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爲什麼還要于生滅 (隨觀)智而行瑜伽(因于前面的道非道智見清淨已修生
滅隨觀智)?(答)爲觀察于相之故。因于前面 (的道非道智見清淨),生滅智爲十染
所染,不能精確地如實地觀察叁相,但解脫于染時便能夠,因此,爲了觀察相,
再(于生滅隨觀而)行瑜伽。
然而,由于不憶念什麼,又被什麼所覆蔽,故叁相不現起呢
因不憶念生滅,
爲相續所覆蔽,故無常相不現起。因不憶念數數之逼惱,爲四威儀所覆蔽,故苦
相不現起。因不憶念種種界的分別,爲堅實所覆蔽,故無我相不現起。然而把握
生滅,破除相續之時,則無常相依如實的自性而現起。憶念數數之逼惱,顯露四
威儀之時,則苦相依如實的自性而現起。分別種種界除去堅實之時,則無我相依
如實的自性而現起。
這裏當知叁相的分別:即無常、無常相,苦、苦相,無我、無我相。此中:
無常意爲五蘊。何以故?生滅變易或有已而無之故。生滅變易爲無常相,或有已
而無是相的變化。其次依據「無常即苦」之語,故即彼五蘊是苦。何以故?數數
逼惱之故。數數逼惱相爲苦相。再依「苦即無我」之語,故即彼五蘊是無我。何
以故?不自在之故。不自在相爲無我相。
瑜伽者對此一切,以解脫于染行于正道而稱爲觀的「生滅隨觀智」依如實的
自相而審觀。
27 (一)生滅隨觀智(二)壞隨觀智(叁)怖畏現起智(四)過患隨觀智(五)厭離隨觀智
(六)欲解脫智(七)審察隨觀智(八)行舍智(九)隨順智…種姓智…四道智/果。
15
叄、不生滅觀
(一)《增一阿含》的生滅無礙觀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249-p.251):
大衆系的空義,並不離開根本教去另起爐竈,是根據《雜阿含》中原有佛所
說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發揮,推陳出新,而又很契合于如來本意的。
這種引申發揮,《增一阿含》中到處可見到,如〈利養品〉雲:「法法自生,法法
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滅法, ……
一切所有皆歸于空。……法法相亂,法法自定。」28
這是對緣起因果法的生、滅、動、靜,給予直覺的觀察;意義深長,很值得
注意。存在,是緣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滅動靜,都是自他兩面的。一面
看,法法是相動相亂的,沒有他法,自己不會動亂起來;就是要靜止,也是有他
法給予力量的,故是相靜相止。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動亂的,法法各住自性,
靜止在自位上,互相動亂不到的。
一面是自動自靜,一面又是他動他靜,最好舉個例子來說。如叁枝槍,交叉
架立著,一面看,叁枝槍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這枝槍
還是這枝槍,那枝槍還是那枝槍,力量對消,各不相犯,還是各住本位各持自體
的。因爲從緣起法的相互關涉,與法法的相續保持自身的傳統性,法爾是有這兩
面性的。動靜如是,生滅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滅;
但離開了他法因緣,卻又不能生不能滅,故又是他生他滅。這不是詭辯,緣起法
的面面觀,確是如此。
有部說,法的自體有作用;經部說,用是緣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實無作用;
現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綜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
各獨立。這從緣起以顯示諸法的各獨與相待二性,是從直觀中去體認事事物物的
緣起網的自他無礙,動靜無礙,生滅無礙,緣起大用宛然,而當體的實動實靜實
生實滅又了不可得;這是極其深刻的真理。
28《增壹阿含經》卷
6〈利養品〉第
7經(大正
2,575c11-23):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
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猶如,拘翼!有毒藥,
複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滅法,)黑法
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
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所有,皆歸于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
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雕落;雷雹壞苗,華
*菓初
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
痛苦惱,今日已除,無複患苦。」另參見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33)。
16
(二)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5-p.28):
一、各部派對緣起是否爲「不生不滅」之看法
龍樹依空而顯示中道,即八不緣起。其中,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的緣起,即使解說不同,因爲《阿含經》有明顯的教證,聲聞學者還易于接受。
唯對于不生不滅的緣起,不免有點難于信受。因此,這就形成了大乘教學的特色,
成爲不共聲聞的地方。
不生不滅──八不的緣起,聲聞學者中,上座系的薩婆多部,是不承認的。
進步些的經部師,也有緣起的不生不滅說,但他們是依「唯法因果,實無作用」
的見地說,還不是大乘學者說緣起不生不滅的本義。大衆部說緣起是無爲法,因
爲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他們說緣起常住,
不生不滅,而把緣起作爲離開事相的理性看,也與大乘不同。29
關于這些,清辨的《般若燈論》,曾經說到。依中觀者說,緣起不生不滅,
是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的,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覺緣起而成佛,在此;
聲聞的證入無爲無生,也在此。這緣起的不生不滅,本是佛法的根本深義,叁乘
所共證的;但在佛教教義開展的過程中,成爲大乘學者特別發揮的深義,形式上
成爲大乘的不共之學。
二、緣起的不生不滅,叁乘所共證
一般聲聞學者以爲緣起是無常生滅的,現在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維摩
經卷上30),這似乎不同,成爲一般聲聞學者與大乘學者論诤的焦點。然依釋迦
29印順導師《中觀今論》
(p.154):「依佛法說:共相約遍通一切法說,而它即是一一法的,
也可說爲自性。究極的、遍一切一味的共相,即空相,空是法法如此而平等普遍的,不是
可以局限爲某一法的。佛弟子真能于一法而悟入此平等空性,即于一一法無不通達,因爲
是無二無別的。空性即一切法的實相,即一一法的究極真理,並非離別別的諸法而有共通
遍在之一體的。無二無別而不礙此無限差別的,所以不妨說爲色自性、聲自性等。如世間
的虛空,遍一切處,既于方器見方空,圓器見圓空,不離開方圓而別有虛空;而虛空無礙
無別,也不即是方圓。依此以觀共相,即知共相爲不離自性,而不即是自性的。從世谛法
相的立場去觀察共相──共通的法則公式等,即是緣起,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不但不是
意識概括的抽象産物,也不是隱蔽于諸法之後或超越于諸法之上的什麼東西。」
30(1)《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
14,541a12-23)。
(2)《大智度論》卷
22:「問曰:摩诃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雲何說一
切有爲作法無常,名爲法印?二法雲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
念念無常,即知爲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17
創開的佛法說,生滅與不生滅,本來一致。
不生不滅,《阿含經》是指涅槃無爲而說的。31涅槃,決不是死了,也不是
死了纔證得涅槃。涅槃,玄奘譯爲圓寂。梵語含有否定與消散的意味,又有安樂
自在的意義。
佛所說的涅槃,是指那超脫了紛亂的、煩囂的、束縛的一切,而到達安甯的、
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這一解脫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覺的完成,充滿了豐
富的內容,即解脫了愚癡爲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爲本的解脫。涅槃又稱爲無爲、
無生(無住無滅)。因爲佛稱世俗的一切爲有爲,即惑業所感成的,動亂、相對、
束縛的生滅,是他的根本性質;突破了這種煩擾、差別、束縛的有爲生滅,在無
可形容、無可名稱中,即稱之爲不生不滅的無爲涅槃。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然
依此爲正覺所覺的法界而說,無爲又成爲究竟的理性。
叁、聲聞行者與菩薩行者對涅槃的看法
涅槃,正覺的解脫,不問菩薩、聲聞,是一致企圖實現的目的。聲聞行者達
到了此一目的,即以爲到達了究竟,「所作已辦」,更沒有可學可作的,稱爲「證
入實際」。大乘行者到了不動地,也同樣的體驗此一境地,但名之爲「無生法忍」,
而認爲還沒究竟的。如《十地經》第八地中說: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時,想要證涅
盤了。佛告訴他說:「此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
此法故名爲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32無生法,是叁乘所共證的,
(大正
25,222b-c)
(3)《大智度論》卷
22:「摩诃衍中有一實,今何以說叁實(法印)?答曰……有爲法無常,
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
著故即是寂滅涅槃。以…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