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他。
辛二 福德衆多(p.117)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一、佛問:若有人以充滿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極了!佛隨即說:不過,假使福德有實在自性的,那麼,大千七寶的布施,也不過大千七寶的福德罷了,佛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因爲福德無性,稱法界爲量,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所以能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這才說是多呢?166
二、佛爲兩足尊
1、上面說智慧圓滿,這裏說福德衆多。
2、佛稱兩足尊,即以此福慧圓滿爲體。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與校德不同。
辛叁 身相具足(p.118)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167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168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一、如來身169
1、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叁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態。
2、法身
(1)二身中的法身:170
◎如來法身,有相?還是無相?這在佛教界是有诤論的,有的說有相,有的說無相。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這法身是「有相」的。
◎「有相」的法身,色身無邊,音聲遍滿十方。
(2)叁身或四身中的法身:
假使說佛有叁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專以法身爲平等空性,那即可說法身「無相」。
(3)大乘初立的法身說
◎在大乘(大衆部等同)學初立二身說,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法界的毗盧遮那佛,爲大機衆生現身說法。
◎但此法身是無爲所顯的,相即無相,不可思議!龍樹論多用此義。
二、佛問須菩提:可以從身色、諸相的具足中,正見如來嗎?須菩提領解佛意說:不可!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見的。因爲如來說具足身相,是無爲所顯的,是緣起假名而畢竟無自性的,那裏有圓成實體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但是假名施設的。
1、色身具足
具足,即圓滿。色身的具足,依玄奘及笈多譯,更有「成就」的意義,所以即圓成或圓實。凡是自體成就,不待他緣的,即名爲圓成實。法身色相,或稱歎爲圓成圓實的。
【開仁按】按《金剛經梵漢對照本》p.84-86之比對得悉,玄奘及笈多所譯之用語完全吻合現存梵本的意義。(20-1至20-3譯pariniSpatti爲「成就」或「圓實」;20-4至20-6譯saMpad爲「具足」。)
2、諸相具足
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常說佛有叁十二相,是指印度誕生的釋迦如來化身而說。至于法身,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或說無量相好。
有論師說:叁十二相爲諸相的根本,八萬四千以及無量相好,即不離此根本相而深妙究竟。
辛四 法音遍滿(p.120)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一、佛對須菩提說:不要以爲如來會這樣的想:我當爲衆生說種種的法,佛是不會如此的。如有人以爲如來有所說法,那不特不能知佛贊佛,反而是謗佛了!以爲佛也像凡夫那樣的有能說所說了!要知道:法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不可以言宣的,所以說法即無法可說。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令衆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這即名爲說法了。
二、誤解經文
1、有人偏據本文,以爲法身不說法,這是誤解的。
2、導師:法身是知見圓明,福德莊嚴,身色具足,那爲什麼不法音遍滿呢!
叁、未證與已證法性生身的菩薩
1、未證法性生身的菩薩,說法是不離尋伺──舊譯覺觀,即思慧爲性的粗細分別的。如初學講演,先要計劃,或臨時思索、准備,這都是尋伺分別而說法的顯例。
2、已證法性生身的菩薩,就不假尋伺而說法。隨時隨處,有可化衆生的機感,就隨類現身而爲說法。
3、究竟圓滿的法身,更是「無思普應」171。經論中,常以天鼓──不假人工而自鳴的爲喻。172所以,如以爲如來作是念:我當說法,即是謗佛。
辛五 信衆殊勝(p.121)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173
一、佛爲須菩提開示了法身說法的真義以後,尊者就啓問如來:在未來世的時候,有沒有衆生,聽了如所說的法身──知見、福德、身相、說法圓滿,而生清淨的信心?也可說:如上所說的法身說法,無說而說(p.120),會有人因此種說法而生淨信嗎?這是佛果究竟深法,所以須菩提又不能以自慧悟解,請佛解說。佛說:聽聞如此說法而能生信心的,當然是有的,但此種信衆,已不是一般的衆生;但他還沒有究竟成佛,也不能不說他是衆生。
二、慧命
1、年高德長的,智深戒淨的,以慧爲命,名爲慧命。
2、慧命,與上文(p.26)所說的長老,爲同一梵語的異譯。
叁、化身佛、法身佛
1、化身佛
爲凡夫、聲聞、初心菩薩說法的,是化身佛,聽衆都是未出生死的異生。
2、法身佛
(1)此土、他土的大菩薩,佛以法身而爲他們說法。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流露法音,大道心衆生──大菩薩,也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
(2)聽法身說法而生淨信者,即大菩薩,所以說彼非衆生,又非不衆生。如從五衆和合生的衆生說,衆生無我,常是畢竟空,不過惑業相續,隨作隨受,于衆生不可得中而成爲衆生。
(3)此法身說法,利根凡夫,雖不能親聞法音而生清淨信,但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比量的信受。
辛六 正覺圓成(p.123)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174,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一、須菩提仰承佛意而問道:佛得的無上遍正覺,可是無所得的吧?佛贊許他說:是的!我于無上遍正覺,連一些些的實性法175,都不可得;一切都無所得,這才證得無上遍正覺。
1、法身佛
◎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爲本,感得果德的無邊身相,微妙法音;現身、說法,即有大菩薩爲信衆。這些,都因總修萬善而同歸無得,證無上遍正覺而得完成。
◎然所以都無所得,這因爲無上遍正覺,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無所得的妙智,契會無所得的如如,這豈有毫厘許可得的!
◎所以,在此如如正覺中,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高下,指佛果(高)與凡夫(下)說的。平等法界,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這就名爲無上遍正覺。176
2、法身佛的不同诠釋
A、約因果:在「因」中,或稱之爲衆生界177,衆生藏178,如來藏;
在「果」位,或稱之爲法身,涅槃,無上遍正覺。
B、約境行果:約「境」名真如,實相等;
約「行」名般若等;
約「果」名一切種智等,
※無不是依此平等如虛空的空性而約義施設。
C、神我論:有些人,因此執衆生中有真我如來藏,或者指超越能所的靈知,或者指智慧德相──叁十二相等的具體而微;以爲我們本來是佛,悟得轉得,即是圓滿菩提。這是變相的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印,一鼻孔出氣!
二、所以佛又對須菩提說:無上遍正覺,雖同于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緣起,因果宛然。
1、畢竟空而宛然有
一切法雖同歸于無得空平等性,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一切的緣起法相,有迷悟,有染淨,因爲性空,所以有此種種差別,如《中論》所說。179
2、無上遍正覺,要備兩大法門而圓成:
(1)以般若空慧,通達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
(2)修習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積集無邊福德。
※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他,以般若無我慧,能通達叁輪體空,無所取著。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正覺。180
3、二谛無礙181
法性如空,一切衆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無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廣集資糧,不發菩提心,不修利他行,還是不會成佛的!
庚二 校德(p.125)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一、七寶聚集像須彌山那麼高──出海四萬二千由旬──拿來布施,所得功德,還是不及讀誦或爲他人說本經四句偈的功德。
二、校德
1、般若道:說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2、方便道:第一次校德,七寶聚集像須彌山那麼高拿來布施,數量要比前說大得多。
己二 示現化身事業
庚一 化凡夫衆(p.125)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