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是實有自性的,那就是渾然一體而不可分析的一合相了!如來雖也說世界的一合相──全體,那只是約緣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稱爲一合相,而不是有一合相的實體──離部分或先于部分的全體可得。如來聽了,同意須菩提的解說,所以說:一合相,本是緣起空,不可說有自性的。但凡夫爲自性的妄見所蔽,妄生貪著,以爲有和合相的實體!
二、「世界」與「微塵」不一不異
1、一佛所化的區域,是一大千世界。世界與微塵,是不一不異的。
2、緣起爲一的世界,能分分的分析爲「微塵」;而緣起別異的微塵,能相互和集爲一「世界」。
3、能成的極微──「分」,是無性緣起的;所成的世界──「有分」,即全部,也是無自性的。
4、依佛法說:凡是依他而有,因緣合散的,即不是實有,是假有的,是無常、無我、性空與非有的。
庚四 說無我教(p.134)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一、佛問須菩提:無我,即令人離我見乃至壽者見。假使有人以爲佛說我見、人見等,使人離此等見而得解脫,此人能理解如來化法的真義嗎?須菩提答:此人是不夠理解佛法的!佛說我見,不過隨衆生的倒想而假說,使人知我本無我,我見即本非我見而契悟無分別性,並非實有自我可見,實有見此自我的我見,又要加以破除。
二、如來教法的特色──「空無我」
1、衆生,是由過去的業因而和合現起的幻相,本沒有實性真我;而衆生妄執,于無我中執著有我,所以佛說衆生有我見等爲生死根本。
2、然而,什麼是我?衆生不知一切法並不如此實性而有,以爲如此而有的,不見法空性,所以名爲「無明」。由于無明而起「薩迦耶見」,執我執我所。但徹底研求起來,我等自性是本不可得的。假使有我,能見此我的名爲我見;我等自性既了不可得,那從何而有我見呢?
叁、「無我」教的深義
1、從「所見」的自我不可得,即悟「能見」的我見無性,即依此而名之爲無我。如執有我見可除的無我,這無我反倒成爲我見了!如《智論》說:「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199
2、所以,以爲如來說有我見等,即是取相執著,根本沒有理解如來「無我」教的深義。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別明離相
戊一 應如是知見信解(p.136)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jJAtavyAs),如是見(draSTavyAs),如是信解(adhimoktavyAs),不生法相(dharma-saMjJAyAm200)。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佛說:發菩提心的人,對于一切法,近即上說無我的教法,遠即方便道中所說的一切菩薩行果,都應該不取──不生法相而知見,而信解。因爲,如來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過隨俗施設爲法相而已。
二、結勸受行
1、「般若道」已有廣說(p.74-103),
2、此下爲「方便道」的結勸受行。
叁、一切佛法總以初學爲所化的根機
1、一切佛法,都是爲學者說的,所以雖或高談佛果,或論菩薩不思議的大行,總是以初學爲所化的根機。
2、上面雖廣說方便,尤其分別「究竟菩提」的「法身」(p.112-125)與「化身」(p.125-135),而這裏又歸結到「發菩提心者」,應如何知見,應如何受行。
3、佛說:發菩提心的人,對于一切法,「近」即上說無我的教法,「遠」即方便道中所說的一切菩薩行果,都應該不取──不生法相而知見,而信解。知與見,偏于智的;信解,是因理解而成「信順」與「信求」201,即從思想而成爲信仰。
4、在這知見或信解一切法時,都不應該執有諸法的自性相而起戲論分別。不但不生法相,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見正信解者。
5、這是總結對于一切佛法的根本認識。
戊二 應如是受持誦說(p.137)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202,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一、佛告須菩提說:假使有人以充滿無量無數──阿僧祇即無數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在常人看來,功德已不可思議。但是,如另有發菩提心的人,對于本經的全部乃至少到一四句偈,能依十法行而行,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寶布施者要多得多。但應該怎樣演說呢?佛陀啓示說法的軌則說:這需要不取著一切法的自相,要能安住于一切法性空──如如的正見中,能不爲法相分別所傾動。
二、續佛慧命
1、在受行般若中,或理觀,或事行,都要一一見于實際。
2、大乘爲利他的法門,所以尤需要將此般若大法,爲他人演說,展轉教化,才能弘廣正法,不違如來出世啓教的本願。續佛慧命,這是最極要緊的。
叁、說法的軌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1、凡取相分別而憶念的,即名爲動,也即是爲魔所縛,《阿含經》203等都作此說。《智論》也說:「不生滅法中,而作分別相。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爲法印」204。末二句,或譯「心動故非道,不動是法印」205。
2、所以,如如不動而說法,即《維摩诘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206能內心不違實相,外順機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說,而實無所說,才是能說般若者。否則,取法相而說,即是宣說「相似般若」207,聽者多因而墮于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爲謗佛!
丁二 結示正觀(p.138)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夢等(六喻)假有即空的,學者應常作如此觀察!
二、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觀
1、上面,如來開示學者,應不生法相而信解一切法,應不取于法,如如不動而受持講說。(p.136-138)
2、不取相,即性空離相,本經雖處處說到,但聽者或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假名是爲初學者假說的,施、忍等一切善法,于他們──自以爲解空的是無關的。這些人,倒取空相,是斷滅見者,是謗佛謗法者!
3、而另一些人,不滿于性空假名,要成立因果緣起的自相有。
4、衆生心不容易安住于中道,落于有見、無見。所以,本經在末後,特說「六喻法門」,明「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觀,使學者知道如來說空、說假名、說離相、說不住、說不取等的正意,使初學者有個入手處,能由此而深入究竟。
叁、有爲(saMskRta)、無爲208
1、有爲,即有所作的,從因緣而有的,有生滅或生異滅的遍通相的,即息息流變的無常諸行。凡夫見聞覺知209的一切,沒有不是有爲的。
2、有爲,對無爲說。但無爲不是與有爲對立的什麼法,非凡夫所能理解。如來假名說的無爲,意指有爲的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
3、學佛以此爲標極,但必須以有爲法爲觀察的所依境,于此有爲而觀無常、無我、無生滅性,才能悟入。
4、總之,不論觀身或觀心,觀我或觀法,甚至觀無爲、無漏,在凡夫心境,離此有爲是不能成爲觀察的。
四、在凡夫,有爲即一切法,應以六喻去觀察他
1、夢:指睡眠時,由于過去的熏習,或夢時身心所有的感受,浮現于昧略的意識中,而織成似是而非的夢境。
2、幻:指幻師用木石等物,以術法而幻成的牛馬等相,這是可見可聞的,卻不是真實的。
3、泡:指大雨下注時,水上引起剎那即滅的浮漚(泡沫)。
4、影:是光明爲事物所障引起的黑影;或以手指交結,藉光線而反映于牆壁的種種弄影──影象。
5、露:即地面的水汽,與易散熱的草木等相觸,因冷而凝成的小水滴;這到天明後,溫度稍高,就立刻消滅。
6、電:指陰電陽電相磨觸時,引起的光閃,也是剎那過去而不暫住的。
五、以「易解空」喻「難解空」
1、此六者,或有經中作九喻210、十喻211等,
◎比喻一切法的無常義────如泡、如露、如電;
◎比喻一切法的虛妄不實義──如夢、如幻、如影。
2、實際上,每一喻都可作無常無實喻,或可以一一別配所喻,而實無須乎別別分配的。此六者,喻一切法的無常無實。所以,是無常無實的,即因爲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性空的。
3、這六者的無常無實,空無自性,常人還容易信受;不知一切法在佛菩薩的聖見觀察,都無非是無常無實無自性的。我們執一切法爲真常不空,也等于小兒的執夢爲實等。
4、所以,經212中以「易解空」的六喻,譬喻「難解空」的色心等一切。能常觀一切法如此六者,即能漸入于無常無我的空寂。
六、畢竟空而宛然有
1、這樣,一切法如幻、如夢等。幻等,如《智論》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213無定性而稱之爲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所知所見的一切,是空的,但是因果必然,見聞不亂的。
2、依此以求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徹悟此法法無性的不可得,即名爲「空性」。雖沒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緣起的因果施設,稱爲「假名」。
3、假名(prajJapti),梵語爲「取施設」義,即依緣攬緣而和合有的。
◎從因果施設邊說───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說無;
◎從自性不可得邊說──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說有。
觀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離一切相,即爲般若的正觀。
4、知見信解所以能不生法相,受持、爲他人說所以能不取于相,都應從如幻、如夢的假名自性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