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于缘起起灭,分别观察,得到了善巧时,从流转门,见到「识」由「行」
而来,因而了知「识」是无常苦无我,当下是寂灭的。在还灭门,由「行」灭则
「识」灭,更可见得识是寂灭的。所以,不论是缘起的生门或灭门,都可以观察
通达它的寂灭。同时,法从缘生,没有本有的初相;法法归灭,没有常住的后相。
这些,都是发挥胜义空经的思想。从广泛无常苦无我的观察,缩小范围来专门观
察起灭无际,这是第二步的观察。更进一步,如论说:「不作意观生,唯见心灭。」
这时候,不观生起相,而专观于灭。一面观诸法都必归于灭;一面观察那些
虽还没有灭的诸法,起无所起,住无所住,不是自体能起能住,如闪电般地剎那
剎那当体都是归于灭的。这如论云:「第一义中无去来;未来无聚唯转生,住如
24另参《大毗婆沙论》:卷
191(大正
27,958a);卷
25(大正
27,127a);卷
100(大正
27,
518c-519a);卷
166-167(大正
27,840b29-842b10)。
11
芥子生诸法,彼法灭已是其初,世间以法初不离,不见去来不见生,诸法不生如
虚空,犹如电起须臾灭。」
一切法皆归于灭;灭的当体就是空。这是如来根本教中从无常观空的方式。
这论中叫它做「观灭智」。由此观灭智,对于诸法的终当归灭,生起了恐怖、厌
患,而欣求解脱。从观无常苦无我,而达于正性离生,真见灭谛,剎那而顿了四
谛,证得了初果。这依生灭缘起,泛观无常苦无我,而归到见灭得道,与《杂阿
含》所说的证道次第,大体相顺。见道位中就是见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见空
得道。化地部的「四谛一时现观」,也有这个见解;所以,见空得道,可说是分
别说系的共义。
3、觉音论师《清净道论》「生灭随观智」:
(A)〈道非道智见清净品〉(p.629-p.633)
他如是舍断了与无常随观等相反的常想等,得清净智而到达了思惟智的彼岸
(终点),为了证得于思惟智之后所说的「现在诸法的变易随观慧是生灭随观之智」
的生灭随观而开始其瑜伽。
其开始之时,先从简单的下手。即如这样的圣典之文:「如何是现在诸法的
变易随观慧为生灭随观之智?生色为「现在」,此
(生色的)生起相为「生」,变
易相为「灭」,随观即「智」。生受……想……行……识……生眼……生有为现
在,它的生起相为生,变易相为灭,随观即智」。
他依据这圣典的论法,正观生之名色的「生起相、生、起、新行相」为生;
「变易相、灭尽、破坏」为灭。
他这样的了解,「这名色的生起之前,没有未生起的
(名色的)聚或集,其生
起时不从任何的聚或集而来,灭时没有到任何方维而去,已灭的没有于一处聚、
集、或贮藏。譬如奏琵琶时生起的音声,生起之前未尚积集,生起之时亦非从任
何积集而来,灭时不到任何方维而去,已灭的不在任何处积集,只是由琵琶、弦
及人的适当的努力之缘,其未有
(之音)而生,既有而灭,如是一切色与非色之法,
未有者而生,既有者而灭」。25
25《杂阿含经》卷
34(1169经(大正)2,312c6-16)说:「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极生爱乐。
……
王语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
有槽,有丽,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
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尔时,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虚伪物为!」另参《相应部》
12
(1)(五蕴的生灭观——五十相)
既已如是简单地忆念生灭,他更于这生灭智的分别:「 ..『由无明集而有色
集』,以缘集之义而观色蕴之生。 ..『由爱集……..由业集』…… ..『由食集而
有色集』,以缘集之义而观色蕴之生。 ..见生起之相者亦见色蕴之生。见色蕴之
生者而见此等五相26。..『由无明灭而色灭』,以缘灭之义而观色蕴之灭。 ..『由
爱灭』……..『由业灭』……..『由食灭而色灭』,以缘灭之义而观色蕴之灭。
..见变易之相者亦见色蕴之灭。见色蕴之灭者亦见此等五相」。
相似的说:「『由无明集而有受集』,以缘集之义而观受蕴之主。『由爱集』……
『由业集』……『由触集而有受集』,以缘集之义而观受蕴之生。见生起之相者
亦见受蕴之生。见受蕴之生者而见此等五相。由无明灭……由爱灭……由业
灭……由触灭而受灭,以缘灭之义而观受蕴之灭。见变易之相者亦见受蕴之灭。
见受蕴之灭者而见此等五相」。
犹如受蕴,对于想、行、识三蕴也是同样。但有这一点不同:即(于受蕴的)
触的地方,于识蕴中则易为「由名色集……由名色灭」。
如是每一蕴的生灭观有十种,则说(五蕴)有五十相。以此等(诸相),〔他〕
以(生灭的)缘及以剎那而详细的作意:「如是为色的生,如是为色的灭,如是生
色,如是灭色」。
(2)(以缘及剎那的生灭观)
如是作意,则他的智:「诚然以前未有而生、既有而灭」更加明净了。如是
以缘及剎那二种而观生灭,则他得以明了谛、缘起、理与种种相。
(Ⅰ)(四谛之理)
即他所观的「由无明集而有蕴集,由无明灭而蕴灭」,这是他的以缘的生灭
观。其次见生起之相,变易之相者而见诸蕴之生灭,这是他的以剎那的生灭观。
即〔唯〕在生起的剎那,有生起之相,〔唯〕在破坏的剎那有变易之相。
如是以「缘及剎那」二种而观生灭者,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生 (因),故得
明了「集谛」。以剎那而观生,因为觉了生苦,故得明了「苦谛」。以缘而观灭,
因为觉了缘不生起则具缘者(果)不生起,故得明了「灭谛」。〔又,〕以剎那而
观灭,因为觉了死苦,故得明了「苦谛」。「这是世间之道。」如是他明了生灭
观,除去关于(此道的)痴昧,故为道谛。
(三五)「六处相应」(日译南传 15,p.306-p.307)。
26五相:即无明、渴爱、业、食四法的有为相以及色的生起相。
13
(Ⅱ)(缘起等的种种理与相)
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此有故彼有」,所以他明了「顺的缘起」。以缘而
观灭,因为觉了「此灭故彼灭」,所以明了「逆的缘起」。其次,以剎那而观生
灭,因为觉了有为相,故明了「缘生的诸法」
——因为,有生灭的是有为及缘生
法。
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因果的结合相续不断,故明了
(因果的)「同一之理」,
进一步而他舍于断见。以剎那而观生,因为觉了新新的生起,明了
(因果的)「差
别之理」;进一步而他舍于常见。以缘而观生灭,因为觉了诸法的不自在,故得
明了「非造作之理」,进一步而他舍于我见。其次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依于缘
而有果的生起,故得明了「如是法性之理」,进一步而他断于无作见。
以缘而观生,由于觉了诸法非自作而是由缘的关系而起的,故得明了「无我
相」。以剎那而观生灭,由于觉了既有而无及前际后际的差别,故得明了「无常
相」。
(以剎那而观生灭)由于觉了生灭的逼恼,故得明了「苦相」。
(以剎那而观
生灭)由于觉了生灭的区限,故得明了「自性相」。在
(明了)自性相时,由于觉了
于生的剎那无灭及于灭的剎那无生,故亦明了「有为相的暂时性」。
对于这样明了诸谛、缘起、理及相的瑜伽者,则知此等诸法,未生者生,已
生者灭,这样常新的现起诸行。不但是常新而已,即它们的现起也是暂时的,如
日出之时的露珠,如水上泡,如以棍划水的裂痕,如置芥子于针峰,如电光相似;
同时它们的现起不是真实的,如幻、阳焰、梦境、旋火轮、干闼婆城(蜃楼)、泡
沫、芭蕉等。至此他通达此五十相:「易灭之法生起,生者灭去」,证得了名为
「生灭随观」的「稚嫩观智」,因为证此(生灭随观智)故称他为「初观者」。
其次,十种观的染会生起于具此稚嫩观观法的初观者。因为,此种观染,于
已得通达的圣弟子、行邪道者,放弃业处者及懈怠者,不会生起;只是生起于于
正行道、如理加行而作初观的善男子。什么是十种染?即(1)光明)(2)智,(3)喜,
(4)轻安,(5)乐,(6)胜解,(7)策励,(8)现起,(9)舍,(10)欲。……(略)
(B)〈行道智见清净品〉(p.639-p.640):
其次,以八智而到达顶点的观及第九谛随顺智,是名「行道智见清净」。此
中:八智──即解脱于染而行正道及称为观的
(一)生灭随观智,(二)坏随观智,(三)
怖畏现起智,
(四)过患随观智,
(五)厌离随观智,
(六)欲解脱智,
(七)审察随观智,
14
(八)行舍智。第九谛随顺智与「随顺」是一同义语。是故为欲成就于此 (行道智见
清净)者,当从解脱于染的生灭(随观)智开始,于此(九)智而行瑜伽。27…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