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1-22)。
41《大般涅槃經》卷
3(大正
1,204c23-24);《雜阿含經》卷
34(956經)(大正
2,244a6-7)。
42(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
15:「一切法趣如,是趣不過。何以故?如中無來無去故。」
(大正
8,333b5-6)
(2)《維摩诘所說經》卷上:「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
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
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
得。」(大正
14,542b8-16)
43《大智度論》卷
15(大正
25,172a3-4)。
21
令厭,中時教說「空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44也是以空及
無生爲同一意義的。如從此得證,即依空解脫門得道。
3、涅槃寂靜(不生不滅):依無相解脫門得道
然而,若著于空,即不契佛意,所以說:「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
見有空,諸佛所不化」。45有所著,即不能體證無所著的涅槃──無生法忍。因
之,經中也有以空爲不了,而以不生不滅爲究竟的。如從不生不滅而證入,即依
無相解脫門得道。
空與不生,如《大方廣寶箧經》說:「如生金與熟金」。46龍樹也說:「未成
就爲空,已成爲般若」。47又空著重于實踐的意義,而無生多用于說明法性寂滅。
然在中觀的諸部論典中,處處都說空,空即不生,空即是八不緣起的中道。事實
上,取著無生,還是一樣的錯誤,所以《智論》解說無生,是無生無不生等五句
都遣的。48空與無生,有何差別!
二、揭開釋迦《阿含》的真面目:空相應緣起
總之,凡成爲世谛流布,或以世俗的見解,依名取義,無常教會引來消極與
厭離;空會招來邪見的撥無因果或偏于掃蕩;無生會與外道的神我合流。如能藉
此無常、無我、無生的教觀,徹法性本空,那麼叁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實相了。
依衆生的悟解不同,所以有此叁門差別,或別別說,或次第說,或具足說,都是
即俗示真,使契于正覺的一味。從緣起生滅悟得緣起不生不滅,揭開釋迦《阿含》
的真面目。能于空相應緣起中,直探佛法深義而發揮之,即成爲後代大乘教學的
唯一特色。
44《解深密經》卷 3(大正 16,697a23-b11)。
45《中論》卷 2〈觀行品第 13〉(大正 30,18c16-17)。
46《大方廣寶箧經》卷上(大正 14,467a16-21)。
47《大智度論》卷 35(大正 25,319a11-12)。
48(1)《大智度論》卷 5:「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不生滅非不生滅,亦非不生
滅非非不生滅。已得解脫,空、非空,是等悉舍,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
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大正 25,97b27-c4)
(2)《大智度論》卷 27:「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
法;所緣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
法、非有非無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滅法、生滅法、
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法、非不生非
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滅法。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非無
法,舍是四句法。空,不空,生滅,不生,不滅五句皆亦如是。」(大正 25,259c21-260a2)
22
(五)緣起之綜貫性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7-p.39):
一、聲聞常道的緣起觀
聲聞常道以緣起生滅爲元首,大乘深義以無生真谛爲第一,這多少是近于大
乘的解說。如從《阿含》爲佛法根原,以龍樹中道去理解,那麼緣起是處中說法,
依此而明生滅,也依此而明不生滅;緣起爲本的佛法,是綜貫生滅與不生滅的。
所以,這裏再引經來說明。
《雜阿含》二九叁經,以緣起與涅槃對論,而說都是甚深的:「此甚深處,
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
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
滅」。49這說明在有爲的緣起以外,還有更甚深難見的,即離一切戲論的涅槃寂
滅──無爲。
又《雜阿含》二九六經,說緣起與緣生。緣起即相依相緣而起的,原語是動
詞。緣生是被動詞的過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玄奘譯作緣已生法。經文,
以緣起與緣生對論,而論到內容,卻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支,
成爲學派間的難題。
薩婆多部依緣起是主動,緣已生是被動的差別,說因名緣起,果名緣生。即
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凡爲緣能起的因說爲緣起,從緣所生的果說
爲緣生。緣起、緣生,解說爲能生,所生的因果。
大衆部留意經中說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特
點,所以說:各各因果的事實爲緣生,這是個別的,生滅的。因果關系間的必然
理性爲緣起,是遍通的,不生滅的。
二、龍樹以緣起的空義綜貫生滅與不生滅
今依龍樹開示的《阿含》中道,應該說:緣起不但是說明現象事相的根本法
則,也是說明涅槃實相的根本。有人問佛:所說何法?佛說:「我說緣起」。釋迦
以「緣起爲元首」,緣起法可以說明緣生事相,同時也能從此悟入涅槃。依相依
相緣的緣起法而看到世間現象界──生滅,緣起即與緣生相對,緣起即取得「法
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質。依緣起而看到出世的實相界──不生滅,緣起即與涅
盤相對,而緣起即取得生滅的性質。《阿含》是以緣起爲本而闡述此現象與實相
49《雜阿含經》卷
12(293經)(大正
2,83c13-17)。
23
的。
依《阿含》說:佛陀的正覺,即覺悟緣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緣
起,即當體攝得(自性涅槃)空寂的緣起性;所以正覺的緣起,實爲與緣生對論
的。反之,如與涅槃對論,即偏就緣起生滅說,即攝得──因果生滅的緣起事相。
緣起,相依相緣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滅,也即是不生滅。釋尊直從此迷悟事理
的中樞而建立聖教,極其善巧!
這樣,聲聞學者把緣起與緣生,緣起與涅槃,作爲完全不同的意義去看,是
終不會契證實義的。若能了解緣起的名爲空相應緣起;大乘特別發揮空義,亦從
此緣起而發揮。以緣起是空相應,所以解悟緣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滅;
而緣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緣起而成立。叁法印中的無常與涅槃,即可依無我─
─緣起性空而予以統一。
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緣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同時,因爲緣起即空,所以
能從此而通達實相。大乘所發揮的空相應緣起,究其實,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論
題。緣起法的不生不滅,在《阿含經》中是深刻而含蓄的,特依《智度論》而略
爲解說。
(六)前心與後心相續而善根增長圓成佛道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 7(大正 8,567a23-b7):
世尊!菩薩前心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心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前
心後心各各不俱,後心前心亦各不俱;世尊!若前心後心不俱者,菩薩諸
善根雲何得增長?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然燈時!爲初焰燒炷,爲後焰燒。
世尊!非初焰燒,亦不離初焰;非後焰燒,亦不離後焰。
須菩提!于意雲何?是炷燃不?
世尊!是炷實燃。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非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初心;非後心得阿
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後心得。
世尊!是因緣法甚深,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非後
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後心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4
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
7(大正
8,567b7-13):
(1)須菩提!于意雲何?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
(2)須菩提!于意雲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
(3)須菩提!于意雲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
(4)須菩提!于意雲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
(5)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3、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71-p.173):
前心與後心,是不能同時而有的,那末前滅後生,怎麼能相續而善根增長,
圓成佛道呢?佛舉如燈燒炷的譬喻,以不即不離的意義來說明,這才引起了這一
段的問答。(1)心已滅了,是不能再生起的。(2)心生起了,就有滅相,(3)這
滅相卻是不滅的。(4)滅相是不滅的,所以問:那就真如那樣的住嗎?是真如那
樣的,(5)卻不是常住…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