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大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四大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于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智慧的意義

  二、智慧的類別

  叁、智慧的證得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的本迹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的功德

  五、智慧的重要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各位法師、居士、聽衆,今晚本人又出席寶蓮寺主辦的佛學講座,非常高興。特別是今晚是舉世狂歡的聖誕之夜,各位竟然放棄物質的享受,謝絕一切人事的應酬,出席本人主講的佛學講座,共同討論佛法,爭取高級的精神食糧,更加令本人倍感興奮外,不得不佩服各人善根深厚,且獨具慧眼。因爲今晚此刻,即八時零六分此刻,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舉行聖誕舞會,或共進聖誕大餐;可謂錦衣玉食,享盡人間富貴榮華。但世界各地,同時在此一刻,即八時零七分此刻,不知多少人在饑寒交逼中,無法度此寒夜;不知多少人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瑟縮街頭,受盡寒風嚴雪的折磨。甚至有人在戰爭禍亂中,受盡戰火洗禮,備受生命威脅。香港人,非常有福氣,由于積福向善所致,往往逢凶化吉,遇禍成群。但在平安享樂中的我們,可曾想及他們的淒苦,而寄予同情,或思以拯救?

  雖然,站在因果定律方面說,人生的痛苦與快樂,皆由各人自作自受;但身爲宗教徒,特別是慈悲爲懷的佛教徒,怎能視若無睹,而無動于中,不思以挽救呢?我以爲若想挽救世界人類的苦難,並不是一小撮人能力所能及,非推動佛教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願大行,以促進人性的覺悟,策勵人性的願行,培養人性的慈悲不可。所以,我今天的講題是:無上的智慧;明晚的講題是:無邊的願行;後晚的講題是:無限的慈悲。

  希望在叁天的演講中,能將佛教的大智大慧,大願大行,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及代表佛教大智慧的文殊菩薩,代表佛教大願行的普賢菩薩,代表佛教大慈悲的觀音菩薩,介紹給各位。希望各位因而能認識佛教的基本精神,進而發掘內在的智慧,策勵無邊的願行,共同本乎無限的慈悲,學習文殊、普賢、觀音等菩薩的精神,去拯救世界人類的苦難。這是本人出席主持佛學講座之目的,相信亦是主辦團體及大會工作人員出錢出力之目的。

  今晚的講題“無上的智慧”,可分五點來討論。一是智慧的意義,二是智慧的種類,叁是智慧的證得,四是智慧的代表,五是智慧的重要。

  一、智慧的意義

  智慧,究竟是甚麼?智慧,並非目可視,耳可聞,身可觸的有形東西,而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力量。可以說: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屬于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曉事物的真相。嚴格而言:智,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觀察,想像,思考,判斷,記憶等作用:慧,是人心無闇,體性圓明,能通達人生真理,透視宇宙本體的特殊功能。

  大乘義章說:“知世谛者,名之爲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爲慧。”綜合而言:既能認識世間事物的差別相狀,又能認識宇宙萬物本體的特別功能,就是智慧。尤其是無上的智慧,更能令人從事入理,因相證性,深入事理無礙,相性不二的諸法實相,達到人生最高層次的境界,覺悟成佛。所以,無上的智慧,即是實相般若。大智度論說:“般若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 “是故菩薩求佛,當學般若波羅密。”(見智論六十八卷)菩薩若能:“受持般若波羅密,則爲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智論七十九卷)否則,終難圓滿具足諸波羅密,超越生死,覺悟成佛。

  在仁王護國般若經受持品說:“般若是諸佛菩薩一切衆生心識之神本,是一切國王的父母……亦名如意珠,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 可知般若智慧,何止是成佛的階梯,亦人生的主宰,前途的燈塔。人類要創立德業,固然需要智慧:要轉凡成聖,覺悟成佛,更需要智慧,特別是無上的智慧。人能具足無上的般若智慧,將無敵不摧,無功不克。所以,我們無論爲自己,爲衆生,或爲佛道,皆應追求無上的智慧。

  二、智慧的類別

  智慧,有世間的、及出世間的類別。世間的智慧,僅憑人耳目的靈聰,觀察事物的現象,無法透視事物的本體。只知事物表面運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因果的酬報:只知現實此刻的關系,不知過去或未來的牽連與循環。所以,世間智慧,無論是從經驗、曆史、理論,或從政治,文學,哲學,科學,所得的知識,皆自外來,非從內發,其作用謹限于主觀的觀察與思考,識心的想像與判斷,始終無法突破現象界而深入本體。億萬劫來,世間智慧,始終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無法開發人類本具的般若智慧,發展人類精神的文明。

  特別是基于人類貪、嗔、癡心理毛病,一切皆以自我的利益爲出發,結果,策動于行爲,勢必惡多于善,蔽多于利。例如,近代科學發明:醫藥進步,確實令人獲得高度物質享受,及醫藥照顧,但與之同時,殺人武器,層出不窮,竟然淩駕于有益人類的發明。有朝一日,第叁次世界大戰發生,人類生命財産,將同歸于盡。這就是善惡交參的世間智慧的結果。由是觀之,世間智慧既貧乏有限,且危險可悲,若無出世間智慧的輔導與啓示,人類前途,實無幸福可言。

  出世間智慧,可分爲一切智,道種智,及一切種智叁種。

  一切智的一切二字,指宇宙萬有一切諸法言,概括世間有情無情,依正二報的一切現象界。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諸法現象,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而深入諸法空性的智慧。初學佛的人,因親近善知識,得聞佛所說的叁法印,及四谛十二因緣等佛法,能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先修世間四禅八定,在加行位中,勇猛精進,外不爲現象界物質所誘惑,內不爲五蘊假我的困擾,斷見思惱煩,發無漏智慧,揭開宇宙秘奧,親證諸法空性,得一切智,是二乘聖人的智慧。即照空理的觀智,是叁觀中的空觀。

  道種智的道字,指諸佛所說的無量道法;種是種性,指衆生各種不同的根性。智是能了解諸佛無量道法,及了解一切衆生無量根性的智慧,屬于大乘菩薩的境界。因爲菩薩悲心特別重,自己雖已解脫生死苦惱,但不忍坐視衆生沒在苦,在修習空觀,得一切智後,再繼續進修假觀。上求諸佛無量道法,下照衆生種種不同根性,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實行六度、四攝、諸波羅密法門,成熟無量衆生,利樂無邊有情,因名道種智,是叁觀中的假觀。

  一切種智的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叁谛理。種,指諸法種性,如法華經所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指諸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但能深達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差別相,以及諸法總相,還能以種種權巧方便,說種種不同的法門,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衆生,因名一切種智。

  佛智觀空,如二乘聖人所見的真空理,但不落于空;佛智照俗,如菩薩所見的俗谛理,但不著有;佛智觀中,能雙照空有,雙遮空有,而不滯于中道。叁觀皆見實相理,超越一般人的世間智慧,亦超越二乘聖人的出世間智慧。因此,又名出世間上上智,亦即無上的智慧。

  世間智慧,真妄混雜,善惡交參,利害各半。謹限事物表面認識,及人我知見的分別,既自私又有限。二乘聖人的出世間智慧,雖純真無妄,純善無惡,但各有所偏,見理末圓,仍然有限。唯獨佛的出世上上智,能究盡諸法實相理,又能圓修叁觀,圓斷叁惑,圓證叁谛,得一切種智,世出世間,無過其上。故大智度論雲:“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爲第一,無上無比,更無勝者。”

  佛所獲的無上智慧,亦即衆生本來具足的原始智慧;心佛衆生,原同一體,本無差別。可惜衆生迷而不覺,妄想執著,貪戀塵勞,爲境所轉,作諸惡業,流轉六道,沈溺生死苦海,無法自拔。諸佛菩薩,因中親近善知識,覺而不迷,進修佛學,以一切智,證真空理,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再回小向大,學習諸佛無量道法,教化各種不同根性的衆生,經無量時間與空間,上求下化,斷塵沙煩惱,伏無明惑,得道種智。進而興慈運悲,入世救世,廣集福慧,終于智圓理極,證無上道,得一切種智,坐道場,轉*輪,度衆生,普令衆生,除妄想,去執著,返迷爲悟,轉愚成智,開發本具無上智慧,證同于佛。

  法華經言:“諸佛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所謂:佛知見,即無上智慧;諸佛出世,目的皆欲令衆生入佛知見,得無上智慧。我等佛子,誠應仰體佛心,勤求智慧,使自己與衆生,皆共成佛道,以暢諸佛出世的本懷,以報佛恩德于萬一。

  叁、智慧的證得

  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從聞思修。聞,是見聞或聽聞,無論眼所見,或耳所聞,但能多聞佛法,自然可以開發智慧,令人覺悟。因爲是從見聞佛法,所得的智慧,因名聞慧。思是思考:將所見所聞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從深思熟慮中,所得的智慧,名思慧。將研究心得,付之實踐,如法修行,從修行所得的智慧,名修慧。

  例如,一般人對宇宙原理,人生真谛,一向無法理解,後因閱讀佛經,或由聽經的因緣,得聞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的道理,思惟其義,得知有情的我,是生、老、病、死,無常苦空;無情之物,是生、住、異、滅,無常敗壞。所謂:“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因而放棄貪求,寡欲知足,收攝身心,安貧樂道,自然可以漸斷煩惱,遠離生死。

  或因聞佛說四谛法,思惟其義,知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更知滅苦之道,進而如法修行。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或因聞佛說十二因緣法,思惟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及還滅門,悟諸法緣生性空,不生執著,結果,能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證偏空涅槃理,得一切智,成阿羅漢道,或辟支佛果,此即是小乘聖者,從聞思修所…

《四大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