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的意义及方法(林清玉)▪P2

  ..续本文上一页

  

  学佛的态度——自依止

     针对觉察的这一课题,需要建立什么修行态度,第一,要培养自依止的态度,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烦恼的解脱。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烦恼的力量是从自己的身上产生出来,比方说,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引起我的境界,那么烦恼的原因是不是他的那句话?如果是的话,那么只要他不要讲那一句话,烦恼就解除了。从自依止的态度来看,就不是这样,而是要探讨。为什么他讲那一句话的时候,我的境界就会起来?他讲那一句话有他讲那一句话的因缘,并不是针对我来讲的,那么我起这个境界是不是内在有一些东西,我没有觉察到,又碰到外面这个因缘,内在的东西就被唤起,两者碰在一起了,情况因此出现,我们是用这样的一种态度来理解这个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来培养自我负责的态度。

   这个自我负责的态度,要如何自我检证呢?有两点,第一点,对因缘会更如实的去看待,对于外在因缘,我们看到,对于内在因缘我们也看到内在心灵有一个脆弱的点在那里,对于脆弱的点,我们会如实回来看。第二点是说,你再有怎样的苦点(或烦恼)在那里,你要训练一个能力,也就是说,当下回到呼吸。这就比较难以做好了,也许你会认为,那有什么困难?我们不是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吗?你若是真的是在自依止的当下,能够对自己负责的话,就要能够回到呼吸,即使在临死的当下;也没有什么其他好挂虑的,就是回到呼吸,真的做到了,那就恭喜了,你将能够做个独立自主而负责任的一个人。

  

  不拘名相

   第二,学佛是要从体验及觉察开始,每个人在觉察之后,要报告觉察内容,或者在自己的觉察后要产生互相接纳的过程(即自我回馈)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事实上又是另外一种锻炼。比方说,我现在右脚感觉在麻,我在体验到那个麻的感觉之后,向各位报告,我用台语或国语来表达,名相虽然不同,但是感觉还是同一个。所谓不要被名相给束缚住了,也就是不要去贴一个标签,而要注意那个标签背后所展现的内容。当身为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要注意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你如果对于叙述的语言文字不懂,可以再问清楚,再问是为了要理解那个内容本身;当身为一个叙述者时,不要忘了自己是在面对那个内容作一个描述,而不是去判断那个内容对不对,对于什么是叙述,什么是判断这当中的不同,要注意加以厘清。

  

  身口意为范围——自由、活泼

   这样子的觉察态度,整个展现是在身口意不断的重复。我们看每个身体的行为举止、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是相当自由活泼的,所以整个学佛的态度是相当自由的,活泼的去观察。

  

  正如正见

   从看清楚到了解身口意的各种展现,在这当中有没有判断,自己要区别清楚;判断的话就不是描述,你给它不自由的东西了,认为它是这样不是那样;你要试着去看出自己是在判断或描述,怎样在描述之后再去判断,或者说你看出你在描述或判断中,训练出那个能分辨的察觉能力,所谓是非分明,或者一就不是二,二就不是一,身就是身,身就不是口,口就不是意,竟就不是身,要一个一个来,所以学佛在觉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你一定要看清楚。

  

  定 力

  要如何能够看清楚呢?所谓看一定有一个目标,如果目标不动的话,是不是比较容易看清楚?或者是自己不动,而目标在动,总而言之,要有一个不动,比较容易清楚,比如说看电影的时候,要坐下来看比较清楚,道理是一样的。当对方不容易控制的时候,你自己要自我训练、自我控制。所谓「定」指的是从开始到结束要能够清楚。比如说,今天刚开始上课,我们就静默三分钟,那话一讲完,就开始静默,三分钟时间一到,就起个念头,三分钟到了,静默结束。除了开始和结束之外,在中间的部分,还有哪些次第的展现,也要能够清楚。这个开始和结束是随时都可以开始,也随时都可以结束的,要依每次的游戏规则而定,也许你上一次打坐时间很长,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因缘开始及结束的,那么你那一次打坐,就是没有定力,白打了。我们现在来做三个呼吸的打坐。从呼开始,在第三个呼吸中的呼气中结束了,那我们说你很清楚,这三个呼吸间的定力具备了,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都能拥有三个呼吸的定力,也是一个不错的修行目标。比如说运动的时候,心跳加速但是很有频率,你能够在这样的频率当中,试着去观察清楚自己的呼吸频率,那表示有定力。具备了这样的定力,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正知正见,整个学佛对于这样的修行态度很重视,对于自己身口意的展现的觉察,随时在开始,随时在结束。并不是对于身口意的展现内容起眷恋,而是说要能够了解得清清楚楚,之所以有开始及结束都是因缘,了解了因缘之后,轨可以创造因缘。

  

  疑

   要把身口意的展现内容看清楚了,才能建立起正念正知,可是今天我们还是在学习阶段,并不容易看清楚,要怎么办呢?那要允许存疑,为了要锻炼对于观察的实际体验,对于尚未体验到的部份,要持保留的态度,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虽然佛陀的人格完美,这一套修行方法看起来也很不错,可是目前我尚未体验到其中滋味,我也不能确定到时候是否用得上,这是存疑的地方,不过对于我自己曾经体验过的部份,对自己就不要再起疑,因为在体验的那一剎那,你与身口意的展现是同步的过程,这就是亲证的功夫。

  

  学佛的方法──趣味性

   接着谈学佛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要对自己的身口意发生兴趣,这其中有三个阶段,首先这个兴趣要能够开发自我觉察的力量,其次,从一分自觉中培养一分的自信,对于觉察的力量完全能够体验得到。由于对自己的趣味感,面临烦恼的问题就能够以轻松心情来面对;由于自我觉察能力的增强,对于处理烦恼能力仙就更有信心。

  

  精 勤

   第二个方法是对于身口意的展现要勤于觉察,学习二十四小时商店不闭馆的精神,随时要回来觉察身口意,也就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连结在一起,包括睡觉时的作梦,也要尽可能的关心,加以记录。勤快是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仍离不开前面第一点,即精勤当中要看到自己的乐趣及保持轻松的态度,而不是反而变成累呼呼的辛苦状态。

  

  念兹在兹──活泼的定力

   第三,你要像思念你的爱人一样,对于这样觉察的练习念念不忘,这并不是说你有情结,而是烦恼是展现在身口意这个道场上,你要认真的去巡视它们,念念不忘随时回到这个地方来。最后是对于以上这些修行方法都给它安排成调理出一个开始及结束等分段的次第,也就是要怎样拥有一个定力,虽然随时随地我们都要在观察状态当中,但是也并不是说,「等等,我还没观察好,对象不能来吵我。」不是这样子的,而是随时可以拿起或放下。对于以上所谈的方法要能够熟练,眼睛闭起来要做,行住坐卧中也要做,从觉察的功夫当中,认识身口意的烦恼现象及其原因,终于能够长出一点光明的智慧来。今天就介绍到此。

  

   王开府问:刚才在学佛的态度中提到自依止这一点,会不会变成对别人的不理态度?

   林清玉答:你对于别人也是关心他跟他自己的烦恼,那他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烦恼,而你要说他有烦恼,你就触怒了对方,那么若引起他的生气,也是他在烦恼,不过,当你体验到自己怎么拿掉这个烦恼的时候,你对于别人的生气,你就比较能够慈悲,你真的是从那个路上走过来的,如果你说道理是这样,怎么不按照这道理做,那很可能你只是在道理上知道,在作法上很可能不是很熟练,何况即使同一个道理,作法往往不止一种,所以你要学习去尊重彼此的不同,只要提醒对方你所观察到的部分,帮忙他去觉察他自己的展现,这也是自觉之后觉他的部分。这样的提醒往往会使自己在修行中变得愈来愈热情于互动而不是冷漠。

  

《学佛的意义及方法(林清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见色之研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