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P3

  ..续本文上一页027c6-7)。

  

  16《四分律》卷 33(大正 22,798c21-23)

  

  17

  如前所引:Vinaya I, 39《律》第 1册,39页(PTS);Sp V 975《善见律》第 5册,975页。

  

  18《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 16(大正 22,110b17-19)

  

  19《大智度论》卷 11(大正 25,136c4-5)

  

  2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 2(大正 23,1027b21-22)

  

  7

  

  

  

  

  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里所应该注意的:有与生,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无与灭,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

  灭,……纯大苦聚灭」。「苦聚」,就是称为「五盛阴苦」的五取蕴,现实身心的

  总名。五取蕴的集起,依于因缘,灭尽也由于因缘。

  

  这似乎从因缘而展开为相生与还灭的二面,其实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

  纯大苦聚集,是缘起,是依缘而集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

  聚灭,是寂灭,不是依于缘而是缘灭了。舍利弗听了马胜比丘的一偈而悟入,极

  有名的缘起偈,《四分律》(卷三三)这样说:「诸法因缘生,佛说此因缘;是法

  缘及尽,是大沙门说」。缘(依缘而集起)与尽灭,不能看作不相关的两法。因

  为依缘而集起的,当下就显示了灭尽的可能与必然性。「此有故彼有」的,没有

  不归于「此无故彼无」。所以悟入因缘、缘起的依待性,也就能更深入的悟入寂

  灭。因此《中阿含经》(卷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甚深

  微妙法,从缘起的悟入而显现出来。

  

  (三)无常生灭的种类

  

  1、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84-p.85):

  对于无常生灭的一切,细究起来,可有三种:

  

  一、一期生灭,这是最现成的,人人可经验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

  较长的时期,如上四相所说(生、住、异、灭)。如约器界说,即成与坏,

  或成、住、坏。

  

  二、一念──剎那生灭,不论是有情的无情的,一切都有生灭相,即存在的必归

  于息灭。推求到所以生者必灭,即发觉变化的并非突然,无时无刻不在潜移

  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时间,也还是在生灭变化

  中的。佛法说「一见不可再见」,因为一眨眼间,所见的似乎一样,而早已

  不是原样了。庄子说:「交臂非故」21,也是此义。这个剎那生灭,好学深

  思的哲人们,都多少的推论到。近代的科学者,已证实人们的身体,不断的

  在新陈代谢。

  

  21后秦释僧肇《肇论》卷 1〈物不迁论第一〉:「…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

  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 (大正 45,151b5-7)

  

  8

  

  

  

  

  三、佛法还说到另一生灭,可称为大期生灭。众生的生死流转,是无始来就生而

  灭灭而又生的,生灭灭生,构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我们知道一念──剎那

  生灭,灭不是没有了,还继续地生灭灭生而形成一期的生灭。从此可知一期

  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样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称之为生。到生

  死解脱的时候,纔名为灭。这如缘起法所说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

  流转──生;「此灭故彼灭」,即是流转的还灭──灭。剎那生灭是深细的;

  此大期生灭又是极悠远的,每非一般人所知。22

  

  2、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92-p.94):

  如上面所说,中观者是以此四相为一切所必备的,决无先后的。释尊的教说,

  以生灭为三法印的前提。生(异)灭,被称为「有为之三有为相」,即「有为」

  所以为有为的通相。原来,kriyA是力用或作用的意义。kRta,即是「所作的」。

  佛说的「有为」与「行」,原文都以此作用为语根,如行 (saMskAra)是能动名词,

  意思是(能)作成的,或生成的。而有为的原语,是 saMskRta,为受动分词的过

  去格,意思是为(因)所作成的。这为因所成的有为,以生灭为相,所以生灭为

  因果诸行──有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质。因果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灭而流转于

  发生、安住、变异、灭无的历程。23

  释迦的缘起观,以此生灭观即动观中,否定有见与无见。然佛以此生灭为有

  为诸行的通遍性,即从无而有、从有还无的流转中正观一切,并非以此为现象或

  以此为作用,而想象此生灭背后的实体的。但有自性的学者,执生执灭,流为有

  见无见的同道者。为此,中观者──大乘经义,从缘起本性空的深观中,以此生

  灭替代有无而否定(除其执而不除其法)他。如从无自性的缘起而观此四者:生

  灭即如幻如化的变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离时空的活动者。从特别明显的见地

  去分别:生灭(法)的时间相,即相似相续,不断而又不常的。生灭(法)的空

  间相,即相依相缘,不异而不即是一的。此生灭的运动相,即时空中的生灭者,

  生无所从来而灭无所至的。

  

  22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 (p.49-p.50)。

  

  23印顺导师《中观今论》 (p.83-p.84):生与灭:生灭,在佛法里是重要的术语,三法印的诸

  行无常,即依生灭而说明的。此生与灭,或说为有为──诸行的四相:生、住、异、灭。…。

  或说为三有为相:生、异、灭。…。或说生灭二相,…。虽有此四种、三种、二种的不同,

  然基本原则,都是说明诸法从生至灭与生了必归于灭的过程,所以每以这基本的生灭说明

  无常。

  

  9

  

  

  

  

  3、印顺导师《大乘起信论讲记》(p.60-p.61):

  我在《中观今论》说到,生灭应分为三种:一、剎那生灭…二、分位生灭…三、

  大期生灭…。

  大乘佛法的特点:重在说明即生死流转法中,当下即是不生不灭。所谓了生死,

  得解脱,证涅槃,都不是把什么东西灭掉了。还灭,是缘生幻有的还灭,而实意

  味那寂灭的法性。是在这生灭法中,体证那究竟真实的法性,即是诸法的本不生

  灭性。这是大乘佛法的共义。所以,从生死流转边说,众生是有死此生彼的生灭

  现象的;从涅槃还灭说,虽依灭显寂灭,而实众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

  

  (四)说一切有部与赤铜鍱部的生灭观

  

  1、《大毗婆沙论》卷

  7(大正

  27,35b23-36a1):

  问:暖加行中有生灭观,此生灭观加行云何?

  答:诸瑜伽师将观生灭,先取内外兴衰相已,还所住处,调适身心,观一期身前

  生后灭,次观分位,次年、次时、次月、次半月、次一昼夜、次牟呼栗多

  (muhUtra)、次腊缚(lava)、次怛剎那(tatkSaNa)、次复渐减,乃至于一切有为

  法。观二剎那

  (kSaNa)生、二剎那灭,齐此名为加行成满。次复于有为法,观

  一剎那生、一剎那灭,此则名为生灭观成。…

  

  

  24小时 = 30牟呼栗多 = 900腊缚 = 54000怛剎那 = 6480000剎那

  48分 = 1牟呼栗多 = 30腊缚 = 1800怛剎那 = 216000剎那

  1.6分 = 1腊缚 = 60怛剎那 = 7200剎那

  1.6秒 = 1怛剎那 = 120剎那

  0.0133秒 = 1剎那

  

  问:此生灭观,为胜解作意?为真实作意?

  

  

  1.有说:真实作意。

  问:若尔,诸行实无来去,见有来去云何真实?

  答:此观未成见有来去,成时但见生灭,不见有去来相。如舞独乐,缓见来去急

  则不见。旋火轮喻,陶家轮喻,应知亦尔。

  

  

  2.有说:胜解作意。

  问:若尔,伽他所说,当云何通?如说:『若有知见能尽漏,若无知见云何尽?

  若能观蕴生灭者,是则解脱烦恼意。』非胜解作意能断烦恼?

  

  10

  

  

  

  

  答:依传因说,如子孙法,谓胜解作意引生真实作意,由真实作意断诸烦恼,故

  不相违。24

  

  2、《解脱道论》:(印顺导师《性空学探源》,p.259-p.261)

  《解脱道论》纯粹是依修行的过程──戒定慧的次第而组织的。第一一卷、

  一二卷说明慧的时候,就谈到这顿现观见灭得道的问题。他说修慧的次第,先观

  蕴处界等,得到「观善巧慧」;接着,论云:「一切色以无常广观;以广观苦,以

  广观无我。」

  

  这先对蕴处界诸法,作无常苦无我的广泛观察,是很接近根本佛教的。其次,

  他对无常等下了这样的定义:「于行色无常,以灭义;以苦,怖义;无我,不实

  义。」

  

  对蕴处界一切法,依无常苦无我的广泛观察,就能够对治常乐我倒见,内心

  安住于无相无愿空界三者之中。他把无常苦无我三与无相无愿空界三,配合起来

  说:无常义是无相,苦义故无愿,无我义就是空界。这种观察,叫「分别智」。

  进一步起「诸行分别智」,观缘起的起灭,侧重在无常义。缘起是指有情生死流

  转的当体,经中说缘起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都是重视起灭无常义。

  论说:「一切诸行,以起初边成分别,以灭后边成分别;以起初边成寂寂,以灭

  后边成寂寂。以起从起无初,以灭从灭无后,是故起灭智,成诸行分别智。」

  

  …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