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诘問或批評這樣說法的呢?」
富蘭那迦葉說:「我真有這樣的理論,不是世人所妄傳。我建立這樣的理論,是契合正法的理論;我講述這樣法理,都是順應正法的說法,沒有世人來與我討論、诘問且批評責備的。爲什麼呢?摩诃男啊!我就是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沒有原因,也沒有助緣,衆生而有垢穢;沒有原因,也沒有助緣,衆生獲得清淨。」
那時,摩诃男聽聞富蘭那的說法,心裏很不喜歡,批評譏責一番後,從座位起來就離開了,走向世尊的住處,對著佛足頂禮,退坐一旁,把方才與富蘭那談論的事情,向佛陀詳細地報告。
佛陀告訴離車摩诃男說:「那位富蘭那所說法都是與正法不相應的話,不足以記挂。像這位愚癡的富蘭那外道,不明事理,也不善解正法,沒有因由而做這樣的說法:『沒有原因,也沒有助緣,衆生而有垢穢;沒有原因,也沒有助緣,衆生獲得了清淨。』爲什麼呢?是有原因,也有助緣,衆生而有垢穢;是有原因,也有助緣,衆生才獲得了清淨。
摩诃男啊!是什麼原因與助緣,衆生而有垢穢;是什麼原因與助緣,衆生才獲得清淨的呢?摩诃男啊!如果這物質現象一向給人感覺是苦惱、不快樂、不與快樂相隨,不能增長快樂、遠離快樂的話,衆生對這物質現象便不應生起愛樂貪著的心。摩诃男啊!就是因爲物質現象不是一向都給人感覺是苦惱、不快樂的,而是與快樂相隨,能增長快樂、不離于快樂的,所以衆生才會貪著這物質現象;因爲貪著,所以就被它所系縛,因爲被系縛,所以就會有苦惱。摩诃男啊!如果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一向給人感覺是苦惱、不快樂、不與快樂相隨、不能增長快樂、遠離快樂的話,衆生就不應對這些精神現象生起愛樂貪著。摩诃男啊!就是因爲這些精神現象並不是一向給人感覺苦惱、不快樂的,而是與快樂相隨、能增長快樂、不離快樂的,所以衆生才會貪著這精神現象;因爲貪著,所以就被它所系縛;因爲被系縛,所以就生起了苦惱。摩诃男啊!這就叫做是有原因、有助緣,衆生而有垢穢了。
摩诃男啊!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助緣,衆生得以獲得清淨呢?摩诃男啊!如果這物質現象一向給人感覺是快樂、不苦惱、不與苦惱相隨、不增長憂苦、遠離苦惱的,衆生就不應厭離這物質現象。摩诃男啊!就因爲這物質現象不是一向給人感覺快樂,是苦惱、與苦惱相隨、會增長憂苦、不離苦惱的緣故,所以衆生才要厭離這物質現象;因爲厭離它,所以就不會愛樂它;因爲不愛樂它,所以就可獲得自在解脫。摩诃男啊!如果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給人的感覺一向是快樂、不苦惱、不與苦惱相隨、不會增長憂苦、遠離苦惱的話,那麼衆生就不應厭離這些精神現象。摩诃男啊!就是因爲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並不是一向給人感覺快樂,是苦惱、與苦相隨、會增長憂苦、不離苦惱的緣故,所以衆生才要厭離這些精神現象;因爲厭離它,所以就不會愛樂它;因爲不愛樂它,所以就可獲得自在解脫了。摩诃男啊!這就叫做是有原因、有助緣,衆生才得以獲得了清淨。」
那時,摩诃男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禮拜後退離。
第七二經注釋:
1、毗耶離:地名,又作毗舍離,佛滅一百年,有七百賢聖第二結集于此。其位置約當在今恒何北岸、幹達克河東岸之毗薩爾。
2、離車:是住在毗舍離城,剎帝利種族之名。
3、摩诃男:人名,或稱釋摩诃男,出身于中印度迦毗羅衛城之釋迦種。
4、庵羅樹:果樹名,或作庵沒羅、庵摩羅。此樹印度全境,種類甚多,葉形似柳,長一尺余,寬叁指許。冬季開小花,花多而結子甚少,果形似梨而底鈎曲,五、六月時果實熟。
5、阿耆毘:即阿耆毗伽,譯曰邪命,以邪法生活之義。
6、富蘭那迦葉:人名,是當時六師外道之一。
7、沙門瞿昙:沙門,爲出家修道者的通稱。瞿昙,是釋尊俗家的古代族
姓。沙門瞿昙,即指釋尊而言。
8、白衣弟子:即俗家信徒。
9、上首:一座大衆中之主位,稱爲上首。今謂首座爲上首。
10、出意語:與真實不能相應之語,佛皆謂之「出意語」。
七叁、本經說明多聞聖弟子見五陰無常、苦、無我而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園精舍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多聞聖弟子在何處得以察見無常與苦惱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爲大衆解說!衆比丘聽聞後,當依您所說法,遵奉修行。」
佛陀告訴比丘說:「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多聞聖弟子要在物質現象中察見無常與苦惱;在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中,察見無常與苦惱。比丘啊!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禀告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 佛陀說: )「比丘啊!既是變化無常的話,那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比丘禀告佛陀說:「是苦惱,世尊!」
( 佛陀說: )「比丘啊!如果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是變易不定之法,那麼多聞聖弟子可在這無常的物質現象中,察見有一真實的我或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麼?」
比丘禀告佛陀說:「不可,世尊!」
( 佛陀說: )「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情況也是像這樣子。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多聞聖弟子能像這樣的去觀察,就會厭離這物質現象,厭離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因爲對它厭離,所以就不去愛樂它;因爲不去愛樂它,所以就可獲得自在解脫;因爲獲得自在解脫,所以就可證得: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經建立,所應做的事已經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本經敘說多聞聖弟子于五陰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故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耶離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多聞聖弟子要在何處得見無我、非我所有、我不在事物之中、事物也不在我之中,像這樣以平等的智慧去做正確的觀察,如實地知見這些現象呢?」
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爲大家解說!衆比丘聽聞說法後,當會依您所說法遵奉修行。」
佛陀告訴比丘說:「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多聞聖弟子對于物質現象能察見沒有一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這就叫如實正確的觀察。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禀告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又告訴比丘說:「如果變化無常的話,那應是苦惱的麼?」
比丘禀告佛陀說:「是苦惱,世尊!」
(佛陀說:)「如果這物質現象變化無常、苦惱,是變易不定之法,多聞聖弟子在此中可察見有一實體的我或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在我之中的情況麼?」
比丘禀告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察見。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這就叫如實正確的觀察。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多聞聖弟子能像這樣地去觀察的話,就能從物質現象中獲得自在解脫,從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中獲得自在解脫。我說他已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些純粹大苦的結聚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五、本經敘說宜觀察五陰無常、苦、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才
可獲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的,變化無常就會産生苦惱,會苦惱就可見並無一能做主宰的我存在。沒有能做主宰的我存在的話,那一切物質現象也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如實地去察知,這就叫正確的觀察。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多聞聖弟子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要做無我與非我所有的觀察。像這樣的觀察,對所有世間的一切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因爲無所執取,所以就不會有所貪著;無所貪著,所以自己就能覺悟,達到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六、本經亦敘說見五陰爲無常、苦、非我、非我所,才能獲得解
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
《雜阿含經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