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態度——自依止
針對覺察的這一課題,需要建立什麼修行態度,第一,要培養自依止的態度,就是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煩惱的解脫。爲什麼?因爲我們認爲煩惱的力量是從自己的身上産生出來,比方說,因爲對方的一句話,而引起我的境界,那麼煩惱的原因是不是他的那句話?如果是的話,那麼只要他不要講那一句話,煩惱就解除了。從自依止的態度來看,就不是這樣,而是要探討。爲什麼他講那一句話的時候,我的境界就會起來?他講那一句話有他講那一句話的因緣,並不是針對我來講的,那麼我起這個境界是不是內在有一些東西,我沒有覺察到,又碰到外面這個因緣,內在的東西就被喚起,兩者碰在一起了,情況因此出現,我們是用這樣的一種態度來理解這個情境,在日常生活中,來培養自我負責的態度。
這個自我負責的態度,要如何自我檢證呢?有兩點,第一點,對因緣會更如實的去看待,對于外在因緣,我們看到,對于內在因緣我們也看到內在心靈有一個脆弱的點在那裏,對于脆弱的點,我們會如實回來看。第二點是說,你再有怎樣的苦點(或煩惱)在那裏,你要訓練一個能力,也就是說,當下回到呼吸。這就比較難以做好了,也許你會認爲,那有什麼困難?我們不是隨時隨地都在呼吸嗎?你若是真的是在自依止的當下,能夠對自己負責的話,就要能夠回到呼吸,即使在臨死的當下;也沒有什麼其他好挂慮的,就是回到呼吸,真的做到了,那就恭喜了,你將能夠做個獨立自主而負責任的一個人。
不拘名相
第二,學佛是要從體驗及覺察開始,每個人在覺察之後,要報告覺察內容,或者在自己的覺察後要産生互相接納的過程(即自我回饋)中,所運用的語言文字,事實上又是另外一種鍛煉。比方說,我現在右腳感覺在麻,我在體驗到那個麻的感覺之後,向各位報告,我用臺語或國語來表達,名相雖然不同,但是感覺還是同一個。所謂不要被名相給束縛住了,也就是不要去貼一個標簽,而要注意那個標簽背後所展現的內容。當身爲一個傾聽者時,我們要注意被敘述的內容是什麼,你如果對于敘述的語言文字不懂,可以再問清楚,再問是爲了要理解那個內容本身;當身爲一個敘述者時,不要忘了自己是在面對那個內容作一個描述,而不是去判斷那個內容對不對,對于什麼是敘述,什麼是判斷這當中的不同,要注意加以厘清。
身口意爲範圍——自由、活潑
這樣子的覺察態度,整個展現是在身口意不斷的重複。我們看每個身體的行爲舉止、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是相當自由活潑的,所以整個學佛的態度是相當自由的,活潑的去觀察。
正如正見
從看清楚到了解身口意的各種展現,在這當中有沒有判斷,自己要區別清楚;判斷的話就不是描述,你給它不自由的東西了,認爲它是這樣不是那樣;你要試著去看出自己是在判斷或描述,怎樣在描述之後再去判斷,或者說你看出你在描述或判斷中,訓練出那個能分辨的察覺能力,所謂是非分明,或者一就不是二,二就不是一,身就是身,身就不是口,口就不是意,竟就不是身,要一個一個來,所以學佛在覺察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你一定要看清楚。
定 力
要如何能夠看清楚呢?所謂看一定有一個目標,如果目標不動的話,是不是比較容易看清楚?或者是自己不動,而目標在動,總而言之,要有一個不動,比較容易清楚,比如說看電影的時候,要坐下來看比較清楚,道理是一樣的。當對方不容易控製的時候,你自己要自我訓練、自我控製。所謂「定」指的是從開始到結束要能夠清楚。比如說,今天剛開始上課,我們就靜默叁分鍾,那話一講完,就開始靜默,叁分鍾時間一到,就起個念頭,叁分鍾到了,靜默結束。除了開始和結束之外,在中間的部分,還有哪些次第的展現,也要能夠清楚。這個開始和結束是隨時都可以開始,也隨時都可以結束的,要依每次的遊戲規則而定,也許你上一次打坐時間很長,可是卻不知道是什麼因緣開始及結束的,那麼你那一次打坐,就是沒有定力,白打了。我們現在來做叁個呼吸的打坐。從呼開始,在第叁個呼吸中的呼氣中結束了,那我們說你很清楚,這叁個呼吸間的定力具備了,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都能擁有叁個呼吸的定力,也是一個不錯的修行目標。比如說運動的時候,心跳加速但是很有頻率,你能夠在這樣的頻率當中,試著去觀察清楚自己的呼吸頻率,那表示有定力。具備了這樣的定力,才可能有進一步的正知正見,整個學佛對于這樣的修行態度很重視,對于自己身口意的展現的覺察,隨時在開始,隨時在結束。並不是對于身口意的展現內容起眷戀,而是說要能夠了解得清清楚楚,之所以有開始及結束都是因緣,了解了因緣之後,軌可以創造因緣。
疑
要把身口意的展現內容看清楚了,才能建立起正念正知,可是今天我們還是在學習階段,並不容易看清楚,要怎麼辦呢?那要允許存疑,爲了要鍛煉對于觀察的實際體驗,對于尚未體驗到的部份,要持保留的態度,也就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雖然佛陀的人格完美,這一套修行方法看起來也很不錯,可是目前我尚未體驗到其中滋味,我也不能確定到時候是否用得上,這是存疑的地方,不過對于我自己曾經體驗過的部份,對自己就不要再起疑,因爲在體驗的那一剎那,你與身口意的展現是同步的過程,這就是親證的功夫。
學佛的方法──趣味性
接著談學佛的方法,第一個方法是要對自己的身口意發生興趣,這其中有叁個階段,首先這個興趣要能夠開發自我覺察的力量,其次,從一分自覺中培養一分的自信,對于覺察的力量完全能夠體驗得到。由于對自己的趣味感,面臨煩惱的問題就能夠以輕松心情來面對;由于自我覺察能力的增強,對于處理煩惱能力仙就更有信心。
精 勤
第二個方法是對于身口意的展現要勤于覺察,學習二十四小時商店不閉館的精神,隨時要回來覺察身口意,也就是要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在一起,包括睡覺時的作夢,也要盡可能的關心,加以記錄。勤快是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仍離不開前面第一點,即精勤當中要看到自己的樂趣及保持輕松的態度,而不是反而變成累呼呼的辛苦狀態。
念茲在茲──活潑的定力
第叁,你要像思念你的愛人一樣,對于這樣覺察的練習念念不忘,這並不是說你有情結,而是煩惱是展現在身口意這個道場上,你要認真的去巡視它們,念念不忘隨時回到這個地方來。最後是對于以上這些修行方法都給它安排成調理出一個開始及結束等分段的次第,也就是要怎樣擁有一個定力,雖然隨時隨地我們都要在觀察狀態當中,但是也並不是說,「等等,我還沒觀察好,對象不能來吵我。」不是這樣子的,而是隨時可以拿起或放下。對于以上所談的方法要能夠熟練,眼睛閉起來要做,行住坐臥中也要做,從覺察的功夫當中,認識身口意的煩惱現象及其原因,終于能夠長出一點光明的智慧來。今天就介紹到此。
王開府問:剛才在學佛的態度中提到自依止這一點,會不會變成對別人的不理態度?
林清玉答:你對于別人也是關心他跟他自己的煩惱,那他如果認爲自己沒有煩惱,而你要說他有煩惱,你就觸怒了對方,那麼若引起他的生氣,也是他在煩惱,不過,當你體驗到自己怎麼拿掉這個煩惱的時候,你對于別人的生氣,你就比較能夠慈悲,你真的是從那個路上走過來的,如果你說道理是這樣,怎麼不按照這道理做,那很可能你只是在道理上知道,在作法上很可能不是很熟練,何況即使同一個道理,作法往往不止一種,所以你要學習去尊重彼此的不同,只要提醒對方你所觀察到的部分,幫忙他去覺察他自己的展現,這也是自覺之後覺他的部分。這樣的提醒往往會使自己在修行中變得愈來愈熱情于互動而不是冷漠。
《學佛的意義及方法(林清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