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P11

  ..續本文上一頁疑】

  或者以爲釋迦──因地──當時在然燈佛處,得了什麼大法,像「別傳」,「秘授」之類,所以舉此問須菩提。

  【二谛說】

  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得無生忍,但是隨世俗說;而實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等也不可得,所謂『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92。如以爲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證于聖性了。

  壬二 嚴淨佛土(p.66)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事業,有二:93

  1、莊嚴佛土

  (1)世間是不平等的,醜惡的,苦痛的,如何化濁惡的世界爲清淨,轉苦痛的人生爲解脫,這是菩薩的唯一事業。

  (2)濁惡世界的淨化,即莊嚴佛土,這以願力爲本。菩薩立大願,集合同行同願的道伴,實踐六度、四攝的善行去莊嚴他。

  2、成就衆生

  (1)人天:有情的根性不一,有僅能得人天功德的,菩薩即以人天的世間福利去成就他。

  (2)二乘:有能得二乘果的,即以出世解脫去成就他。

  (3)大乘:能發菩提心而成佛的,即以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

  二、佛土與衆生的相攝相資 94

  1、有以爲一人成佛,世界即成清淨,這多少有點誤解的。

  2、菩薩在因中教化衆生,以佛法攝集同行同願者,同行菩薩行。結果,佛與所化衆生──主伴的功德,相攝相資,完成國土的圓滿莊嚴。同行同願的菩薩,同住于莊嚴的國土中。同中有不同,唯佛能究竟清淨、圓滿、自在。

  3、沒有衆會莊嚴的佛土,不過是思辨的戲論!

  叁、如來以莊嚴國土問須菩提:菩薩發心莊嚴佛土,究竟有佛土可莊嚴,有佛土的莊嚴嗎?須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見,回答說:沒有真實的國土可莊嚴,也沒有真實的能莊嚴法。因爲,佛土與佛土莊嚴,如幻如化,勝義谛中是非莊嚴的,不過隨順世俗,稱之爲莊嚴而已。

  1、大乘經中談的莊嚴

  ◎《般若經》說「無莊嚴爲莊嚴」95;

  ◎《華嚴經》說「普莊嚴」96,

  ※都是由于性空慧的徹悟法性,淨願善行所成。

  2、無自性的世界

  ◎國土──世界是緣起假名,所以能廣大莊嚴。沒有自性的世界,即沒有不變性,如遇穢惡的因緣,即成穢惡的世界;如造集清淨的因緣,即自然會有清淨的世界出現。

  ◎假使,穢惡世界是實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塗抹一些清淨的上去,也不會清淨,反而更醜惡了!

  3、衆生心淨故國土淨

  ◎世界無定,穢惡與清淨,全依衆生知見行爲的邪正善惡而轉。

  ◎必須知道如此,才會發心轉穢惡的國土爲清淨。

  ◎必須善悟國土莊嚴的非莊嚴,才能隨行願而集成國土的莊嚴。

  四、所以,佛告須菩提:如上所說的莊嚴,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薩,都應生清淨心,離去取相貪著穢惡根源,不要爲淨土的莊嚴相──美麗的色相,宛轉的音聲,芬馥的香氣,可口的滋味,適意的樂觸,滿意的想象等而迷惑!要知色、聲、香、味、觸、法,都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如取執色等有相可得,這即是叁毒的根源,從此起貪、起瞋、起癡,即會幻起種種的苦痛和罪惡。所以,應不住(著相)一切法,不住而住的住于空性,于無可住的法性而生淨心。

  1、衆生的妄執

  ◎衆生的叁毒熏心,迷執此穢惡苦迫的世間,以爲是安樂、清淨。

  ◎衆生的迷執,是深固的。聽說莊嚴淨土,又在取著莊嚴,爲尊貴的七寶,如意的衣食,美妙的香華音樂,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

  2、佛的呵責與誘導

  ◎佛以呵責的法門,說國土無常、苦迫、不淨。

  ◎佛又以誘導的法門,令衆生不以此現實的世間爲樂淨,而從無我大悲的利他行願中,創建嚴淨的世間。

  3、無所住而生其心

  ◎前說「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能生一念清淨信心,即是這裏的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此的離相而得淨心,這才能「心淨則國土淨」97。

  ◎如取著淨土而不能淨心,即縱然進入莊嚴的淨土,那也還是苦痛的,還是穢惡的。

  ◎這可見莊嚴國土,要從清淨心中去開拓出來!

  4、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

  (1)本經的叁句論法

     【經文】: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像這一類型的叁句論法,《金剛經》是頂多的。98

  A、或作叁谛說

  B、或約叁性釋

  C、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

  D、導師依中觀者說:

  【勝義】如莊嚴佛土,是討論觀察的對象。這是緣起的,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

  【世俗】然而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俗說「是名莊嚴」。

  (2)二谛無礙的中道

  緣起,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谛無礙的中道。所以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99。

  壬叁 成法性身(p.70)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100』。

  一、二種身 101

  1、生死肉身:未證諸法如實相的菩薩,他的身體,不過較我們強健、莊嚴,還是同樣的肉身。

  2、法性生身:體悟空相的菩薩身,從證得法性所引生,從大悲願力與功德善業所集成,名爲法性生身,非常的殊勝莊嚴。這不是凡夫能見的102,凡夫所見的,是大菩薩的化身。

  二、佛問:如菩薩的法性生身,如須彌山103王──即妙高山,在小世界的中央,出海四萬二千由旬,七寶所成,那樣的高大又莊嚴,你以爲大不大呢?須菩提說:這當然大得很!身,梵語伽耶(kAya),即和合積聚的意義。104和合積聚,即緣起無自性的,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名爲大身。

  ◎凡夫與菩薩的不同:

  1、衆生取相執著,不達法性空,如棄大海而偏執一漚,拘礙局限而不能廣大。

  2、菩薩以清淨因緣,達諸法無性而依緣相成,所以能得此清淨的大身。

  叁、結明心菩提

  上面的〔壬一〕得無生忍,〔壬二〕莊嚴佛土,〔壬叁〕成法性身,都以明心菩提的通達「諸相非相」爲本,所以引此以證明心菩提的「離相聖境」。

  辛二 校德(p.71)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 :『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一、校量功德

   ◎本經是一層深一層的。

  1、如上〔書p.56〕用一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來校量,

  2、這裏〔書p.71〕就用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來比較。

  二、佛爲顯示本經的殊勝,引人尊敬受持,特再問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的數目,每一粒沙就是一條恒河,有這麼多的恒河中的沙數,算不算多呢?須菩提答道:恒河已經多得不可計數了,何況是那些恒河中的沙?這當然多極了!佛又對須菩提說:你不要以爲希奇!我老實告訴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充滿爾所──這麼多──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拿來布施,你說他的功德多不多?須菩提說:多極了!佛說:我再告訴你:有人對于這《般若經》,能全部,甚至受持一四句偈,或爲人宣說一四句偈,這人所得的福德,勝過前七寶布施者的福德,何止百千萬萬倍?受持宣說本經的功德,是怎樣的殊勝!

  

  自己受持,或爲人說一四句偈,有這麼多的福德,那應該怎樣的去尊重恭敬他!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如有人爲他宣說一四句偈,這個地方,就應爲世間的衆生,是天、是人或是阿修羅105──譯爲非天,是有天的福報而沒有天的德性者──所當恭敬尊重的。要用香、花、燈、樂等作供養,像供養佛的塔廟一樣。受持演說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況有人能完全受持讀誦的,這當然要格外的尊敬了!

  1、【生疑】:法與佛有同等地位?

  ◎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爲他建塔,供養舍利,表示尊敬與不忘佛恩。

  ◎般若法門所在的地方,與受持讀誦的人,爲什麼要像塔廟一樣的供養?

  2、【釋疑】:各時代對叁寶的重視有異

   (1)佛世時──以佛爲主

  「佛爲法本」,「法從佛出」;有佛而後有法,而後有依法修行的僧伽。

  (2)佛滅後──以僧爲主

  聲聞佛教時代,有僧即有法,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後有各處塔廟的建立。

  (3)大乘佛教──以法爲主

  有法寶存在,即等于過去的有佛有僧。般若爲法本論的,所以要像供養佛塔廟一樣的恭敬供養他。

  叁、佛又接著說:能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的,已成就第一殊勝希有的功德了!此般若經典(不必定作經卷看)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佛世有佛,及佛滅不久有尊重弟子在那裏。有此般若,即等于具足叁寶,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學者應怎樣的恭敬尊重他!

  ※補充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56-757)之說明:

  1、舍利造塔供養,是對佛的信敬懷念;以舍利塔象征佛,是傳統佛教的一般事實。

  2、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比較起來,甯可取《般若經》而不取舍利塔。

  ◎《金剛般若》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