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027c6-7)。
16《四分律》卷 33(大正 22,798c21-23)
17
如前所引:Vinaya I, 39《律》第 1冊,39頁(PTS);Sp V 975《善見律》第 5冊,975頁。
18《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 16(大正 22,110b17-19)
19《大智度論》卷 11(大正 25,136c4-5)
20《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 2(大正 23,1027b21-22)
7
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裏所應該注意的:有與生,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無與滅,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
滅,……純大苦聚滅」。「苦聚」,就是稱爲「五盛陰苦」的五取蘊,現實身心的
總名。五取蘊的集起,依于因緣,滅盡也由于因緣。
這似乎從因緣而展開爲相生與還滅的二面,其實是:無明緣行,行緣識, ……
純大苦聚集,是緣起,是依緣而集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
聚滅,是寂滅,不是依于緣而是緣滅了。舍利弗聽了馬勝比丘的一偈而悟入,極
有名的緣起偈,《四分律》(卷叁叁)這樣說:「諸法因緣生,佛說此因緣;是法
緣及盡,是大沙門說」。緣(依緣而集起)與盡滅,不能看作不相關的兩法。因
爲依緣而集起的,當下就顯示了滅盡的可能與必然性。「此有故彼有」的,沒有
不歸于「此無故彼無」。所以悟入因緣、緣起的依待性,也就能更深入的悟入寂
滅。因此《中阿含經》(卷七)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甚深
微妙法,從緣起的悟入而顯現出來。
(叁)無常生滅的種類
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84-p.85):
對于無常生滅的一切,細究起來,可有叁種:
一、一期生滅,這是最現成的,人人可經驗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
較長的時期,如上四相所說(生、住、異、滅)。如約器界說,即成與壞,
或成、住、壞。
二、一念──剎那生滅,不論是有情的無情的,一切都有生滅相,即存在的必歸
于息滅。推求到所以生者必滅,即發覺變化的並非突然,無時無刻不在潛移
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時間,也還是在生滅變化
中的。佛法說「一見不可再見」,因爲一眨眼間,所見的似乎一樣,而早已
不是原樣了。莊子說:「交臂非故」21,也是此義。這個剎那生滅,好學深
思的哲人們,都多少的推論到。近代的科學者,已證實人們的身體,不斷的
在新陳代謝。
21後秦釋僧肇《肇論》卷 1〈物不遷論第一〉:「…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如此,
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 (大正 45,151b5-7)
8
叁、佛法還說到另一生滅,可稱爲大期生滅。衆生的生死流轉,是無始來就生而
滅滅而又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我們知道一念──剎那
生滅,滅不是沒有了,還繼續地生滅滅生而形成一期的生滅。從此可知一期
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樣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稱之爲生。到生
死解脫的時候,纔名爲滅。這如緣起法所說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
流轉──生;「此滅故彼滅」,即是流轉的還滅──滅。剎那生滅是深細的;
此大期生滅又是極悠遠的,每非一般人所知。22
2、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92-p.94):
如上面所說,中觀者是以此四相爲一切所必備的,決無先後的。釋尊的教說,
以生滅爲叁法印的前提。生(異)滅,被稱爲「有爲之叁有爲相」,即「有爲」
所以爲有爲的通相。原來,kriyA是力用或作用的意義。kRta,即是「所作的」。
佛說的「有爲」與「行」,原文都以此作用爲語根,如行 (saMskAra)是能動名詞,
意思是(能)作成的,或生成的。而有爲的原語,是 saMskRta,爲受動分詞的過
去格,意思是爲(因)所作成的。這爲因所成的有爲,以生滅爲相,所以生滅爲
因果諸行──有爲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質。因果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滅而流轉于
發生、安住、變異、滅無的曆程。23
釋迦的緣起觀,以此生滅觀即動觀中,否定有見與無見。然佛以此生滅爲有
爲諸行的通遍性,即從無而有、從有還無的流轉中正觀一切,並非以此爲現象或
以此爲作用,而想象此生滅背後的實體的。但有自性的學者,執生執滅,流爲有
見無見的同道者。爲此,中觀者──大乘經義,從緣起本性空的深觀中,以此生
滅替代有無而否定(除其執而不除其法)他。如從無自性的緣起而觀此四者:生
滅即如幻如化的變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離時空的活動者。從特別明顯的見地
去分別:生滅(法)的時間相,即相似相續,不斷而又不常的。生滅(法)的空
間相,即相依相緣,不異而不即是一的。此生滅的運動相,即時空中的生滅者,
生無所從來而滅無所至的。
2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 (p.49-p.50)。
23印順導師《中觀今論》 (p.83-p.84):生與滅:生滅,在佛法裏是重要的術語,叁法印的諸
行無常,即依生滅而說明的。此生與滅,或說爲有爲──諸行的四相:生、住、異、滅。…。
或說爲叁有爲相:生、異、滅。…。或說生滅二相,…。雖有此四種、叁種、二種的不同,
然基本原則,都是說明諸法從生至滅與生了必歸于滅的過程,所以每以這基本的生滅說明
無常。
9
3、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60-p.61):
我在《中觀今論》說到,生滅應分爲叁種:一、剎那生滅…二、分位生滅…叁、
大期生滅…。
大乘佛法的特點:重在說明即生死流轉法中,當下即是不生不滅。所謂了生死,
得解脫,證涅槃,都不是把什麼東西滅掉了。還滅,是緣生幻有的還滅,而實意
味那寂滅的法性。是在這生滅法中,體證那究竟真實的法性,即是諸法的本不生
滅性。這是大乘佛法的共義。所以,從生死流轉邊說,衆生是有死此生彼的生滅
現象的;從涅槃還滅說,雖依滅顯寂滅,而實衆生本來是不生不滅的。
(四)說一切有部與赤銅鍱部的生滅觀
1、《大毗婆沙論》卷
7(大正
27,35b23-36a1):
問:暖加行中有生滅觀,此生滅觀加行雲何?
答:諸瑜伽師將觀生滅,先取內外興衰相已,還所住處,調適身心,觀一期身前
生後滅,次觀分位,次年、次時、次月、次半月、次一晝夜、次牟呼栗多
(muhUtra)、次臘縛(lava)、次怛剎那(tatkSaNa)、次複漸減,乃至于一切有爲
法。觀二剎那
(kSaNa)生、二剎那滅,齊此名爲加行成滿。次複于有爲法,觀
一剎那生、一剎那滅,此則名爲生滅觀成。…
24小時 = 30牟呼栗多 = 900臘縛 = 54000怛剎那 = 6480000剎那
48分 = 1牟呼栗多 = 30臘縛 = 1800怛剎那 = 216000剎那
1.6分 = 1臘縛 = 60怛剎那 = 7200剎那
1.6秒 = 1怛剎那 = 120剎那
0.0133秒 = 1剎那
問:此生滅觀,爲勝解作意?爲真實作意?
1.有說:真實作意。
問:若爾,諸行實無來去,見有來去雲何真實?
答:此觀未成見有來去,成時但見生滅,不見有去來相。如舞獨樂,緩見來去急
則不見。旋火輪喻,陶家輪喻,應知亦爾。
2.有說:勝解作意。
問:若爾,伽他所說,當雲何通?如說:『若有知見能盡漏,若無知見雲何盡?
若能觀蘊生滅者,是則解脫煩惱意。』非勝解作意能斷煩惱?
10
答:依傳因說,如子孫法,謂勝解作意引生真實作意,由真實作意斷諸煩惱,故
不相違。24
2、《解脫道論》:(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259-p.261)
《解脫道論》純粹是依修行的過程──戒定慧的次第而組織的。第一一卷、
一二卷說明慧的時候,就談到這頓現觀見滅得道的問題。他說修慧的次第,先觀
蘊處界等,得到「觀善巧慧」;接著,論雲:「一切色以無常廣觀;以廣觀苦,以
廣觀無我。」
這先對蘊處界諸法,作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是很接近根本佛教的。其次,
他對無常等下了這樣的定義:「于行色無常,以滅義;以苦,怖義;無我,不實
義。」
對蘊處界一切法,依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就能夠對治常樂我倒見,內心
安住于無相無願空界叁者之中。他把無常苦無我叁與無相無願空界叁,配合起來
說:無常義是無相,苦義故無願,無我義就是空界。這種觀察,叫「分別智」。
進一步起「諸行分別智」,觀緣起的起滅,側重在無常義。緣起是指有情生死流
轉的當體,經中說緣起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都是重視起滅無常義。
論說:「一切諸行,以起初邊成分別,以滅後邊成分別;以起初邊成寂寂,以滅
後邊成寂寂。以起從起無初,以滅從滅無後,是故起滅智,成諸行分別智。」
…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