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是死滅之法;所有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是死滅之法。」
佛陀告訴羅陀說:「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羅陀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羅陀答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又問:﹁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羅陀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羅陀答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這些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的話,就是變易之法,那麼多聞的聖弟子可在這當中察見這些精神現象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之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羅陀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告訴羅陀說:「如果多聞聖弟子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能夠如實地觀察並無實體的我,也非我所有。那麼對一切世間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能無所執取的話,就能無所貪著;由于無所貪著的緣故,所以就能自己覺證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一二四、本經敘說如果對五陰染著纏綿的話,就名叫衆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
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他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所謂衆生,到底怎樣叫衆生呢?」
佛陀告訴羅陀說:「凡是對物質現象貪著留連的,就叫衆生;凡是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貪著留連的,就叫衆生。」
佛陀又告訴羅陀說:「我說對物質現象的各種境界,都應當將它散壞消滅;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辨別等精神現象的各種境界,也應當將它散壞消滅,要斷除對它的愛欲;愛欲除盡,那麼苦惱也就沒有了;苦惱沒有了,我說這就是苦的邊際。比如部落中那些小男孩、小女孩們的嬉戲,累積沙土造作城堡房舍,心裏愛樂沈迷,對它愛念不盡,欲念不盡,顧念不盡,渴念不盡,心中常愛樂、守護著它。還這樣地說:這是我的城堡,我的房舍。如果對這些沙土聚成的城堡房舍愛念盡了、欲念盡了、顧念盡了、渴念盡了,那麼就會用手去撥毀,或用腳把它踏壞,使它消散無蹤。就像這樣,羅陀啊!對物質現象的各種境界,都應當將它散壞消滅,除盡對它的愛樂;由于愛樂除盡的緣故,所以苦惱也就沒有了;由于沒有了苦惱的緣故,我說這就叫苦的邊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一二五、本經敘說羅陀比丘請佛陀爲說法要。佛陀告以有身、有身
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
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他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然後禀告佛陀說:「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簡略的講說佛法的要義,我聽聞佛法後,當會獨自找一僻靜的地方,專心思考,不放逸懈怠。思考著:一個族姓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身穿僧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是爲了增益精進,修持一切清淨梵行,希望在現世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這時,世尊告訴羅陀說:「真好啊!羅陀啊!你能在佛前請問這樣的義理。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解說。羅陀啊!你應當要知道,有因緣假有的身體、有因緣假有身體生起的因素、有因緣假有身體的寂滅、有因緣假有身體寂滅的方法。什麼是因緣假有的身體呢?就是指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那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什麼是因緣假有身體生起的因素呢?就是由于有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以致招感來世的再生,這就是因緣假有身體生起的因素。怎樣叫因緣假有身體的寂滅呢?就是要把這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除無余,將它舍離,唾棄淨盡,遠離貪欲,使身心寂滅永不生起,這就叫因緣假有身體的寂滅。什麼是因緣假有身體寂滅的方法呢?就是所謂的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就是因緣假有身體寂滅的方法了。對因緣假有的身體應當察知,對因緣假有身體的生起因素應當斷滅,對因緣假有身體的寂滅應當覺證,對因緣假有身體寂滅的方法應當修習。羅陀啊!如果多聞聖弟子對這因緣假有的身體,能夠察知、斷舍;對這因緣假有身體的生起因素,能夠察知、斷滅;對這因緣假有身體的寂滅,能夠察知、覺證;對這因緣假有身體寂滅的方法,能夠察知、修習後,羅陀啊!這就叫斷除貪愛,遠離貪愛,轉脫煩惱的系縛,息止傲慢的心理,獲得證悟,徹底地解脫生死的苦海了。」
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告辭而去。經過世尊這樣地教導後,羅陀比丘獨自找一僻靜的地方,專心思考著: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穿著僧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是爲了增益精進,修持一切清淨梵行,希望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證成阿羅漢,心靈獲得完善的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經注釋:
1、族姓子:本指出身上流社會之男子,後通稱信叁寶之男子叫族姓子,譯爲「善男子」。
一二六、本經敘說世尊告訴羅陀比丘,五受陰都是惡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
當時,世尊告訴羅陀比丘說:「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應把它看做都是惡魔;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辨別等精神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也應當把它看做都是惡魔。羅陀啊!你的意見怎樣呢?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羅陀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羅陀答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的話,就是變易之法,多聞聖弟子還可在這當中察見有一實體的我嗎?」
羅陀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接著說:「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所以,羅陀啊!多聞聖弟子對這物質現象要生起厭離心;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生起厭離心。因爲厭離,所以就不去喜愛它;因爲不喜愛它,所以就可獲得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陀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一二七、本經敘說佛陀告訴羅陀比丘,五陰都是魔王所造作。本經
可與一二二、一二六經參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拘羅山中。那時,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羅陀。
當時,世尊告訴羅陀比丘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是魔王所造作;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告訴羅陀說:「你的意見怎樣?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羅陀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羅陀答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又問:「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羅陀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羅陀答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告訴羅陀說:﹁如果這些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的話,就是變易之法,多聞聖弟子還可在這當中察見有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之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羅陀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接著說:﹁所以,羅陀啊!多聞聖弟子對物質現象要生起厭離心,因爲厭離,所以就不會去喜愛它;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生起厭離心,因爲厭離,所以就不會去喜愛它。因爲不去喜愛它,所以就可獲得解脫,解脫知…
《雜阿含經卷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