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弟子命终后往生何处。沙门瞿昙(即佛陀)您当时也在他们的谈论中,他们说:沙门瞿昙是大众的领袖,他的弟子们,如果有人命终后,他就会为往生的弟子记说:某人将往生那个地方,某人将往生这个地方。我首先生起怀疑,为什么沙门瞿昙您会得到这样的法术呢?」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不要感到怀疑。由于有迷惑的缘故,所以才会对那件事情怀疑。仙尼!你应当知道!有三种导师。是那三种呢?有一种导师,他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虽能照他所知道的去为人讲说,然而他却不能知道人死后的事情,这是出于人世间的第一种导师。其次,仙尼啊!又有一种导师,他能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命终之后,也能认见真实的我,也能照他所知道的去为人讲说。再其次,仙尼啊!另有一种导师,他不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也不认见命终之后的我是真实的。」
佛陀说道:「仙尼啊!前述第一种导师只认为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讲说的人,就叫断灭的知见;那第二种导师认为今世后世的我都是真实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讲说的人,这就叫恒常的知见;那第三种导师不认为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命终之后,也不认为有一真实的我,这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说法,能够在现世今生中断除爱染,出离贪欲,灭尽执着,得到涅槃寂静。」
仙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听您所说的法后,却更增长疑惑了。」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正应该会增加疑惑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境地是在极幽深之处,难以察见,难以了知,必须有极深的观照才能到达那微妙的境地,是聪明有智慧的人才可了解。凡夫众生之类,是没办法以言语说明而知道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众生无明如处长夜一样,所做所为都是不合正法的邪见、不合正法的固持、不合正法的追求、不合正法的贪欲的缘故。」
仙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从您这里,心中获得了净信,希望世尊您再为我说法,使我就在这座席中,获得清净的慧眼。」
佛陀告诉仙尼说:「我现在当会为了使你安乐而说法。」
佛陀告诉仙尼说:「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仙尼答说:「是变化无常。」
世尊又问:「仙尼啊!物质现象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会令人苦恼的吧?」
仙尼答说:「是会令人苦恼。」
世尊又问仙尼:「如果是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到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仙尼答说:「不可,世尊!」
世尊接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又问:「仙尼啊!你觉得怎样?一切物质现象就是如来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世尊又问:「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离于物质现象有如来存在吗?离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有如来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物质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如来之中有物质现象存在吗?如来之中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如来的存在既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佛陀告诉仙尼说:「我那些弟子们听我说法,有些并不能完全了解真正的法义,因而生起傲慢的知见;由于他们的知见,并不是真正断除迷惑的正智的缘故,所以就不能断除傲慢的心理;又因傲慢的心理不能断除的缘故,所以舍弃这五蕴的身体后,又会和继之而来的五蕴之身相续而生。所以,仙尼啊!我就能预为记说,这些弟子身死命终后,将会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还余留有傲慢心理的缘故。」
佛陀说:「仙尼啊!我那些弟子们对我的说法,能了解真正法义的人,他们对着这些傲慢的心理,即能得到真正的知见,由于能得到真正知见的缘故,所以就能断除各种傲慢的心理;又因能断除各种傲慢心理的缘故,所以身死命终之后,就不会再相续流转受生了。仙尼啊!像这类的弟子,我就不预为记说他舍弃这五蕴的身体后,会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已没有任何因缘可用来预为记说的缘故。若要请我为他记说的话,我当会这样记说:他已断除了各种的爱乐贪欲,永远的脱离了烦恼的系缚,有正确的思惟,获得了心灵的解脱,灭除一切生死流转的痛苦。我从以前一直到现在,经常讲说傲慢的过错、傲慢的集起、傲慢的产生、傲慢的显现,如果对这傲慢的心理能够加以观察觉证的话,那么各种生死流转的苦恼也就不会生起了。」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仙尼这位外道出家人便能远离烦恼尘垢,获得清净法眼。
当时,仙尼这位外道出家人洞见正法、获得正法,断除了各种的疑惑,这都不是由于别人的教示而得知,也不是由于别人的济助而得度,就在正法中,心里得到了无所怖畏。于是从座席中起来,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可以在正法中出家修持清净的梵行吗?」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可在正法中出家,接受具足圆满的戒律,做个修学佛法的比丘。」
这时,仙尼得以在佛教里出家后,就独自在僻静的地方,努力修持而不懈怠,他这样地思考着:一个豪族大姓的子弟,他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教,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持清净梵行,是为了要洞见正法,使自己知道已证悟: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得到阿罗汉的果位。
听闻佛陀所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七经解释:
1、遮罗迦:即游行僧。
2、富兰那迦叶:为佛世六师外道之一,是空见外道。
3、记说:此指佛对弟子们未来命运的一种预言,又称为受记,或授记。
4、末迦梨瞿舍利子:六师外道之一,是邪命外道之祖,为无因外道,决定论者。
5、先阇那毗罗胝子:六师外道之一为怀疑论者。舍利弗、目犍连,曾为其弟子。
6、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六师外道之一,是顺世派的始祖,唯物论者。
7、迦罗拘陀迦栴延:六师外道之一,为提倡七要素说之思想家。
8、尼揵陀若提子:六师外道之一,耆那教教祖。译名大雄,主张苦修,以苦行克服内心之贪欲。为相对主义者。
9、断见: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是五恶见之一。
10、常见:执持身心常住之见。
11、异忍:忍,即安忍,指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异忍,即心不能依正法而住。
12、无间等:南传巴利本作(abhisamaya),通常译作现观、证,有理解、了解、通达、洞察、觉证之意。
13、生彼彼处:谓不断生死流转,多处受生。
14、慢过:傲慢的过误,谓己劣于人,而以为等于或优于人。
15、度:有二义…一、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二、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
16、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一○八、本经论说如来死后为有或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名叫阿A罗度,住在耆阇崛山里。
当时,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前往阿A罗度住处拜访,彼此见面互相问讯。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对阿 罗度说:「想要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闲为我们解答?」
阿 罗度告诉众外道说:「随您们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众外道又问:「您的意见怎样呢?尊者啊!如来死后仍是存在的吗?」
阿 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如来死后就不存在了吗?」
阿 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也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如来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呢?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
阿 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也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阿 罗度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尊者啊!问您如来死后还存在吗?您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问您如来死后是不存在的吗?您也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问您如来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吗?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您仍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尊者啊!难道沙门瞿昙(佛陀)他是不能了知、也不能洞见未来世吗?」
阿 罗度说:「世尊不是不能了知,也不是不能洞见未来世。」
当时,众外道对阿A罗度的说法,听了心中很不欢喜,呵骂责难后,就从座席起来辞去。
这时,阿 罗度知道众外道已经离去了,就来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刚才众外道的问题向佛陀详细的说明,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些外道这样地问我,我这样地回答,是随顺一切正法而答的吗?没有诽谤世尊您吧?是依顺正法的呢?还是违逆正法的呢?不会使他人来诘问,因理屈而被人呵责吧?」
佛陀告诉阿 罗度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我所问的问题回答。阿 罗度啊!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或者是变化无常的呢?」
阿 罗度答说:「是变化无常。」
佛陀又问:「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或是变化无常的呢?」
阿 罗度答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又问:「就如焰摩迦经里所广说过的那样……乃至于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阿 罗度答说:「不是。」
佛陀告诉阿 罗度说:「像这样地说法的话,是随顺一切正法而说,不是诽谤如来,也不是脱越正法…
《杂阿含经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