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P4

  ..續本文上一頁對于緣起起滅,分別觀察,得到了善巧時,從流轉門,見到「識」由「行」

  而來,因而了知「識」是無常苦無我,當下是寂滅的。在還滅門,由「行」滅則

  「識」滅,更可見得識是寂滅的。所以,不論是緣起的生門或滅門,都可以觀察

  通達它的寂滅。同時,法從緣生,沒有本有的初相;法法歸滅,沒有常住的後相。

  這些,都是發揮勝義空經的思想。從廣泛無常苦無我的觀察,縮小範圍來專門觀

  察起滅無際,這是第二步的觀察。更進一步,如論說:「不作意觀生,唯見心滅。」

  

  這時候,不觀生起相,而專觀于滅。一面觀諸法都必歸于滅;一面觀察那些

  雖還沒有滅的諸法,起無所起,住無所住,不是自體能起能住,如閃電般地剎那

  剎那當體都是歸于滅的。這如論雲:「第一義中無去來;未來無聚唯轉生,住如

  

  

  24另參《大毗婆沙論》:卷

  191(大正

  27,958a);卷

  25(大正

  27,127a);卷

  100(大正

  27,

  518c-519a);卷

  166-167(大正

  27,840b29-842b10)。

  

  11

  

  

  

  

  芥子生諸法,彼法滅已是其初,世間以法初不離,不見去來不見生,諸法不生如

  

  虛空,猶如電起須臾滅。」

  

  一切法皆歸于滅;滅的當體就是空。這是如來根本教中從無常觀空的方式。

  這論中叫它做「觀滅智」。由此觀滅智,對于諸法的終當歸滅,生起了恐怖、厭

  患,而欣求解脫。從觀無常苦無我,而達于正性離生,真見滅谛,剎那而頓了四

  谛,證得了初果。這依生滅緣起,泛觀無常苦無我,而歸到見滅得道,與《雜阿

  含》所說的證道次第,大體相順。見道位中就是見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見空

  得道。化地部的「四谛一時現觀」,也有這個見解;所以,見空得道,可說是分

  別說系的共義。

  

  3、覺音論師《清淨道論》「生滅隨觀智」:

  

  (A)〈道非道智見清淨品〉(p.629-p.633)

  

  他如是舍斷了與無常隨觀等相反的常想等,得清淨智而到達了思惟智的彼岸

  (終點),爲了證得于思惟智之後所說的「現在諸法的變易隨觀慧是生滅隨觀之智」

  的生滅隨觀而開始其瑜伽。

  

  其開始之時,先從簡單的下手。即如這樣的聖典之文:「如何是現在諸法的

  變易隨觀慧爲生滅隨觀之智?生色爲「現在」,此

  (生色的)生起相爲「生」,變

  易相爲「滅」,隨觀即「智」。生受……想……行……識……生眼……生有爲現

  在,它的生起相爲生,變易相爲滅,隨觀即智」。

  

  他依據這聖典的論法,正觀生之名色的「生起相、生、起、新行相」爲生;

  「變易相、滅盡、破壞」爲滅。

  

  他這樣的了解,「這名色的生起之前,沒有未生起的

  (名色的)聚或集,其生

  起時不從任何的聚或集而來,滅時沒有到任何方維而去,已滅的沒有于一處聚、

  集、或貯藏。譬如奏琵琶時生起的音聲,生起之前未尚積集,生起之時亦非從任

  何積集而來,滅時不到任何方維而去,已滅的不在任何處積集,只是由琵琶、弦

  及人的適當的努力之緣,其未有

  (之音)而生,既有而滅,如是一切色與非色之法,

  未有者而生,既有者而滅」。25

  

  25《雜阿含經》卷

  34(1169經(大正)2,312c6-16)說:「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

  ……

  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衆多種具,謂有柄,

  有槽,有麗,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彈之,得衆具因緣乃成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

  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爾時,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虛僞物爲!」另參《相應部》

  

  12

  

  

  

  

  (1)(五蘊的生滅觀——五十相)

  既已如是簡單地憶念生滅,他更于這生滅智的分別:「 ..『由無明集而有色

  集』,以緣集之義而觀色蘊之生。 ..『由愛集……..由業集』…… ..『由食集而

  有色集』,以緣集之義而觀色蘊之生。 ..見生起之相者亦見色蘊之生。見色蘊之

  生者而見此等五相26。..『由無明滅而色滅』,以緣滅之義而觀色蘊之滅。 ..『由

  愛滅』……..『由業滅』……..『由食滅而色滅』,以緣滅之義而觀色蘊之滅。

  

  ..見變易之相者亦見色蘊之滅。見色蘊之滅者亦見此等五相」。

  相似的說:「『由無明集而有受集』,以緣集之義而觀受蘊之主。『由愛集』……

  『由業集』……『由觸集而有受集』,以緣集之義而觀受蘊之生。見生起之相者

  亦見受蘊之生。見受蘊之生者而見此等五相。由無明滅……由愛滅……由業

  滅……由觸滅而受滅,以緣滅之義而觀受蘊之滅。見變易之相者亦見受蘊之滅。

  見受蘊之滅者而見此等五相」。

  

  猶如受蘊,對于想、行、識叁蘊也是同樣。但有這一點不同:即(于受蘊的)

  觸的地方,于識蘊中則易爲「由名色集……由名色滅」。

  

  如是每一蘊的生滅觀有十種,則說(五蘊)有五十相。以此等(諸相),〔他〕

  以(生滅的)緣及以剎那而詳細的作意:「如是爲色的生,如是爲色的滅,如是生

  色,如是滅色」。

  

  (2)(以緣及剎那的生滅觀)

  如是作意,則他的智:「誠然以前未有而生、既有而滅」更加明淨了。如是

  以緣及剎那二種而觀生滅,則他得以明了谛、緣起、理與種種相。

  

  (Ⅰ)(四谛之理)

  

  即他所觀的「由無明集而有蘊集,由無明滅而蘊滅」,這是他的以緣的生滅

  觀。其次見生起之相,變易之相者而見諸蘊之生滅,這是他的以剎那的生滅觀。

  即〔唯〕在生起的剎那,有生起之相,〔唯〕在破壞的剎那有變易之相。

  

  如是以「緣及剎那」二種而觀生滅者,以緣而觀生,因爲覺了生 (因),故得

  明了「集谛」。以剎那而觀生,因爲覺了生苦,故得明了「苦谛」。以緣而觀滅,

  因爲覺了緣不生起則具緣者(果)不生起,故得明了「滅谛」。〔又,〕以剎那而

  觀滅,因爲覺了死苦,故得明了「苦谛」。「這是世間之道。」如是他明了生滅

  觀,除去關于(此道的)癡昧,故爲道谛。

  

  (叁五)「六處相應」(日譯南傳 15,p.306-p.307)。

  26五相:即無明、渴愛、業、食四法的有爲相以及色的生起相。

  

  13

  

  

  

  (Ⅱ)(緣起等的種種理與相)

  

  以緣而觀生,因爲覺了「此有故彼有」,所以他明了「順的緣起」。以緣而

  觀滅,因爲覺了「此滅故彼滅」,所以明了「逆的緣起」。其次,以剎那而觀生

  滅,因爲覺了有爲相,故明了「緣生的諸法」

  ——因爲,有生滅的是有爲及緣生

  法。

  

  以緣而觀生,因爲覺了因果的結合相續不斷,故明了

  (因果的)「同一之理」,

  進一步而他舍于斷見。以剎那而觀生,因爲覺了新新的生起,明了

  (因果的)「差

  別之理」;進一步而他舍于常見。以緣而觀生滅,因爲覺了諸法的不自在,故得

  明了「非造作之理」,進一步而他舍于我見。其次以緣而觀生,因爲覺了依于緣

  而有果的生起,故得明了「如是法性之理」,進一步而他斷于無作見。

  

  以緣而觀生,由于覺了諸法非自作而是由緣的關系而起的,故得明了「無我

  相」。以剎那而觀生滅,由于覺了既有而無及前際後際的差別,故得明了「無常

  相」。

  (以剎那而觀生滅)由于覺了生滅的逼惱,故得明了「苦相」。

  (以剎那而觀

  生滅)由于覺了生滅的區限,故得明了「自性相」。在

  (明了)自性相時,由于覺了

  于生的剎那無滅及于滅的剎那無生,故亦明了「有爲相的暫時性」。

  

  對于這樣明了諸谛、緣起、理及相的瑜伽者,則知此等諸法,未生者生,已

  生者滅,這樣常新的現起諸行。不但是常新而已,即它們的現起也是暫時的,如

  日出之時的露珠,如水上泡,如以棍劃水的裂痕,如置芥子于針峰,如電光相似;

  同時它們的現起不是真實的,如幻、陽焰、夢境、旋火輪、幹闼婆城(蜃樓)、泡

  沫、芭蕉等。至此他通達此五十相:「易滅之法生起,生者滅去」,證得了名爲

  「生滅隨觀」的「稚嫩觀智」,因爲證此(生滅隨觀智)故稱他爲「初觀者」。

  

  其次,十種觀的染會生起于具此稚嫩觀觀法的初觀者。因爲,此種觀染,于

  已得通達的聖弟子、行邪道者,放棄業處者及懈怠者,不會生起;只是生起于于

  正行道、如理加行而作初觀的善男子。什麼是十種染?即(1)光明)(2)智,(3)喜,

  

  

  (4)輕安,(5)樂,(6)勝解,(7)策勵,(8)現起,(9)舍,(10)欲。……(略)

  (B)〈行道智見清淨品〉(p.639-p.640):

  

  其次,以八智而到達頂點的觀及第九谛隨順智,是名「行道智見清淨」。此

  中:八智──即解脫于染而行正道及稱爲觀的

  (一)生滅隨觀智,(二)壞隨觀智,(叁)

  怖畏現起智,

  (四)過患隨觀智,

  (五)厭離隨觀智,

  (六)欲解脫智,

  (七)審察隨觀智,

  

  14

  

  

  

  

  (八)行舍智。第九谛隨順智與「隨順」是一同義語。是故爲欲成就于此 (行道智見

  清淨)者,當從解脫于染的生滅(隨觀)智開始,于此(九)智而行瑜伽。27…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