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10、声闻︰指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六七、本经说明五阴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无常、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项呢?就是指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你们比丘应当要去观察这物质现象,已观察这物质现象后,在这当中是否可见有一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吗?」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在物质现象中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因为没有一实体且能做主宰的我存在,所以这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既是无常的话,也就会造成痛苦烦恼了。如果会造成痛苦烦恼,可见那物质现象并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应当这样地去观察。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应当这样地去观察。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要观察当中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也不是我所拥有。像这样地去观察后,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便能无所执取;能无所执取的话,就不会有所贪着;不会有所贪着的话,自己就能觉证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本经叙说应于色等五阴断贪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断除物质现象的贪欲,能断除贪欲后,就能断除一切的物质现象;能断除一切物质现象后,就能断除对它的认知;能断除对它的认知后,就能断除一切的根本烦恼了。就像截断多罗树头一样,未来就不会再生长。就像这样,也要断除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贪欲……乃至于到未来世都不再生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八经注释:
1、根本:指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
2、多罗树:棕榈科,树身有七、八十丈高,果熟呈红色,可食。此树东
印度最多。
六九、本经叙说五阴起、住、出,则苦起、病住、老死出;五阴灭、
息、没,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这物质现象生起、留住、显现,那么苦恼也会跟着在这里生起,疾病在这里留住,老、死情况在这里显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我也是像这样的讲说。
比丘啊!如果物质现象寂灭、息止、消失,那么苦恼也就跟着在这里寂灭,疾病在这里息止,老、死情况在这里消失;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我也是像这样的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本经说明多闻圣弟子于三世五阴应欣悦无,莫顾念有,应对
它生厌、离欲、灭尽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与未来的物质现象尚且变化无常,更何况是现在的物质现象!多闻圣弟子像这样地去观察后,就不会顾念过去的物质现象,也不会欣悦未来的物质现象,对于现在的物质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趋向于将它灭尽;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的去观察。
比丘啊!如果过去没有物质现象的话,多闻圣弟子没有不顾念过去的物质现象;因为过去有物质现象的缘故,所以多闻圣弟子不去顾念过去的物质现象。如果未来没有物质现象的话,多闻圣弟子没有不欣悦未来的物质现象;因为未来有物质现象的缘故,所以多闻圣弟子不去欣悦未来的物质现象。如果现在没有物质现象的话,多闻圣弟子就不会对这物质现象生起厌恶,离弃贪欲,正向于将它灭尽了;因为现在有物质现象的缘故,所以多闻圣弟子对于现在的物质现象就会生起厌恶,离弃贪欲,正向于将它灭尽。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我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经「无常」的说法,还有苦、空、非我三经,也是同样的说法。
七一、本经说明观五阴之无常而得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
若于五阴起无相、无所有、无我、无常之知见,是名圣法印、
知见清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大众解说圣道的法印及清净的知见。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如果有比丘这样地说:我还未获得了知世相都是缘起的空三昧,而能生起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不要做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如果比丘还没获得了知世相都是缘起的空三昧,而竟然说我已获得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有比丘这样地说:我已获得空三昧,能生起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这样才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如已得到了知世相都是缘起的空三昧后,就能生起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这样才是正确可能的!怎样叫做圣弟子及清净的知见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佛陀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您的说法后,当会依您所说,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比丘在僻静的空闲处坐于树下,能好好地去观察物质现象的变化无常,它会逐渐消灭,以及远离对它贪欲;也能像这样地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辨别等精神现象,这些精神现象都是变化无常、会逐渐消灭,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能观察那五阴是变化无常,会逐渐消灭,不能坚固长久,是变易不停的事物,心中就能快乐、清净,获得自在解脱,这就叫做空三昧了;但是这样观察的话,还是不能远离骄慢、获得清净的知见。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断除一切色境的形相,以及断除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形相,这就叫离一切相;但像这样的观察,还是未能远离骄慢,获得清净的知见。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断除贪爱五欲,以及断除瞋怒无忍、愚痴无明等情态,这就叫空无所得;但像这样的观察,还是未能远离骄慢,获得清净的知见。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我自身,以及我所拥有的事物是从何而生?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我自身,以及我所拥有的事物,都是从眼见、耳闻、鼻嗅、口尝、身触、意识而产生。
又做这样地观察:如果是由因与缘和合而产生意识的话,那产生意识的因与缘,是恒常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又做这样地思考:如果是由因与缘和合而产生意识的话,那个和合的因与缘也都是变化无常的。其次,那个和合的因与缘既都是变化无常的,那么这二者和合所产生的意识怎么会是常住不变的呢?
是变化无常的话,便是由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从因缘而生起的,这都是会造成祸患的事物,要将它灭尽的事物,要离弃对它贪欲的事物,要断除对它认知的事物,这样就叫契合圣道的法印,清净的知见了;这就叫比丘所当说的圣道法印及清净的知见了,要像这样地去广为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一经注释:
1、圣法印: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与四法印,这些法印是佛法的准则,
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
2、空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就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
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
3、无相: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谓之无相。
4、无所有:又叫「无所得」,是空的别名。
5、有为行:即有为法,指由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七二、本经乃佛陀为破富兰那迦叶外道的「无因无缘说」而说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耶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位离车族名叫摩诃男的人,日日四处游行修学,他来到了佛陀居住的地方。当时,那位离车族的人这样地想着:如果我太早到世尊住处拜访,恐世尊及我认识的那些比丘们都还在禅定中观想;我现在应当先到七庵罗树邪命外道的住所拜访。于是他就前往富兰那迦叶的住处。
当时,富兰那迦叶是空见外道的领袖,有五佰个外道前后地围绕在他身边,彼此高声嬉戏,论说着世俗的事物。这时,富兰那迦叶看到离车族的摩诃男从远处走过来,他就告诉他的门徒,叫他们保持安静。他说:「您们要安静!这位离车族的摩诃男是沙门瞿昙的门徒,也是沙门瞿昙的在家弟子,在毗耶离城中,他被尊为最上首,经常喜好寂静,赞叹寂静,他所到都是好寂静的众人之处,所以你们应当保持寂静。」
那时,摩诃男来到了富兰那与众门徒的住处,和富兰那彼此相问讯寒喧后,退坐一边。这时,摩诃男告诉富兰那说:「我听闻富兰那您为众弟子们讲法时说||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获得了清净。世人传说您有这样的理论,您是真有这样的理论,还是外人毁谤您的话语呢?在世人的撰述中,有人说这是正法,有人说这不合正法,是否有世人拿这个来与您共同讨…
《杂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