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106「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107《金剛般若》以爲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而又重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 108)。
◎在部派佛教中,法藏部說:「以無相叁摩地,于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109;「于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110。《金剛般若》的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問(p.74)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111』?
一、如來校德完畢,須菩提起來問道:這部經應當叫什麼名稱?我們應怎樣去受持奉行?
二、經名
1、含攝全經的大意
2、直示一經的精要
叁、憶持經名的思想
1、【中國】我國即有專門禮誦《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修行的。
2、【西藏】把各種經名,書在轉動的輪子上。輪子一轉,即一切經名從眼前轉過一次,即以爲轉*輪一次了。
3、【日本】日蓮宗,專念「南無妙法蓮華經」。
4、【導師認爲】:大乘本義,要從經義的多多理解中,由博返約依經名而憶持全經的心要!
戊二 答
己一 正說
庚一 化法離言(p.75)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一、佛對須菩提說:這部經,能洗破一切如金剛的戲論妄執,而安住于法法本淨的金剛妙慧,所以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應以此經名而攝持經義,如法的受持!然而佛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即非有般若波羅蜜可得的。佛問須菩提:我說金剛般若法門,到底有法可說嗎?須菩提隨順如來的意思說,依我所理解的,如來是無法可說的;什麼也不是語言可說的,何況離相的金剛般若?
二、世俗共許的名(nAman)和義(artha)
1、凡夫的執取
常人聽佛說法,聽到什麼就執著什麼,覺得此言說是能直诠法體的,確有此法如名言所表示的。不知世俗心行與言說的法,必有名義二者。
2、佛法對名義的看法
◎名是能诠,義是所诠。但名能诠義,而名並不能親得義的自性,不過(*是)世俗共許的符號。義是隨名而轉的,似乎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诠表的。
◎名不離義而不即是義,義不離名而非即是名112;有名有義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離名義,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
叁、受持(dhAraya)的意義
1、從法門名義和受持的方法,進而論到說法者與說法處。這些,唯有從如幻畢竟空中,才能如實悟解,知道應該怎樣的受持。
2、佛說《金剛般若》,如取相爲如何如何,早就不是了!這是隨順世俗,以「名、句、文身」113爲表示而已!法門名稱如此,全經的文句也如此,應這樣去受持奉行!
四、無法可說
1、前〔書,p.53〕在舉「如來爲證」中說過,那裏是約「佛證離言」以明無所說。
2、這裏〔書,p.75〕是約「法的離言」以說明的。
庚二 化處非實(p.77)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rajas),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一、佛問須菩提:一佛所化的叁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的微塵,算起來多不多?這是多得幾乎不可計算的。但佛說:這一切微塵,我說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所以又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
二、說法的地點
1、聲聞佛教
佛以叁千大千世界爲化土,即于此大千世界說法度衆生。
2、大乘佛教
一佛所化的區域,就擴大得多了!本經密化聲聞,所以依大小共許的大千世界說。
叁、化處的性空
1、世界(loka-dhAtus)
我們所住的世界,是由無數的微細物質集成的,世界爲一組合體。
2、微塵(rajas)114
集成此世界的微細物質,名爲──極微的微塵。
四、對于世界與微塵的異說
1、一般取相的聲聞學者
以世界爲組合的假有──也有說實在的;而能集成世界的極微,都說是實有的。
2、現代的科學界
以爲此世界是由微細的物質組成的,一層層的分析,不論是分子、原子,或者是電子、量子,總之,都認爲有某種實在物,爲此世界組合的原素。
※世俗的見解,由于自性見的無始迷惑,當然是這樣說的。
3、但佛法,要從自性非有的本性空中,觀察這微塵與世界。
五、對于色法的見解 115
1、印度外道及一分聲聞學者
古代印度的勝論師116等,佛教的一分聲聞學者,都主張色法──物質有極微細的塵粒,即是不可再分析的個體;無論如何分析,終究有這最後的質素。
2、大乘佛教
(1)中觀
◎中觀師說「微塵即非微塵」。一切法是因緣和合生的,緣生的諸法中,雖有顯現爲色法的形態,而且是有粗有細的。不論爲粗的細的,都是無常、無我而自性空寂的。如執有究極實體的極微,或不可分析、不可變異、不待他緣的極微,那是根本不可得的。自性雖不可得,而緣起假名的色法,不但是有的,有粗的細的,而且還有相對的緣起外在性。所以,不但不是心的産物,而且心識的現起,還不能離色法而存在!當然,也不會說心是色法産生的。所以,如聽說微塵非微塵,即以爲是緣起色法的否定,這才誤會了!微塵也是緣起的「是名微塵」呢!
◎同樣的理由,由于極微的緣起色等,爲緣而和合爲世界的形態,組成世界的微塵,還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了!如執極微爲實而世界爲假,這不但不知極微,也不會明白世界的性空與假名!
(2)唯識
唯識學者說沒有實在微塵可得的。世間的微塵,依唯識者說:是心識變現的,是由內心的色種子,變現這似乎外在的色法,而實不是離心有自相的。
庚叁 化主無相(p.79)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117
一、所以佛又問:可以叁十二相而見說法的如來麼?須菩提答:不能。因爲如來說的叁十二相,沒有自相可得,不過如幻如化的莊嚴身相,名爲叁十二相罷了。
二、以身相見如來
1、在「明心菩提」〔書,p.43〕曾論過可否以身相見如來,那是約「見法即見如來」說。
2、現在約「爲衆說法者」說。
叁、說法、化處、化主皆不可得
所說法,所化處,能化主,一切是無性離相,如幻如化;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即應當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己二 校德(p.80)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一、校德(受持本經及爲人說法的功德)
1、第一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p.56)
2、第二以充滿恒河沙數的世界七寶布施(p.72)
3、現在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p.80)
二、布施的精義:在犧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
叁、布施的層次
1、舍財
財物,是生存所必須的;世人貪戀財物,本出于生存的要求。但這畢竟是身外物,施舍了,不一定影響自己的生存。
2、舍身
(1)自己所有的,最貴重的莫過生命。舍財還容易,舍身可難了。身命即生命的當體,以此布施,生存立刻有問題,這大非容易。如儒者所說「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即是身命布施的一端。
(2)佛法以一切衆生,全體人類爲悲濟的對象,所以本于慈悲的利他行──布施,不分人我,救濟一切,擴大到一切衆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身命布施,除了出于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爲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舍身的。
3、受持與講說般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更大 118
◎身命布施的功德,雖比外財施大得多,但還是暫時的不究竟的救濟。
◎受持與講說般若,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濟,能拯拔墮落的人格,開發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趨向光明,一直到究竟的解脫。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無可計算了!
丁二 歎奉持功德
戊一 空生歎法美人
己一 深法難遇歎(p.82)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一、受持的真義
受持,含有讀誦、書寫、思惟、實行等。
二、大乘經稱歎受持經典功德的用意
1、大乘經的性格
受持經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經無不極力稱歎。
2、以稱歎讀誦等功德而引人深入深奧義
學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沒有理解,怎能實行?沒有讀誦,又從何去理解?不聽不見,又怎麼知道去讀誦?由見聞而讀誦、而理解、而實行、而證入,聽聞、讀誦,豈非爲行證的根本嗎?所以大乘經中,都極力稱歎讀誦等功德,以引人深入。
3、稱贊誦持功德的變相問題
如神秘的讀誦禮拜,不求解,不起行,以爲功德已大極了。甚至稱贊誦持功德,成爲變相的符咒,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無量罪惡呢!
叁、空生,就是須菩提。他深刻的理解到般若法門的義趣──義是義理,趣是意趣,感到法門的希有!想到過去流轉生死的情景,非常慚愧;想到如來的慈悲救拔,得以超脫而聽聞菩薩行,又是無限的感激,所以就不自覺的涕淚悲泣起來。他向佛說:希有!希有!如來所說的甚深微妙法門,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