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诘问或批评这样说法的呢?」
富兰那迦叶说:「我真有这样的理论,不是世人所妄传。我建立这样的理论,是契合正法的理论;我讲述这样法理,都是顺应正法的说法,没有世人来与我讨论、诘问且批评责备的。为什么呢?摩诃男啊!我就是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获得清净。」
那时,摩诃男听闻富兰那的说法,心里很不喜欢,批评讥责一番后,从座位起来就离开了,走向世尊的住处,对着佛足顶礼,退坐一旁,把方才与富兰那谈论的事情,向佛陀详细地报告。
佛陀告诉离车摩诃男说:「那位富兰那所说法都是与正法不相应的话,不足以记挂。像这位愚痴的富兰那外道,不明事理,也不善解正法,没有因由而做这样的说法:『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获得了清净。』为什么呢?是有原因,也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是有原因,也有助缘,众生才获得了清净。
摩诃男啊!是什么原因与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是什么原因与助缘,众生才获得清净的呢?摩诃男啊!如果这物质现象一向给人感觉是苦恼、不快乐、不与快乐相随,不能增长快乐、远离快乐的话,众生对这物质现象便不应生起爱乐贪着的心。摩诃男啊!就是因为物质现象不是一向都给人感觉是苦恼、不快乐的,而是与快乐相随,能增长快乐、不离于快乐的,所以众生才会贪着这物质现象;因为贪着,所以就被它所系缚,因为被系缚,所以就会有苦恼。摩诃男啊!如果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一向给人感觉是苦恼、不快乐、不与快乐相随、不能增长快乐、远离快乐的话,众生就不应对这些精神现象生起爱乐贪着。摩诃男啊!就是因为这些精神现象并不是一向给人感觉苦恼、不快乐的,而是与快乐相随、能增长快乐、不离快乐的,所以众生才会贪着这精神现象;因为贪着,所以就被它所系缚;因为被系缚,所以就生起了苦恼。摩诃男啊!这就叫做是有原因、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了。
摩诃男啊!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助缘,众生得以获得清净呢?摩诃男啊!如果这物质现象一向给人感觉是快乐、不苦恼、不与苦恼相随、不增长忧苦、远离苦恼的,众生就不应厌离这物质现象。摩诃男啊!就因为这物质现象不是一向给人感觉快乐,是苦恼、与苦恼相随、会增长忧苦、不离苦恼的缘故,所以众生才要厌离这物质现象;因为厌离它,所以就不会爱乐它;因为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摩诃男啊!如果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给人的感觉一向是快乐、不苦恼、不与苦恼相随、不会增长忧苦、远离苦恼的话,那么众生就不应厌离这些精神现象。摩诃男啊!就是因为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并不是一向给人感觉快乐,是苦恼、与苦相随、会增长忧苦、不离苦恼的缘故,所以众生才要厌离这些精神现象;因为厌离它,所以就不会爱乐它;因为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了。摩诃男啊!这就叫做是有原因、有助缘,众生才得以获得了清净。」
那时,摩诃男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礼拜后退离。
第七二经注释:
1、毗耶离:地名,又作毗舍离,佛灭一百年,有七百贤圣第二结集于此。其位置约当在今恒何北岸、干达克河东岸之毗萨尔。
2、离车:是住在毗舍离城,剎帝利种族之名。
3、摩诃男:人名,或称释摩诃男,出身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城之释迦种。
4、庵罗树:果树名,或作庵没罗、庵摩罗。此树印度全境,种类甚多,叶形似柳,长一尺余,宽三指许。冬季开小花,花多而结子甚少,果形似梨而底钩曲,五、六月时果实熟。
5、阿耆毘:即阿耆毗伽,译曰邪命,以邪法生活之义。
6、富兰那迦叶:人名,是当时六师外道之一。
7、沙门瞿昙:沙门,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瞿昙,是释尊俗家的古代族
姓。沙门瞿昙,即指释尊而言。
8、白衣弟子:即俗家信徒。
9、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10、出意语:与真实不能相应之语,佛皆谓之「出意语」。
七三、本经说明多闻圣弟子见五阴无常、苦、无我而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园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多闻圣弟子在何处得以察见无常与苦恼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众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依您所说法,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多闻圣弟子要在物质现象中察见无常与苦恼;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察见无常与苦恼。比丘啊!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 佛陀说: )「比丘啊!既是变化无常的话,那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苦恼,世尊!」
( 佛陀说: )「比丘啊!如果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那么多闻圣弟子可在这无常的物质现象中,察见有一真实的我或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禀告佛陀说:「不可,世尊!」
( 佛陀说: )「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情况也是像这样子。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真实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多闻圣弟子能像这样的去观察,就会厌离这物质现象,厌离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因为对它厌离,所以就不去爱乐它;因为不去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因为获得自在解脱,所以就可证得: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经建立,所应做的事已经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于五阴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故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耶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多闻圣弟子要在何处得见无我、非我所有、我不在事物之中、事物也不在我之中,像这样以平等的智慧去做正确的观察,如实地知见这些现象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说法后,当会依您所说法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能察见没有一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如实正确的观察。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又告诉比丘说:「如果变化无常的话,那应是苦恼的么?」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苦恼,世尊!」
(佛陀说:)「如果这物质现象变化无常、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多闻圣弟子在此中可察见有一实体的我或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禀告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见。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如实正确的观察。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多闻圣弟子能像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能从物质现象中获得自在解脱,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获得自在解脱。我说他已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五、本经叙说宜观察五阴无常、苦、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才
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变化无常就会产生苦恼,会苦恼就可见并无一能做主宰的我存在。没有能做主宰的我存在的话,那一切物质现象也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如实地去察知,这就叫正确的观察。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要做无我与非我所有的观察。像这样的观察,对所有世间的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就不会有所贪着;无所贪着,所以自己就能觉悟,达到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六、本经亦叙说见五阴为无常、苦、非我、非我所,才能获得解
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
《杂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