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还要于生灭 (随观)智而行瑜伽(因于前面的道非道智见清净已修生
灭随观智)?(答)为观察于相之故。因于前面 (的道非道智见清净),生灭智为十染
所染,不能精确地如实地观察三相,但解脱于染时便能够,因此,为了观察相,
再(于生灭随观而)行瑜伽。
然而,由于不忆念什么,又被什么所覆蔽,故三相不现起呢
因不忆念生灭,
为相续所覆蔽,故无常相不现起。因不忆念数数之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苦
相不现起。因不忆念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无我相不现起。然而把握
生灭,破除相续之时,则无常相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忆念数数之逼恼,显露四
威仪之时,则苦相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分别种种界除去坚实之时,则无我相依
如实的自性而现起。
这里当知三相的分别:即无常、无常相,苦、苦相,无我、无我相。此中:
无常意为五蕴。何以故?生灭变易或有已而无之故。生灭变易为无常相,或有已
而无是相的变化。其次依据「无常即苦」之语,故即彼五蕴是苦。何以故?数数
逼恼之故。数数逼恼相为苦相。再依「苦即无我」之语,故即彼五蕴是无我。何
以故?不自在之故。不自在相为无我相。
瑜伽者对此一切,以解脱于染行于正道而称为观的「生灭随观智」依如实的
自相而审观。
27 (一)生灭随观智(二)坏随观智(三)怖畏现起智(四)过患随观智(五)厌离随观智
(六)欲解脱智(七)审察随观智(八)行舍智(九)随顺智…种姓智…四道智/果。
15
叄、不生灭观
(一)《增一阿含》的生灭无碍观
印顺导师《性空学探源》(p.249-p.251):
大众系的空义,并不离开根本教去另起炉灶,是根据《杂阿含》中原有佛所
说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发挥,推陈出新,而又很契合于如来本意的。
这种引申发挥,《增一阿含》中到处可见到,如〈利养品〉云:「法法自生,法法
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 ……
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法法相乱,法法自定。」28
这是对缘起因果法的生、灭、动、静,给予直觉的观察;意义深长,很值得
注意。存在,是缘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灭动静,都是自他两面的。一面
看,法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自己不会动乱起来;就是要静止,也是有他
法给予力量的,故是相静相止。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动乱的,法法各住自性,
静止在自位上,互相动乱不到的。
一面是自动自静,一面又是他动他静,最好举个例子来说。如三枝枪,交叉
架立着,一面看,三枝枪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这枝枪
还是这枝枪,那枝枪还是那枝枪,力量对消,各不相犯,还是各住本位各持自体
的。因为从缘起法的相互关涉,与法法的相续保持自身的传统性,法尔是有这两
面性的。动静如是,生灭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灭;
但离开了他法因缘,却又不能生不能灭,故又是他生他灭。这不是诡辩,缘起法
的面面观,确是如此。
有部说,法的自体有作用;经部说,用是缘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实无作用;
现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综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
各独立。这从缘起以显示诸法的各独与相待二性,是从直观中去体认事事物物的
缘起网的自他无碍,动静无碍,生灭无碍,缘起大用宛然,而当体的实动实静实
生实灭又了不可得;这是极其深刻的真理。
28《增壹阿含经》卷
6〈利养品〉第
7经(大正
2,575c11-23):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
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犹如,拘翼!有毒药,
复有害毒药。天帝释!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黑法
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释!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
智慧治。如是,释提桓因!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
无形、无像,无男、无女。犹如,释提桓因!风坏大树,枝叶雕落;雷雹坏苗,华
*菓初
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
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另参见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33)。
16
(二)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25-p.28):
一、各部派对缘起是否为「不生不灭」之看法
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含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
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因此,这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
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
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的萨婆多部,是不承认的。
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法因果,实无作用」
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大众部说缘起是无为法,因
为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他们说缘起常住,
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29
关于这些,清辨的《般若灯论》,曾经说到。依中观者说,缘起不生不灭,
是说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的,这缘起寂灭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觉缘起而成佛,在此;
声闻的证入无为无生,也在此。这缘起的不生不灭,本是佛法的根本深义,三乘
所共证的;但在佛教教义开展的过程中,成为大乘学者特别发挥的深义,形式上
成为大乘的不共之学。
二、缘起的不生不灭,三乘所共证
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
经卷上30),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然依释迦
29印顺导师《中观今论》
(p.154):「依佛法说:共相约遍通一切法说,而它即是一一法的,
也可说为自性。究极的、遍一切一味的共相,即空相,空是法法如此而平等普遍的,不是
可以局限为某一法的。佛弟子真能于一法而悟入此平等空性,即于一一法无不通达,因为
是无二无别的。空性即一切法的实相,即一一法的究极真理,并非离别别的诸法而有共通
遍在之一体的。无二无别而不碍此无限差别的,所以不妨说为色自性、声自性等。如世间
的虚空,遍一切处,既于方器见方空,圆器见圆空,不离开方圆而别有虚空;而虚空无碍
无别,也不即是方圆。依此以观共相,即知共相为不离自性,而不即是自性的。从世谛法
相的立场去观察共相──共通的法则公式等,即是缘起,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不但不是
意识概括的抽象产物,也不是隐蔽于诸法之后或超越于诸法之上的什么东西。」
30(1)《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
14,541a12-23)。
(2)《大智度论》卷
22:「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
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
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17
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
不生不灭,《阿含经》是指涅槃无为而说的。31涅槃,决不是死了,也不是
死了纔证得涅槃。涅槃,玄奘译为圆寂。梵语含有否定与消散的意味,又有安乐
自在的意义。
佛所说的涅槃,是指那超脱了纷乱的、烦嚣的、束缚的一切,而到达安宁的、
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这一解脱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觉的完成,充满了丰
富的内容,即解脱了愚痴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为本的解脱。涅槃又称为无为、
无生(无住无灭)。因为佛称世俗的一切为有为,即惑业所感成的,动乱、相对、
束缚的生灭,是他的根本性质;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别、束缚的有为生灭,在无
可形容、无可名称中,即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然
依此为正觉所觉的法界而说,无为又成为究竟的理性。
三、声闻行者与菩萨行者对涅槃的看法
涅槃,正觉的解脱,不问菩萨、声闻,是一致企图实现的目的。声闻行者达
到了此一目的,即以为到达了究竟,「所作已办」,更没有可学可作的,称为「证
入实际」。大乘行者到了不动地,也同样的体验此一境地,但名之为「无生法忍」,
而认为还没究竟的。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
盘了。佛告诉他说:「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
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32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
(大正
25,222b-c)
(3)《大智度论》卷
22:「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法印)?答曰……有为法无常,
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
着故即是寂灭涅槃。以…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