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P6

  ..续本文上一页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其

  实)无相即寂灭涅槃」。(大正

  25,223b)

  

  

  31《杂阿含经》卷

  12(293经):「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

  盘。」(大正

  2,83c16-17)

  

  

  3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26〈十地品〉(大正

  9,564b15-c14):「……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

  第八地,入不动地,名为深行菩萨。……菩萨住是地,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灭,住

  大远离,如人梦中欲渡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渡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

  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已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

  诸所忆想,不复现前。……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慧为作因缘,

  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

  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善男子!汝虽得此

  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又善男

  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慧门。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

  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

  别法。」

  

  18

  

  

  

  

  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

  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

  

  关于这点,《智度论》卷七五说:「得无生忍、受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

  界,成就众生」。33依于此义,故卷五说:「无生忍是助佛道门」。34这可见大乘在

  正觉解脱的──自利立场,并不与声闻乘不同。不过一般声闻行者自利心切,到

  此即以为一切圆满了,不能更精进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经中多责斥他。大乘是

  依此声闻极果的正觉境界──涅槃,得无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进而开拓出

  普度众生的无尽的大悲愿行。

  

  (三)大乘深论有别于声闻常道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31-p.34):

  

  一、大乘深论:三法印即一实相印

  

  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所以

  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灭自性不可得。

  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

  

  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

  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

  悟我性的空寂。生灭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的缘起相,必然的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由此「此无

  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

  

  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揭发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

  示圣贤悟证的真相。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

  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

  35……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

  

  

  33《大智度论》卷

  75(大正

  25,590c11-13):「菩萨过声闻、辟支佛地,得无生法忍、授记、

  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

  

  

  34《大智度论》卷

  5(大正

  25,97b25-c4):「如偈说: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亦不

  生灭非不生灭,亦非不生灭,非非不生灭。已得解脱,空、非空,是等悉舍,灭诸戏论,

  言语道断,深入佛法,心通无碍,不动不退,名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

  

  

  35(1)《大智度论》卷

  22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

  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大正

  25,223b3-12)。又

  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

  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大正

  25,

  222b27-c6)。

  (2)《大智度论》卷

  15:「行者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此名入空智门。何以故?若一时生,

  

  19

  

  

  

  

  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

  起。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依

  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印。

  

  二、无常、无我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

  

  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如《杂阿含》(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

  

  者何?此性自尔」。36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37常恒不变易法空,

  

  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

  

  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是

  

  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缘起

  

  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的本

  

  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因此,无常所以无我,

  

  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槃,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

  

  释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证,如释尊在《小空经》中说:「阿难!我多行

  空」。38《瑜伽论》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九○)。39这可见佛陀的深见所在,随顺众生──世俗的知

  解,在相续中说无常,在和合中说无我,这名为以俗说真。

  

  释迦的本怀,不仅在乎相续与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从此事相的相

  续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无常性、无我性,所以说能证涅槃。可

  惜如来圣教不为一般声闻学者所知,专在事相上说因果生灭,说因缘和合,偏重

  事相的建立,而不能与深入本性空寂的无为无生相契合。彻底的说,不能即缘起

  而知空,不能即生灭而知不生灭;那么,无常、无我、涅槃,也都不成其为法印!

  

  (四)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34-p.37):

  

  一、三法印与三解脱门

  

  余时中灭者,此心应常。何以故?此极少时中无灭故,若一时中无灭者,应终始无灭。」

  

  (大正

  25,171b1-5)

  36《杂阿含经》卷

  9(232经)(大正

  2,56b22-29)。

  37《杂阿含经》卷

  11(273经)(大正

  2,72c12-15)。

  38《中阿含经》卷

  49〈190小空经〉(大正

  1,737a4)。

  39《瑜伽师地论》卷

  90(大正

  30,812c28-a10)。

  

  20

  

  

  

  

  明白点说,三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觉自证的,都是究竟的法印。

  但为听闻某义而不悟的众生,于是更为解说,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在佛教发展

  的历史中,也是初期重无常行,中期重空无我行,后期重无生行。

  

  1、诸行无常:依无愿解脱门得道

  

  如「诸行无常」,除了事相的起灭相续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义,即无常与

  灭的含义是相通的。佛为弟子说无常,即说明一切法皆归于灭;终归无常,与终

  归于灭,终归于空,并无多大差别。依此无常深义,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闪电,

  剎那生灭不住,而无不归于一切法的平等寂灭。无常灭,如从波浪汹涌,看出他

  的消失,还归于平静寂灭,即意味那波平浪静的境界。波浪的归于平静,即水的

  本性如此,所以他必归于平静,而且到底能实现平静。佛说无常灭,意在使人依

  此而悟入寂静,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40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生灭故,寂灭为乐」。41使人直从一切法的

  生而即灭中,证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灭的寂静。差别的归于统一,动乱的归于平

  静,生灭的归于寂灭。所以说:「一切皆归于如」。42这样,无常即究竟圆满的法

  印,专从此入,即依无愿解脱门得道。

  

  2、诸法无我:依空解脱门得道

  

  然而,在厌离心切而拘泥于事相的,听了无常,不能深解,只能因生灭相续

  的无常相而起厌离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灭,这非更说无我不可

  ──也有直为宣说无我的。由无我离执而证知诸法的空寂性,因之而得解脱。依

  《般若》及龙树所宗,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即是涅槃。《心经》「色即

  是空」的空,即解说为无生的涅槃。空是本性空;空亦不可得,即是无生。如《智

  论》说:「诸法性常空,心亦不着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卷一五)。43这

  是把空亦复空的毕竟空,与无生等量齐观的。如《解深密经》说:初时教说无常

  

  

  40《法集要颂经》卷

  2(大正

  4,789a…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