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诳不實;唯佛眼無诳法。天眼,亦從禅定因緣和合生故,虛诳不能如實見事。慧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不畢竟清淨故舍;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慧眼,不能畢竟清淨,故不能無法不見。
[3] 參見: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90-91.
163「以無所得,得無所礙」:
[1]《大智度論》卷28(大正25,265c1-28):
問曰:以何智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
答曰:諸佛有無礙解脫,入是解脫中,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諸大菩薩得相似無礙解脫,亦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如〈歎摩诃衍品〉中言: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性實有、不虛诳者,佛不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性實虛诳,無來無去故,佛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相,則不得實法,不得實法故,不能通達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若不取相無所分別,則得實法,得實法故,能通達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無所罣礙。
[2]《大智度論》卷55(大正25,451c27-29):
若一法空,則一切法皆空。若行者于一法中,了了決定知空,則一切法中,皆亦明了。
164「梵王舊說」:
《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88c29-289a8:
問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應空,雲何言有爲法、有爲法相空?
答曰:若無衆生,法無所依。又無常故無住時,無住時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問曰:有爲法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爲是衆生空,爲是法空?
答曰:有人言:我心顛倒,故計我爲常,是常空,則入衆生空。有人言:以心爲常,如梵天王說: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無常,心意識是常。是常空,則入法空。或有人言:五衆即是常,如色衆雖複變化而亦不滅,余衆如心說。五衆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165 「德山」:
[1]《釋氏稽古略》卷3(大正49,840c10-23):
德山:朗州德山禅師,名宣鑒,簡州人,姓周氏。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空寺,通貫諸經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不信南方宗禅之道,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檐《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買油糍點心,婆子指其檐曰:「這個是甚麼?」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若道得,我當供上座油糍;若道不得,不與油糍。」婆乃問曰:「經中道『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乃不得油糍而去。
※〔丱:幼年時期,少年人。〕
[2]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76:
從前德山禅師,挑了《金剛經》青龍疏,想到南方去難破禅宗。半路上遇到賣點心的婆子,問他:「金剛經說叁心都不可得,上座點的是那一個心」?德山竟茫然不知所答。德山以爲心不可得,就誤會爲沒有心了。真俗不能無礙,解空不能達有,難怪他經不起老婆子現實門中一問,就落得啞口無言。(另參《藥師經講記》p.27)
166 《大智度論》卷3(大正25,271c20-27):
菩薩福德諸法實相和合故叁分清淨,受者、與者、財物不可得故。如〈般若波羅蜜〉初爲舍利弗說菩薩布施時,與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用是實相智慧布施故,得無量無邊福德。複次,菩薩皆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實際相故,以如、法性、實際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167 pariniSpatti,成就,圓滿。
168 saMpad,具足,具有。
169 ※「諸佛無相,何以故說有叁十二相?」:
《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4a6-28:
問曰:十方諸佛及叁世諸法皆無相相,今何以故說叁十二相?一相尚不實,何況叁十二?
答曰: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世谛故說叁十二相,第一義谛故說無相。有二種道:一者、令衆生修福道,二者、慧道。福道故說叁十二相,慧道故說無相。爲生身故說叁十二相,爲法身故說無相。佛身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自莊嚴法身;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諸功德莊嚴。衆生有二種因緣:一者、福德因緣,二者、智慧因緣。欲引導福德因緣衆生故用叁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緣引導衆生故用法身。有二種衆生:一者、知諸法假名,二者、著名字。爲著名衆生故說無相,爲知諸法假名衆生故說叁十二相。
問曰:是十力、四無所畏功德,亦各有別相,雲何說法身無相?
答曰:一切無漏法,十六行、叁叁昧相處故,皆名無相。佛欲令衆生解故,種種分別說,說一切諸佛法以空、無相、無作印故,皆入如、法性、實際,而爲見色歡喜發道心者,現叁十二相莊嚴身。複次,爲一切衆生中顯最勝故,現叁十二相,而不破無相法。
※「諸佛爲何以相好莊嚴其身?」:
《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4c9-275a5):
問曰:佛畢竟斷衆生相、吾我相,具足空法相;何以故以相莊嚴,如取相者法?
答曰:若佛但以妙法莊嚴其心,身無相好者,或有可度衆生心生輕慢,謂佛身相不具,不能一心樂受佛法。譬如以不淨器盛諸美食,人所不喜。如臭皮囊盛諸寶物,取者不樂。以是故,佛以叁十二相莊嚴其身。複次,佛常于大衆中作師子吼言:「我于衆生中,一切功德最爲第一。」若佛生身不以相好莊嚴,或有人言:「身形醜陋,何所能知?」佛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衆生猶有不信,何況不以相好莊嚴!複次,佛法甚深,常寂滅相故。狂愚衆生不信不受,謂身滅盡,無所一取。以是故,佛以廣長舌、梵音聲、身放大光,爲種種因緣譬喻說上妙法。衆生見佛身相威德,又聞音聲,皆歡喜信樂。複次,莊嚴物有內外。禅定、智慧諸功德等是內莊嚴,身相威德、持戒具足是外莊嚴,佛內外具足。複次,佛愍念一切衆生,出興于世,以智慧等諸功德饒益利根衆生,身相莊嚴饒益鈍根衆生。心莊嚴開涅槃門,身莊嚴開天人樂門。身莊嚴故,置衆生于叁福處;心莊嚴故,置衆生入叁解脫門。身莊嚴故,拔衆生于叁惡道;心莊嚴故,拔衆生于叁界獄。如是等無量利益因緣故,以相好莊嚴生身。
170「佛身說」:
[1] 二身:1、肉身、法身:《增一阿含經》卷44〈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大正2,787b。
2、生身、法身:《大毗婆沙論》卷44,大正27,229a16-27。
3、法性身、父母生身:《大智度論》卷9,大正25,121c-122a。
4、真身、化身:《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78a-b。
(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五),p.4029a-4030a)
[2] 叁身:1、法身、報身、應身:《十地經論》卷3,大正26,138b。
2、法身佛、報佛、化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大正25,784b。
3、法身、應身、化身:《金光明經》卷1〈如來壽量品第二〉,大正16,408b-c。
4、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攝大乘論》卷3,大正31,129c。
(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二),p.1528a-1531b)
[3] 四身: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
1、《佛地經論》卷7,大正26,325c-326a。
2、《成唯識論》卷10,大正31,57c-58a。
(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二),p.1789a-1791a)
171「無思普應」:
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1(並序),大正35,508a-508b:
如來一代之教,不離一音。然有二師:一、後魏菩提流支雲: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二、姚秦羅什法師雲: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上之二師,初則佛音具異,後則異自在機,各得圓音一義。然並爲教本,不分之意耳。
172 「天鼓喻」:
[1]《佛本行集經》卷33(大正3,806c5-6):
世尊滅暗然諸明,佛大法幢願速豎,時至妙言說正法,師子吼如天鼓鳴。
[2]《般若燈論釋》卷13(大正30,119b18-19):
如來無功用,自然出言說,猶如天鼓,空中自鳴。
173 如實出版社之《梵文佛典二》,(p.496-499):此段經文的直譯:「世尊說:須菩提啊!他們不是諸衆生,不是諸非衆生。那(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啊!(因爲)所謂諸衆生、諸衆生。須菩提啊!他們全都被如來說爲諸非衆生。所以,(那被如來說爲諸非衆生的諸衆生)被稱爲諸衆生。」
174 依梵本有「可被知道,可被得到」兩項。(梵文佛典二,p.506-507)
175 「無有少法可得」: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07(大正7,584b28-c7):
佛告善現:安住大乘善男子等,欲趣無上正等菩提,若于如來應正等覺取相憶念,皆是執著;若于叁世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法住所有善根取相憶念,隨喜回向無上菩提,皆是執著;若于如來諸弟子等所修善法取相憶念,隨喜回向無上菩提,皆是執著。所以者何?于諸如來及弟子等功德善根,不應取相憶念分別,諸取相者皆虛妄故。
[2]《大智度論》卷85(大正25,656a2-10):
菩薩行者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善行,是名菩薩正行。菩薩不善、無記及著心行善法,非菩薩行。但以悲心故,及空智慧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