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182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183
一、佛告須菩提:不要以爲如來會作這樣想:我當現生人間,度脫苦迫的衆生。如來現覺諸法性空,那裏會見有實在的衆生,可以爲如來所度。假使如來這樣的想,那如來不是執有我等四相了嗎?如來雖不作此念,但隨俗說法,也還說我前生如何,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184等。可是雖說人說我,能達人我無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不過,那些生死凡夫,不能了解隨俗我的意趣,即以爲真實有我而妄執了。不特說我非我,就是我雖也說有凡夫,也是實非凡夫的假說。
二、化身佛
此中化身佛,不約隨類示現者說,指從入胎、住胎到成道、轉*輪、入涅槃,示生人間的化身佛。如釋迦人間成佛,即有化衆(化凡夫衆;p.125~127)、化主(現化身佛;p.127~131)、化處(處大千界;p.131~134)、化法(說無我教;p.134~135)四事,下文次第論說。
叁、說我非我
1、妄執真實有我的部派:如後代的犢子部等185。
2、不特說我非我,就是我雖也說有凡夫,也是實非凡夫的假說。186
3、凡夫,是不見實相的異生;煩惱未斷,生死未得解脫,依此而施設的假名。如能解脫即成聖者,可見並無凡夫的實性可得。
庚二 現化身相
辛一 相好
壬一 正說(p.127)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187『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saMpad)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一、本節與諸譯不同。(《金剛經漢譯對照本》p.95-99:26-1至27-4)
二、佛約化身爲問,化身佛一般都以爲有叁十二相的,所以須菩提也就說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但這是錯誤的,佛陀立刻加以責難:假使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轉輪王也有叁十二相,那轉輪王不也就是如來嗎?須菩提當下就領會道:如我現在理解佛所說的意義,是不應該從叁十二相見如來的。若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如來,或從六十美妙梵音188中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
1、重問「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的用意
◎可否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上面(p.79)已經論到。特別是:須菩提的答複,上文已知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怎麼這裏反而說可以叁十二相見?這是極難理解的!
◎上次(p.80)佛約「法身」而問,法身不可以叁十二相見,須菩提是知道的。
這次(p.128)佛約「化身」爲問,化身佛一般都以爲有叁十二相的,所以須菩提也就說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但這是錯誤的。
2、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的實義
◎這是說:不但法身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化身也是不可以叁十二相見的。因爲,法身是緣起無性的,法身所有的相好,也是無性緣起的。從法身現起的化身,有叁十二相,也還是緣起無性的。
◎由通達性空,以大悲願力示現的身相,如鏡中像,如水中月,所以也不可取著爲有得的。如取相執實,專在形式上見佛,那與輪王有什麼差別?189
◎因此,佛又引從前爲聲聞行者說過的偈子,再說給大衆聽。意思說:若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如來,或從六十美妙梵音中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
叁、所以如來緊接著說:假使這樣想:如來是不因諸相具足而證得無上遍正覺的,那可錯誤大了!切不可作如此倒想!修一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當然是有殊勝相好的。假使以爲離卻相好的,那是等于以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是說諸法斷滅了!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決不會破壞因果的,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薩因爲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
1、破相而相好宛然
◎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這決不是如來沒有圓滿的身相;
◎依法身等流所起的化身,雖不可以相取而相好宛然。
2、因果相稱
◎斷滅,就是破壞世、出世間因果。
◎證無上遍正覺是果,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稱的。如成佛而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谛因果而落于斷滅見了。
◎所以,不應該說如來不具足相而成佛。
壬二 校德(p.129)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190,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一、佛對須菩提說:假使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恒河沙世界的七寶作布施,所得的功德極大;但如另有菩薩,能悟知一切法無我性,得無我忍,那所有功德即勝前菩薩的功德。不受福德,所以福德即無限量。這不是說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爲實有,不執爲己有。福德無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
二、校量
1、此處以菩薩「布施」及菩薩「智慧」相校量,即更勝上文(p.125)的校德。
2、忍191,即智慧的認透確定,即智慧的別名。依經論說:發心信解名「信忍」;隨順法空性而修行,名「(柔)順忍」;通達諸法無生滅性,名「無生忍」。此處沒有說明什麼忍,依文義看來,似可通于諸忍的。得忍菩薩的所以殊勝,因他于所作福德及智慧,能知道是無性的緣起,不會執受──取福德爲實的。
辛二 威儀(p.131)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如來明見末法衆生的佛魔同化,所以特預記而呵斥說:如來現身人間,一樣的來去出入,一樣的行住坐臥,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的。如來「即諸法如義」的正覺;來去坐臥都不過性空如幻,那裏有來者去者可得?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爲如來。
二、如來/如去
1、字源
梵語多陀阿伽度(tathAgata),漢譯如來,也可譯如去。192
2、來去是世俗動靜雲爲相
(1)外道等即以如來爲流轉還滅──來去者;如來現身人間,一樣的來去出入,一樣的行住坐臥;
(2)佛法中也有誤會而尋求來去出入的是誰,而以此爲人人本來天真佛;
(3)有的,要在來去坐臥的四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臥的如來。
(4)導師:如來「即諸法如義」193的正覺;來去坐臥都不過性空如幻,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爲如來。
庚叁 處大千界
辛一 微塵(p.131)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194
一、佛告須菩提說: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依佛所說的「散空」,觀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分析,散爲微塵,這微塵衆──衆即聚──多不多?他說:這許多微塵衆如果是實有的,如來即不會說他是微塵了。要知道:色法──物質界是緣起的,是相依相緣的存在,而現有似一似異相的。
二、化處(梵文佛典二,p.579-580)
1、微塵
pRthivI-rajAMsi塵土/地塵/大地的微塵
rajas塵
paramANu-saMcayas極微集/原子的集合體
2、世界
loka-dhAtau世界
loka世間
dhAtu界
叁、微塵
1、《阿含經》
佛曾以「散空」195法門教弟子,後代的聲聞學者,如「一切有部」等,即依此建立實有自性的極微。
2、《金剛經》
須菩提依佛所教而修行,知道微塵衆的確多極了;然而他不像取相聲聞學者的執爲實有。
四、色法
1、佛法
◎在緣起色中,有幻現似異的差別相,分離相,所以不妨以「散空」196法門而分分的分析他。
◎佛說微塵,不如凡夫所想象的不可分割的色自性;但緣起如幻,相依相緣的極微衆,世俗谛中是有的,是可以說的。
2、科學者
科學者的物理分析,所以也有可能。
3、實有自性的極微說
然如以爲分析色法到究竟,即爲不可再分析的實體,那即成爲其小無內的自性,即爲純粹妄想的産物,成爲非緣起的邪見。這種實有性的微塵,佛法中多有破斥。
4、微塵自相有,物質是自心的産物
但或者,以爲有微塵即應該自相有的;觀察到自相有的微塵不成立,即以爲沒有微塵,以爲物質世界僅是自心的産物,這與佛陀的緣起觀,還隔著一節呢!
辛二 世界(p.133)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197相198。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一、所以須菩提接著說:如來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依我的悟解,也是沒有自性的,僅是假名的世界。因爲,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