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弟子命終後往生何處。沙門瞿昙(即佛陀)您當時也在他們的談論中,他們說:沙門瞿昙是大衆的領袖,他的弟子們,如果有人命終後,他就會爲往生的弟子記說:某人將往生那個地方,某人將往生這個地方。我首先生起懷疑,爲什麼沙門瞿昙您會得到這樣的法術呢?」
佛陀告訴仙尼說:「你不要感到懷疑。由于有迷惑的緣故,所以才會對那件事情懷疑。仙尼!你應當知道!有叁種導師。是那叁種呢?有一種導師,他認見現在世的我是真實的,雖能照他所知道的去爲人講說,然而他卻不能知道人死後的事情,這是出于人世間的第一種導師。其次,仙尼啊!又有一種導師,他能認見現在世的我是真實的,命終之後,也能認見真實的我,也能照他所知道的去爲人講說。再其次,仙尼啊!另有一種導師,他不認見現在世的我是真實的,也不認見命終之後的我是真實的。」
佛陀說道:「仙尼啊!前述第一種導師只認爲現在世的我是真實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講說的人,就叫斷滅的知見;那第二種導師認爲今世後世的我都是真實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講說的人,這就叫恒常的知見;那第叁種導師不認爲現在世的我是真實的,命終之後,也不認爲有一真實的我,這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說法,能夠在現世今生中斷除愛染,出離貪欲,滅盡執著,得到涅槃寂靜。」
仙尼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聽您所說的法後,卻更增長疑惑了。」
佛陀告訴仙尼說:「你正應該會增加疑惑的。爲什麼呢?因爲這種境地是在極幽深之處,難以察見,難以了知,必須有極深的觀照才能到達那微妙的境地,是聰明有智慧的人才可了解。凡夫衆生之類,是沒辦法以言語說明而知道的。爲什麼這樣呢?因爲衆生無明如處長夜一樣,所做所爲都是不合正法的邪見、不合正法的固持、不合正法的追求、不合正法的貪欲的緣故。」
仙尼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從您這裏,心中獲得了淨信,希望世尊您再爲我說法,使我就在這座席中,獲得清淨的慧眼。」
佛陀告訴仙尼說:「我現在當會爲了使你安樂而說法。」
佛陀告訴仙尼說:「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仙尼答說:「是變化無常。」
世尊又問:「仙尼啊!物質現象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會令人苦惱的吧?」
仙尼答說:「是會令人苦惱。」
世尊又問仙尼:「如果是變化無常、會令人苦惱,是變易之法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可在這當中察見到實體的我、爲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仙尼答說:「不可,世尊!」
世尊接著說:「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又問:「仙尼啊!你覺得怎樣?一切物質現象就是如來嗎?」
仙尼答說:「不是,世尊!」
世尊又問:「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如來嗎?」
仙尼答說:「不是,世尊!」
世尊又問:「仙尼啊!離于物質現象有如來存在嗎?離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有如來存在嗎?」
仙尼答說:「沒有,世尊!」
世尊又問:「仙尼啊!物質現象中有如來存在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中有如來存在嗎?」
仙尼答說:「沒有,世尊!」
世尊又問:「仙尼啊!如來之中有物質現象存在嗎?如來之中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存在嗎?」
仙尼答說:「沒有,世尊!」
世尊又問:「仙尼啊!如來的存在既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嗎?」
仙尼答說:「不是,世尊!」
佛陀告訴仙尼說:「我那些弟子們聽我說法,有些並不能完全了解真正的法義,因而生起傲慢的知見;由于他們的知見,並不是真正斷除迷惑的正智的緣故,所以就不能斷除傲慢的心理;又因傲慢的心理不能斷除的緣故,所以舍棄這五蘊的身體後,又會和繼之而來的五蘊之身相續而生。所以,仙尼啊!我就能預爲記說,這些弟子身死命終後,將會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都還余留有傲慢心理的緣故。」
佛陀說:「仙尼啊!我那些弟子們對我的說法,能了解真正法義的人,他們對著這些傲慢的心理,即能得到真正的知見,由于能得到真正知見的緣故,所以就能斷除各種傲慢的心理;又因能斷除各種傲慢心理的緣故,所以身死命終之後,就不會再相續流轉受生了。仙尼啊!像這類的弟子,我就不預爲記說他舍棄這五蘊的身體後,會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爲什麼呢?因爲已沒有任何因緣可用來預爲記說的緣故。若要請我爲他記說的話,我當會這樣記說:他已斷除了各種的愛樂貪欲,永遠的脫離了煩惱的系縛,有正確的思惟,獲得了心靈的解脫,滅除一切生死流轉的痛苦。我從以前一直到現在,經常講說傲慢的過錯、傲慢的集起、傲慢的産生、傲慢的顯現,如果對這傲慢的心理能夠加以觀察覺證的話,那麼各種生死流轉的苦惱也就不會生起了。」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仙尼這位外道出家人便能遠離煩惱塵垢,獲得清淨法眼。
當時,仙尼這位外道出家人洞見正法、獲得正法,斷除了各種的疑惑,這都不是由于別人的教示而得知,也不是由于別人的濟助而得度,就在正法中,心裏得到了無所怖畏。于是從座席中起來,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可以在正法中出家修持清淨的梵行嗎?」
佛陀告訴仙尼說:「你可在正法中出家,接受具足圓滿的戒律,做個修學佛法的比丘。」
這時,仙尼得以在佛教裏出家後,就獨自在僻靜的地方,努力修持而不懈怠,他這樣地思考著:一個豪族大姓的子弟,他之所以要剃除須發,正信佛教,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修持清淨梵行,是爲了要洞見正法,使自己知道已證悟: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得到阿羅漢的果位。
聽聞佛陀所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七經解釋:
1、遮羅迦:即遊行僧。
2、富蘭那迦葉:爲佛世六師外道之一,是空見外道。
3、記說:此指佛對弟子們未來命運的一種預言,又稱爲受記,或授記。
4、末迦梨瞿舍利子:六師外道之一,是邪命外道之祖,爲無因外道,決定論者。
5、先阇那毗羅胝子:六師外道之一爲懷疑論者。舍利弗、目犍連,曾爲其弟子。
6、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六師外道之一,是順世派的始祖,唯物論者。
7、迦羅拘陀迦栴延:六師外道之一,爲提倡七要素說之思想家。
8、尼揵陀若提子:六師外道之一,耆那教教祖。譯名大雄,主張苦修,以苦行克服內心之貪欲。爲相對主義者。
9、斷見: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複再生的偏見,是五惡見之一。
10、常見:執持身心常住之見。
11、異忍:忍,即安忍,指心安住于理而不動搖。異忍,即心不能依正法而住。
12、無間等:南傳巴利本作(abhisamaya),通常譯作現觀、證,有理解、了解、通達、洞察、覺證之意。
13、生彼彼處:謂不斷生死流轉,多處受生。
14、慢過:傲慢的過誤,謂己劣于人,而以爲等于或優于人。
15、度:有二義…一、與渡同義,如舟子渡人過海的意思。二、出或離的意思。出是出離世俗;離是脫離生死。
16、具足戒: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戒是。
一○八、本經論說如來死後爲有或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比丘名叫阿A羅度,住在耆阇崛山裏。
當時,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前往阿A羅度住處拜訪,彼此見面互相問訊。互相問訊後,退坐一邊,然後對阿 羅度說:「想要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閑爲我們解答?」
阿 羅度告訴衆外道說:「隨您們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
衆外道又問:「您的意見怎樣呢?尊者啊!如來死後仍是存在的嗎?」
阿 羅度說:「依照世尊的說法,您們這個問題是屬不足加以解答的問題。」
又問:「如來死後就不存在了嗎?」
阿 羅度說:「依照世尊的說法,您們這個問題也是屬不足加以解答的問題。」
又問:「如來死後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呢?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
阿 羅度說:「依照世尊的說法,您們這個問題也是屬不足加以解答的問題。」
又問阿 羅度說:「爲什麼這樣說呢?尊者啊!問您如來死後還存在嗎?您答說這問題不足加以解答。問您如來死後是不存在的嗎?您也答說這問題不足加以解答。問您如來死後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嗎?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您仍答說這問題不足加以解答。爲什麼這樣說呢?尊者啊!難道沙門瞿昙(佛陀)他是不能了知、也不能洞見未來世嗎?」
阿 羅度說:「世尊不是不能了知,也不是不能洞見未來世。」
當時,衆外道對阿A羅度的說法,聽了心中很不歡喜,呵罵責難後,就從座席起來辭去。
這時,阿 羅度知道衆外道已經離去了,就來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然後把剛才衆外道的問題向佛陀詳細的說明,禀告佛陀說:「世尊啊!那些外道這樣地問我,我這樣地回答,是隨順一切正法而答的嗎?沒有誹謗世尊您吧?是依順正法的呢?還是違逆正法的呢?不會使他人來诘問,因理屈而被人呵責吧?」
佛陀告訴阿 羅度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我所問的問題回答。阿 羅度啊!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或者是變化無常的呢?」
阿 羅度答說:「是變化無常。」
佛陀又問:「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不變,或是變化無常的呢?」
阿 羅度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問:「就如焰摩迦經裏所廣說過的那樣……乃至于精神現象就是如來嗎?」
阿 羅度答說:「不是。」
佛陀告訴阿 羅度說:「像這樣地說法的話,是隨順一切正法而說,不是誹謗如來,也不是脫越正法…
《雜阿含經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