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意义及方法
林清玉 讲 余福兴 笔录
大纲:
一、学佛的意义:佛陀释义——自觉——接纳——表达
二、为什么要学佛:贪嗔痴的缘起——粘着
三、学佛的目的:净化身口意
四、学佛的态度:自依止——如实知——回到呼吸——不拘名相——身口意为范围——自由活泼——正如正见——定力——疑
五、学佛的方法:趣味——精勤——念兹在兹——活泼的定力——熟练
「佛陀」释义
黑板上为了几个纲要,我就按照这个纲要叙述下来。首先,所谓「学佛」是学什么?「佛」这个字,从历史上的因缘来说,「佛」指的是我对面这一尊佛陀的相片,这是道场唯一有的佛像,原来是台湾早期艺术家黄土水的雕刻作品,象征台湾人心目中的佛陀。在佛教徒心目中的佛陀是个人,不是神,是人类的一份子,借着这一套佛法而开悟解脱,成为圣者。并且在开悟后更进一步思考:要不要把这一套方法告诉其他的人,几经思维,他觉得需要,而且有那个因缘,所以他才开始说法,当时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学佛」就是向佛陀学习四圣谛的方法,培养对烦恼的觉察能力,使我们能够把烦恼拿掉。「佛陀」这两个字并不是他的本名,那是当时人对它的尊敬所给的一个名称。原意是指一个有「正觉」的人,这个「正」字我们要怎么来看待呢?通常一般将「正觉」解释为「正确的觉察」,但是这个「正确」是指什么,我还很好奇,想去了解什么叫「正确」,什么叫「不正确」,因为如果不了解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的话,那么你也不了解自己到底做到了没有,只是会念这两个字而已。依我的体验来谈,这个「正」字的意思就是:当你看清楚一样东西之后,你如果对那个东西能够出离,那这个态度就叫做「正」。所以「正觉」的意思就是说你常常在一个觉察状态,使你对那个东西彼此能够有个弹性距离;这样的功夫要如何能够形成,就是我们的课程中要训练的目标。
生活当中面临烦恼起来的时候,我们训练用观察的力量对它保持距离,至于要由离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因缘,但是最起码,透过训练,烦恼在身口意中的展现面貌,要能够看得出来,进一步再与之保持距离,能出离一公分或一公厘,都是出离。这里头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觉察能力,另一个是出离的力道。
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佛陀的肉体已经离开了,但是人类仍然非常想念佛陀,主要是对他在世时所展现的那一套佛法觉得非常受用,真正值得加以传承。如果具备了这一套觉察的功夫,我认为那就是在学佛。
自 觉
觉察这功夫并不是别人的,不是老师的,也不是同学的,而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觉察,所以学佛跟自己的体验有相当大的关联,在这个层面上说,学佛就是要学习如何能够自我觉察的功夫。
谈到自我觉察,到底是要觉察自己的什么呢?我们了解到自己有身、心这两样对象,身、心各是如何展现,它们又是如何互动?这三方面都是我们在觉察中不断去面对的东西,我们所有的烦恼问题都是来自这三方面,除了个人的烦恼;也就是五蕴之间的不协调,身口意的不合和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佛陀所讲的这一套方法,并不是要处理所有的问题,而只是针对个人的烦恼问题,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因为有烦恼啦!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没有烦恼的话,基本上,他就没有开始学佛的动力,有了烦恼会让自己感觉束缚,严重的话,还会死气沉沉,学佛是要让一个人的生命力透过解脱的方法解放出来,这个「佛」,正好与「活」同音,也就是生命要有一泉源,能够生机不断的活过来。
接 纳
相应于身心来说,自觉是有层次的,刚开始是自己去察觉到,后来是你要去接纳那个问题,接纳并不是与问题同化,而是对那个问题了解,至少你是一个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自己问题的人,你如果逃避的话,我们就说,那不是佛法,你只有直接去面对那个烦恼,才叫接纳,自我接纳也不是与它认同,而是认识它。
表 达
当你能够自觉、自我接纳后,你要能够自我呈现,自我呈现有助于了解你当初的自觉、自我接纳的内容到底有没有效果,对不对。换句话说,这个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有再去检查的意思,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觉察到了、看到了、清楚了,对那个东西也有了了解,可是在自我检验的时候我们发觉,是还有不精确的地方,在学佛的过程中是拿掉不精确,慢慢建立出明确的态度来。
自我表达是要透过身口意的展现才算完整,并不是说「观察到念头上正确了就可以了,不必在语言上及身体上吹毛求疵」。在念头上对了,当然是值得恭喜,但只是个起步,还需要与身体实践溶为一体,学佛是整体性的改善,我相信,佛陀当初在开悟之后,整个人格的展现是完美的,不是说只是观念上有而行为上做不到,或者说观念上能够接受,而感受上还是在挥之不去的状况,身口意,面对当下的因缘,整个身、念头及感受都是在同一因缘上,而没有分裂现象。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暂时还做不到这样子,但是并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一项一项来探讨到底问题出在那里?或许在观念上有,可是行为、感受仍不能一起去接纳那个不错的东西,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就回到我们的身,或者感受上来观察,目前的状况是什么。
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说,学佛并不是在学佛理,而是把佛理用在自己身上,也就是一定要从自己开始来体验,学佛,整个就是体验的过程。
为什么要学佛——贪瞋痴
刚才我们提过,因为有烦恼,所以要学佛,那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人有贪嗔痴,所谓烦恼是指贪、嗔、痴,如果你认为你没有贪嗔痴,我认为你已经没有烦恼,如果你没有贪瞋痴而又有烦恼,那我想你那个烦恼已经和我现在讲的烦恼不同了,所以我们需进一步探讨烦恼的内容是指什么。依我目前的体验来看,烦恼就是贪嗔痴,贪嗔痴这一个东西,平常不知道躲到那里,但是随时都有可能会冲出来;它尚未冲出来时,我并不知道我有贪嗔痴。它冲出来的时候,我才能见识到,比如说早上有一个同修,当他听到另外一个同修在报告时,其中的某一句话去触动他心灵的某一点,他就跟它相应了,他的身体马上就起了变化,从这里观察到,其实自己平常的身体上就有东西在蕴酿,一有因缘就会触发而起,我们就透过这种程序,来看到贪嗔痴的存在。
其次,我们要再探讨,人为什么会有贪瞋痴?有一个心理学家马斯洛,他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即人有五大需求要被满足,这五大需求像一个金字塔层层排列:最底层的是身体的基本满足的需求,第二层是安全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归属的需求,第四个层次是自尊的需求,塔尖的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心理学家对于人的观察及诠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说,人是五蕴所组成的,并且有些基本需求要被满足,生命才能持续。在满足需求的过程当中,那满足的量到
底要怎么订立呢?比如说,按一般的习惯来讲,通常一天吃三餐,但是如果碰到身体特殊状况时,很可能一天五餐或六餐,那要看自己怎么去调整。有些人,一天二餐,身体也好得很,更有一些人觉得自己需要断食,所谓断食就是不吃东西,只是喝水而已,有的人连水也不喝,那到底这个吃与不吃之间,要怎么看,我们知道,断食并不是自杀,相反的,他是在维持生命,认为生命并不需要吃那么多,对需求量的看法并不一样。
根据经典上的记载说,佛陀在开悟之前,有一段日子,每天都吃很少的食物,身体很瘦弱,在开悟之后,喝牧羊女供养的羊乳,慢慢的身体再调过来。对饮食的需求量,到底有没有办法去衡量出来?那么在摄取食物的过程,是不是会过量或太少,对这个需求量的判断,并不太容易去掌握、忖度,因此就依照一般的习惯,一天吃三餐,而且在食物非常的富足之下,还可以做自己的喜欢来选择食物,在这样的环境及因缘下,我们主张饮食需要定时定量。可是我们反观,住在非洲的从,他们连食物都很难找得到,小孩子看起来头和肚子都大大的,而四肢瘦瘦的,而他们就在这样的生活中度日子,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对于食物需求量的诠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从这里是要说明在需求及满足需求当中,很容易培养出贪嗔痴来。
黏 着
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到,我们都一直谈烦恼,但是在生活当中,并不只是烦恼而已,我们同时还看到快乐,快乐的定义是当下的因缘合你的意,就起舒服的感受,如果这样的因缘拿掉的时候,那个舒服的感觉还有不存在?如果不存在了,那表示对快乐有粘着,因为粘着不到就开始有了烦恼,所以在学佛的时候,碰到快乐,也不要逃避;相同的,有烦恼的时候,也不会逃避那个烦恼;只是你要知道,快乐起来了,快乐消失了;烦恼起来了,烦恼消失了;只是烦恼消失时,那个轻安的状态,相对于烦恼而言,就是快乐;我们只是观察,一面在这样的苦乐当中,一面提升觉察的能力。
学佛的目的——净化身口意
让自己解脱对于苦乐的束缚及粘着,第一个让自己作这个觉察运动的道场到底是在那里呢?是在自己的身、口、意之间,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道场,第一个步骤是要把它清理干净,作自我净化的功夫,这是对于当下的我一个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身口意的觉察功夫之外,我们要帮忙别人去觉察他们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提醒别人对于身口意的觉察能力,放下对于身口意的粘着,不但自己这个身口意的道场能够清净,别人的身口意道场也能够清净;自己和别人都清净了,我们说这个大环境也渐渐可以清净,学佛的目的就是要烦恼能够解脱,得到清净的四大及身心相融相成的境界。…
《学佛的意义及方法(林清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