陀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羅陀答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的問答。佛陀又問說:「羅陀啊!如果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的話,就是變易之法,那麼多聞的聖弟子可在這當中察見物質現象就是我、爲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羅陀答說:「不可,世尊!」
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的問答。佛陀告訴羅陀說:「由于多聞的聖弟子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不妄見是我,或是我所有的緣故,所以對世間一切事物都無所執取;因爲無所執取,所以就能無所貪著;由于無所貪著,所以就能自己覺證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一二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羅陀比丘,五受陰是死滅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
當時,世尊告訴羅陀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
《雜阿含經卷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