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意義及方法
林清玉 講 余福興 筆錄
大綱:
一、學佛的意義:佛陀釋義——自覺——接納——表達
二、爲什麼要學佛:貪嗔癡的緣起——粘著
叁、學佛的目的:淨化身口意
四、學佛的態度:自依止——如實知——回到呼吸——不拘名相——身口意爲範圍——自由活潑——正如正見——定力——疑
五、學佛的方法:趣味——精勤——念茲在茲——活潑的定力——熟練
「佛陀」釋義
黑板上爲了幾個綱要,我就按照這個綱要敘述下來。首先,所謂「學佛」是學什麼?「佛」這個字,從曆史上的因緣來說,「佛」指的是我對面這一尊佛陀的相片,這是道場唯一有的佛像,原來是臺灣早期藝術家黃土水的雕刻作品,象征臺灣人心目中的佛陀。在佛教徒心目中的佛陀是個人,不是神,是人類的一份子,借著這一套佛法而開悟解脫,成爲聖者。並且在開悟後更進一步思考:要不要把這一套方法告訴其他的人,幾經思維,他覺得需要,而且有那個因緣,所以他才開始說法,當時所說的法,就是四聖谛。「學佛」就是向佛陀學習四聖谛的方法,培養對煩惱的覺察能力,使我們能夠把煩惱拿掉。「佛陀」這兩個字並不是他的本名,那是當時人對它的尊敬所給的一個名稱。原意是指一個有「正覺」的人,這個「正」字我們要怎麼來看待呢?通常一般將「正覺」解釋爲「正確的覺察」,但是這個「正確」是指什麼,我還很好奇,想去了解什麼叫「正確」,什麼叫「不正確」,因爲如果不了解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的話,那麼你也不了解自己到底做到了沒有,只是會念這兩個字而已。依我的體驗來談,這個「正」字的意思就是:當你看清楚一樣東西之後,你如果對那個東西能夠出離,那這個態度就叫做「正」。所以「正覺」的意思就是說你常常在一個覺察狀態,使你對那個東西彼此能夠有個彈性距離;這樣的功夫要如何能夠形成,就是我們的課程中要訓練的目標。
生活當中面臨煩惱起來的時候,我們訓練用觀察的力量對它保持距離,至于要由離到什麼程度,就要看因緣,但是最起碼,透過訓練,煩惱在身口意中的展現面貌,要能夠看得出來,進一步再與之保持距離,能出離一公分或一公厘,都是出離。這裏頭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覺察能力,另一個是出離的力道。
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佛陀的肉體已經離開了,但是人類仍然非常想念佛陀,主要是對他在世時所展現的那一套佛法覺得非常受用,真正值得加以傳承。如果具備了這一套覺察的功夫,我認爲那就是在學佛。
自 覺
覺察這功夫並不是別人的,不是老師的,也不是同學的,而是自己的體驗,自己的覺察,所以學佛跟自己的體驗有相當大的關聯,在這個層面上說,學佛就是要學習如何能夠自我覺察的功夫。
談到自我覺察,到底是要覺察自己的什麼呢?我們了解到自己有身、心這兩樣對象,身、心各是如何展現,它們又是如何互動?這叁方面都是我們在覺察中不斷去面對的東西,我們所有的煩惱問題都是來自這叁方面,除了個人的煩惱;也就是五蘊之間的不協調,身口意的不合和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佛陀所講的這一套方法,並不是要處理所有的問題,而只是針對個人的煩惱問題,所以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因爲有煩惱啦!如果一個人自認爲沒有煩惱的話,基本上,他就沒有開始學佛的動力,有了煩惱會讓自己感覺束縛,嚴重的話,還會死氣沈沈,學佛是要讓一個人的生命力透過解脫的方法解放出來,這個「佛」,正好與「活」同音,也就是生命要有一泉源,能夠生機不斷的活過來。
接 納
相應于身心來說,自覺是有層次的,剛開始是自己去察覺到,後來是你要去接納那個問題,接納並不是與問題同化,而是對那個問題了解,至少你是一個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自己問題的人,你如果逃避的話,我們就說,那不是佛法,你只有直接去面對那個煩惱,才叫接納,自我接納也不是與它認同,而是認識它。
表 達
當你能夠自覺、自我接納後,你要能夠自我呈現,自我呈現有助于了解你當初的自覺、自我接納的內容到底有沒有效果,對不對。換句話說,這個自我表達和自我呈現有再去檢查的意思,有時候我們以爲我們覺察到了、看到了、清楚了,對那個東西也有了了解,可是在自我檢驗的時候我們發覺,是還有不精確的地方,在學佛的過程中是拿掉不精確,慢慢建立出明確的態度來。
自我表達是要透過身口意的展現才算完整,並不是說「觀察到念頭上正確了就可以了,不必在語言上及身體上吹毛求疵」。在念頭上對了,當然是值得恭喜,但只是個起步,還需要與身體實踐溶爲一體,學佛是整體性的改善,我相信,佛陀當初在開悟之後,整個人格的展現是完美的,不是說只是觀念上有而行爲上做不到,或者說觀念上能夠接受,而感受上還是在揮之不去的狀況,身口意,面對當下的因緣,整個身、念頭及感受都是在同一因緣上,而沒有分裂現象。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暫時還做不到這樣子,但是並沒有關系,我們可以一項一項來探討到底問題出在那裏?或許在觀念上有,可是行爲、感受仍不能一起去接納那個不錯的東西,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回到我們的身,或者感受上來觀察,目前的狀況是什麼。
談到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說,學佛並不是在學佛理,而是把佛理用在自己身上,也就是一定要從自己開始來體驗,學佛,整個就是體驗的過程。
爲什麼要學佛——貪瞋癡
剛才我們提過,因爲有煩惱,所以要學佛,那人爲什麼會有煩惱?因爲人有貪嗔癡,所謂煩惱是指貪、嗔、癡,如果你認爲你沒有貪嗔癡,我認爲你已經沒有煩惱,如果你沒有貪瞋癡而又有煩惱,那我想你那個煩惱已經和我現在講的煩惱不同了,所以我們需進一步探討煩惱的內容是指什麼。依我目前的體驗來看,煩惱就是貪嗔癡,貪嗔癡這一個東西,平常不知道躲到那裏,但是隨時都有可能會沖出來;它尚未沖出來時,我並不知道我有貪嗔癡。它沖出來的時候,我才能見識到,比如說早上有一個同修,當他聽到另外一個同修在報告時,其中的某一句話去觸動他心靈的某一點,他就跟它相應了,他的身體馬上就起了變化,從這裏觀察到,其實自己平常的身體上就有東西在蘊釀,一有因緣就會觸發而起,我們就透過這種程序,來看到貪嗔癡的存在。
其次,我們要再探討,人爲什麼會有貪瞋癡?有一個心理學家馬斯洛,他曾經提出一個理論,即人有五大需求要被滿足,這五大需求像一個金字塔層層排列:最底層的是身體的基本滿足的需求,第二層是安全的需求,第叁個層次是歸屬的需求,第四個層次是自尊的需求,塔尖的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心理學家對于人的觀察及诠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說,人是五蘊所組成的,並且有些基本需求要被滿足,生命才能持續。在滿足需求的過程當中,那滿足的量到
底要怎麼訂立呢?比如說,按一般的習慣來講,通常一天吃叁餐,但是如果碰到身體特殊狀況時,很可能一天五餐或六餐,那要看自己怎麼去調整。有些人,一天二餐,身體也好得很,更有一些人覺得自己需要斷食,所謂斷食就是不吃東西,只是喝水而已,有的人連水也不喝,那到底這個吃與不吃之間,要怎麼看,我們知道,斷食並不是自殺,相反的,他是在維持生命,認爲生命並不需要吃那麼多,對需求量的看法並不一樣。
根據經典上的記載說,佛陀在開悟之前,有一段日子,每天都吃很少的食物,身體很瘦弱,在開悟之後,喝牧羊女供養的羊乳,慢慢的身體再調過來。對飲食的需求量,到底有沒有辦法去衡量出來?那麼在攝取食物的過程,是不是會過量或太少,對這個需求量的判斷,並不太容易去掌握、忖度,因此就依照一般的習慣,一天吃叁餐,而且在食物非常的富足之下,還可以做自己的喜歡來選擇食物,在這樣的環境及因緣下,我們主張飲食需要定時定量。可是我們反觀,住在非洲的從,他們連食物都很難找得到,小孩子看起來頭和肚子都大大的,而四肢瘦瘦的,而他們就在這樣的生活中度日子,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對于食物需求量的诠釋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從這裏是要說明在需求及滿足需求當中,很容易培養出貪嗔癡來。
黏 著
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到,我們都一直談煩惱,但是在生活當中,並不只是煩惱而已,我們同時還看到快樂,快樂的定義是當下的因緣合你的意,就起舒服的感受,如果這樣的因緣拿掉的時候,那個舒服的感覺還有不存在?如果不存在了,那表示對快樂有粘著,因爲粘著不到就開始有了煩惱,所以在學佛的時候,碰到快樂,也不要逃避;相同的,有煩惱的時候,也不會逃避那個煩惱;只是你要知道,快樂起來了,快樂消失了;煩惱起來了,煩惱消失了;只是煩惱消失時,那個輕安的狀態,相對于煩惱而言,就是快樂;我們只是觀察,一面在這樣的苦樂當中,一面提升覺察的能力。
學佛的目的——淨化身口意
讓自己解脫對于苦樂的束縛及粘著,第一個讓自己作這個覺察運動的道場到底是在那裏呢?是在自己的身、口、意之間,我們對于這樣的一個道場,第一個步驟是要把它清理幹淨,作自我淨化的功夫,這是對于當下的我一個責無旁貸的責任。除了身口意的覺察功夫之外,我們要幫忙別人去覺察他們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提醒別人對于身口意的覺察能力,放下對于身口意的粘著,不但自己這個身口意的道場能夠清淨,別人的身口意道場也能夠清淨;自己和別人都清淨了,我們說這個大環境也漸漸可以清淨,學佛的目的就是要煩惱能夠解脫,得到清淨的四大及身心相融相成的境界。…
《學佛的意義及方法(林清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