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故,摩诃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其
實)無相即寂滅涅槃」。(大正
25,223b)
31《雜阿含經》卷
12(293經):「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
盤。」(大正
2,83c16-17)
3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6〈十地品〉(大正
9,564b15-c14):「……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
第八地,入不動地,名爲深行菩薩。……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
大遠離,如人夢中欲渡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
悉放舍。菩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
諸所憶想,不複現前。……又諸佛爲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爲作因緣,
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
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爲得,是故勤加精進,亦莫舍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
第一甚深寂滅解脫;一切凡夫離寂滅法,常爲煩惱覺觀所害,汝當愍此一切衆生。又善男
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利益衆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
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
別法。」
18
諸佛並不以得此法而名爲如來,即說明了大乘沒有把它看作「完成了」,還要更
進一步,從大悲大願中去廣行利他。
關于這點,《智度論》卷七五說:「得無生忍、受記,更無余事,唯行淨佛世
界,成就衆生」。33依于此義,故卷五說:「無生忍是助佛道門」。34這可見大乘在
正覺解脫的──自利立場,並不與聲聞乘不同。不過一般聲聞行者自利心切,到
此即以爲一切圓滿了,不能更精進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經中多責斥他。大乘是
依此聲聞極果的正覺境界──涅槃,得無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進而開拓出
普度衆生的無盡的大悲願行。
(叁)大乘深論有別于聲聞常道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1-p.34):
一、大乘深論:叁法印即一實相印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爲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爲的不生不滅。所以
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
這都是立足于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
常性不可得,即現爲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
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現爲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
悟我性的空寂。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于「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由此「此無
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
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
示聖賢悟證的真相。因此,釋迦的叁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爲一實相
印。一實相印即是叁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
35……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
33《大智度論》卷
75(大正
25,590c11-13):「菩薩過聲聞、辟支佛地,得無生法忍、授記、
更無余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衆生。」
34《大智度論》卷
5(大正
25,97b25-c4):「如偈說: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不
生滅非不生滅,亦非不生滅,非非不生滅。已得解脫,空、非空,是等悉舍,滅諸戲論,
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
35(1)《大智度論》卷
22說:「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
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大正
25,223b3-12)。又
說:「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爲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大正
25,
222b27-c6)。
(2)《大智度論》卷
15:「行者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時生,
19
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
起。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
此去了解佛說的叁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叁印即是一印。
二、無常、無我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
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並沒有增加了什麼。
如《雜阿含》(二叁二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
者何?此性自爾」。36二七叁經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37常恒不變易法空,
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得。
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眼等諸行──有爲的無常無我空,是
本性自爾,實爲自性空的根據所在。這樣,一切法性空,所以縱觀(動的)緣起
事相,是生滅無常的;橫觀(靜的)即見爲因緣和合的;從一一相而直觀他的本
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爲空寂。因此,無常所以無我,
無我我所所以能證得涅槃,這是《阿含經》本有的深義。
釋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證,如釋尊在《小空經》中說:「阿難!我多行
空」。38《瑜伽論》解說爲:「世尊于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卷九○)。39這可見佛陀的深見所在,隨順衆生──世俗的知
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爲以俗說真。
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
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可
惜如來聖教不爲一般聲聞學者所知,專在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
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爲無生相契合。徹底的說,不能即緣起
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知不生滅;那麼,無常、無我、涅槃,也都不成其爲法印!
(四)叁法印之橫豎無礙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4-p.37):
一、叁法印與叁解脫門
余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滅。」
(大正
25,171b1-5)
36《雜阿含經》卷
9(232經)(大正
2,56b22-29)。
37《雜阿含經》卷
11(273經)(大正
2,72c12-15)。
38《中阿含經》卷
49〈190小空經〉(大正
1,737a4)。
39《瑜伽師地論》卷
90(大正
30,812c28-a10)。
20
明白點說,叁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覺自證的,都是究竟的法印。
但爲聽聞某義而不悟的衆生,于是更爲解說,因而有次第的叁法印。在佛教發展
的曆史中,也是初期重無常行,中期重空無我行,後期重無生行。
1、諸行無常:依無願解脫門得道
如「諸行無常」,除了事相的起滅相續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義,即無常與
滅的含義是相通的。佛爲弟子說無常,即說明一切法皆歸于滅;終歸無常,與終
歸于滅,終歸于空,並無多大差別。依此無常深義,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閃電,
剎那生滅不住,而無不歸于一切法的平等寂滅。無常滅,如從波浪洶湧,看出他
的消失,還歸于平靜寂滅,即意味那波平浪靜的境界。波浪的歸于平靜,即水的
本性如此,所以他必歸于平靜,而且到底能實現平靜。佛說無常滅,意在使人依
此而悟入寂靜,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40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爲樂」。41使人直從一切法的
生而即滅中,證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滅的寂靜。差別的歸于統一,動亂的歸于平
靜,生滅的歸于寂滅。所以說:「一切皆歸于如」。42這樣,無常即究竟圓滿的法
印,專從此入,即依無願解脫門得道。
2、諸法無我:依空解脫門得道
然而,在厭離心切而拘泥于事相的,聽了無常,不能深解,只能因生滅相續
的無常相而起厭離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滅,這非更說無我不可
──也有直爲宣說無我的。由無我離執而證知諸法的空寂性,因之而得解脫。依
《般若》及龍樹所宗,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即是涅槃。《心經》「色即
是空」的空,即解說爲無生的涅槃。空是本性空;空亦不可得,即是無生。如《智
論》說:「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卷一五)。43這
是把空亦複空的畢竟空,與無生等量齊觀的。如《解深密經》說:初時教說無常
40《法集要頌經》卷
2(大正
4,789a…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