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P6

  ..續本文上一頁

   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10、聲聞︰指聞佛說四谛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六七、本經說明五陰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無常、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那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那五項呢?就是指那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現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你們比丘應當要去觀察這物質現象,已觀察這物質現象後,在這當中是否可見有一實體的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等情況嗎?」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在物質現象中並沒有一實體的我存在,因爲沒有一實體且能做主宰的我存在,所以這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的,既是無常的話,也就會造成痛苦煩惱了。如果會造成痛苦煩惱,可見那物質現象並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應當這樣地去觀察。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應當這樣地去觀察。多聞聖弟子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要觀察當中並沒有一實體的我存在,也不是我所擁有。像這樣地去觀察後,對于世間一切事物便能無所執取;能無所執取的話,就不會有所貪著;不會有所貪著的話,自己就能覺證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八、本經敘說應于色等五陰斷貪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斷除物質現象的貪欲,能斷除貪欲後,就能斷除一切的物質現象;能斷除一切物質現象後,就能斷除對它的認知;能斷除對它的認知後,就能斷除一切的根本煩惱了。就像截斷多羅樹頭一樣,未來就不會再生長。就像這樣,也要斷除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貪欲……乃至于到未來世都不再生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八經注釋:

  1、根本:指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

  2、多羅樹:棕榈科,樹身有七、八十丈高,果熟呈紅色,可食。此樹東

   印度最多。

  

   六九、本經敘說五陰起、住、出,則苦起、病住、老死出;五陰滅、

   息、沒,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這物質現象生起、留住、顯現,那麼苦惱也會跟著在這裏生起,疾病在這裏留住,老、死情況在這裏顯現;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我也是像這樣的講說。

  比丘啊!如果物質現象寂滅、息止、消失,那麼苦惱也就跟著在這裏寂滅,疾病在這裏息止,老、死情況在這裏消失;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我也是像這樣的解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本經說明多聞聖弟子于叁世五陰應欣悅無,莫顧念有,應對

   它生厭、離欲、滅盡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過去與未來的物質現象尚且變化無常,更何況是現在的物質現象!多聞聖弟子像這樣地去觀察後,就不會顧念過去的物質現象,也不會欣悅未來的物質現象,對于現在的物質現象産生厭惡,離棄貪欲,趨向于將它滅盡;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的去觀察。

  比丘啊!如果過去沒有物質現象的話,多聞聖弟子沒有不顧念過去的物質現象;因爲過去有物質現象的緣故,所以多聞聖弟子不去顧念過去的物質現象。如果未來沒有物質現象的話,多聞聖弟子沒有不欣悅未來的物質現象;因爲未來有物質現象的緣故,所以多聞聖弟子不去欣悅未來的物質現象。如果現在沒有物質現象的話,多聞聖弟子就不會對這物質現象生起厭惡,離棄貪欲,正向于將它滅盡了;因爲現在有物質現象的緣故,所以多聞聖弟子對于現在的物質現象就會生起厭惡,離棄貪欲,正向于將它滅盡。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我也是像這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經「無常」的說法,還有苦、空、非我叁經,也是同樣的說法。

  

   七一、本經說明觀五陰之無常而得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

   若于五陰起無相、無所有、無我、無常之知見,是名聖法印、

   知見清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將爲大衆解說聖道的法印及清淨的知見。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如果有比丘這樣地說:我還未獲得了知世相都是緣起的空叁昧,而能生起離一切相、空無所得、遠離驕慢等知見。不要做這樣的說法。爲什麼呢?如果比丘還沒獲得了知世相都是緣起的空叁昧,而竟然說我已獲得離一切相、空無所得、遠離驕慢等知見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有比丘這樣地說:我已獲得空叁昧,能生起離一切相、空無所得、遠離驕慢等知見,這樣才是對的!爲什麼呢?因爲如已得到了知世相都是緣起的空叁昧後,就能生起離一切相、空無所得、遠離驕慢等知見,這樣才是正確可能的!怎樣叫做聖弟子及清淨的知見呢?」

  比丘禀告佛陀說:「佛陀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爲大家解說!衆比丘聽聞您的說法後,當會依您所說,遵奉修行。」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比丘在僻靜的空閑處坐于樹下,能好好地去觀察物質現象的變化無常,它會逐漸消滅,以及遠離對它貪欲;也能像這樣地去觀察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辨別等精神現象,這些精神現象都是變化無常、會逐漸消滅,要遠離對它的貪欲。能觀察那五陰是變化無常,會逐漸消滅,不能堅固長久,是變易不停的事物,心中就能快樂、清淨,獲得自在解脫,這就叫做空叁昧了;但是這樣觀察的話,還是不能遠離驕慢、獲得清淨的知見。

  又有一種正思惟叁昧,能觀察斷除一切色境的形相,以及斷除聲境、香境、味境、觸境、法境等形相,這就叫離一切相;但像這樣的觀察,還是未能遠離驕慢,獲得清淨的知見。

  又有一種正思惟叁昧,能觀察斷除貪愛五欲,以及斷除瞋怒無忍、愚癡無明等情態,這就叫空無所得;但像這樣的觀察,還是未能遠離驕慢,獲得清淨的知見。

  又有一種正思惟叁昧,能觀察我自身,以及我所擁有的事物是從何而生?

  又有一種正思惟叁昧,能觀察我自身,以及我所擁有的事物,都是從眼見、耳聞、鼻嗅、口嘗、身觸、意識而産生。

  又做這樣地觀察:如果是由因與緣和合而産生意識的話,那産生意識的因與緣,是恒常不變、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又做這樣地思考:如果是由因與緣和合而産生意識的話,那個和合的因與緣也都是變化無常的。其次,那個和合的因與緣既都是變化無常的,那麼這二者和合所産生的意識怎麼會是常住不變的呢?

  是變化無常的話,便是由因緣造作的有爲法,是從因緣而生起的,這都是會造成禍患的事物,要將它滅盡的事物,要離棄對它貪欲的事物,要斷除對它認知的事物,這樣就叫契合聖道的法印,清淨的知見了;這就叫比丘所當說的聖道法印及清淨的知見了,要像這樣地去廣爲解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一經注釋:

  1、聖法印:佛法的印契。有叁法印與四法印,這些法印是佛法的准則,

   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

  2、空叁昧:叁昧,是定的意思。空叁昧,就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

   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

  3、無相:即于一切相,離一切相,謂之無相。

  4、無所有:又叫「無所得」,是空的別名。

  5、有爲行:即有爲法,指由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七二、本經乃佛陀爲破富蘭那迦葉外道的「無因無緣說」而說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耶離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有位離車族名叫摩诃男的人,日日四處遊行修學,他來到了佛陀居住的地方。當時,那位離車族的人這樣地想著:如果我太早到世尊住處拜訪,恐世尊及我認識的那些比丘們都還在禅定中觀想;我現在應當先到七庵羅樹邪命外道的住所拜訪。于是他就前往富蘭那迦葉的住處。

  當時,富蘭那迦葉是空見外道的領袖,有五佰個外道前後地圍繞在他身邊,彼此高聲嬉戲,論說著世俗的事物。這時,富蘭那迦葉看到離車族的摩诃男從遠處走過來,他就告訴他的門徒,叫他們保持安靜。他說:「您們要安靜!這位離車族的摩诃男是沙門瞿昙的門徒,也是沙門瞿昙的在家弟子,在毗耶離城中,他被尊爲最上首,經常喜好寂靜,贊歎寂靜,他所到都是好寂靜的衆人之處,所以你們應當保持寂靜。」

  那時,摩诃男來到了富蘭那與衆門徒的住處,和富蘭那彼此相問訊寒喧後,退坐一邊。這時,摩诃男告訴富蘭那說:「我聽聞富蘭那您爲衆弟子們講法時說||沒有原因,也沒有助緣,衆生而有垢穢;沒有原因,也沒有助緣,衆生獲得了清淨。世人傳說您有這樣的理論,您是真有這樣的理論,還是外人毀謗您的話語呢?在世人的撰述中,有人說這是正法,有人說這不合正法,是否有世人拿這個來與您共同討…

《雜阿含經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