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

  

   一、兩種禅法系統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又稱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于佛陀般涅槃二百多年後的阿育王時期,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到斯裏蘭卡、緬甸等地發展而成。上座部佛教的叁藏經典使用巴利語(Pàëi),嚴謹保守原始佛教的傳統。今天的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上座部佛教也傳播到歐美等地,並有持續發展之勢。

  流傳于上座部佛教的禅法大致可以概括爲兩大系統,第一種爲正念系統,第二種爲止觀系統。

  

  (一)、正念系統

  正念系統重視對「四念處」的修習,強調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保持正念與明覺,觀察身、心的變化。如泰國的阿姜·查(Achaan Chaa)說:「單純地安住于當下,我們的心終會契入它原本的和諧狀態,這時,修行是自然湧現的。」

  此系統一般不注重強而有力的禅定,有的禅法次第也不甚明顯,甚至認爲追求證悟也是一種執著。修行只是順其自然,單純地專注于當下,正念于所做的任何事情;放下一切,回到當下,智慧就能自然呈現。有些禅師也教導禅修者把心念指向特定的對象,如:身體動作的變化、走路時腳部的移動、身體某部位的感受、心念的變化等。這些方法有時也被稱爲「內觀」。有關正念系統的書籍文章國人早有譯介,于此不作詳論。

  

  (二)、止觀系統

  止觀系統強調巴利叁藏聖典的重要性,特別是對《阿毗達摩》的研究與實踐;此外,也重視叁藏的注釋與疏鈔,依叁藏聖典及其注疏建立禅修的方法與次第。此系統強調禅修者首先必須嚴持戒律,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業處,擁有某種程度的定力後再轉修觀業處,次第成就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乃至斷除煩惱、現證涅槃。

  

  二、修習止觀的必要性

  (一)、四種根基

  佛陀依據值遇佛法者的根基利鈍,把人分爲四種:

  1、敏知者(ugghañita¤¤å),又作略開知者,這種人只須聽聞佛法的簡短開示,即能證悟道果;

  2、廣演知者(vipa¤cita¤¤å),這種人在聽聞了佛法的詳盡解說之後,即能證悟道果;

  3、所引導者(neyya),這種人僅靠聽聞佛法尚無法證悟道果,他們還必須假以數日、數月或數年的時間精進修行佛法,才能證悟道果;

  4、文字爲最者(padaparama),這種人即使值遇佛法,再盡其最大努力研習與修持佛法,亦都無法于今生中證悟道果。(增支部.4.133, 人施設論.160)

  敏知者與廣演知者屬于利根上智之人,他們于過去世皆累積了足夠成熟的巴拉密(pàramã,波羅蜜),能令其在今生中僅是通過聽聞佛法,即能證悟索答巴帝(須陀洹)道果乃至更高的道果,例如沙利補答(舍利弗)尊者、給孤獨長者等。

  于現在的佛法時期,世間上已經不可能再有敏知者與廣演知者了,只剩下所引導者與文字爲最者。所引導者必須很有系統地精進修習戒定慧叁學,修習四念處、八聖道等。通過止觀禅修,他們將能夠在今生中證悟道果。但假如他們懈怠于修行的話,他們只能于下一世證悟道果。

  文字爲最者雖然不能于今生中證悟任何道果,但他們通過系統地修習止觀,能夠在下一世投生于人界或天界時獲得解脫。

  

  (二)、八聖道、戒定慧與止觀

  佛陀在證悟全自覺後對五比庫所宣說的《轉*輪經》中開示:證悟涅槃須舍離兩邊,行于中道;中道即是八聖道。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世尊對蘇跋達尊者的最後一次說法中又強調:唯有修習八聖道,才能證悟出世間聖道果,才能趣向究竟涅槃;如果離開了八聖道,絕不可能有超越世間的沙門果;八聖道只有在世尊的正法、律之中才完全具備。

  在《中部·有明小經》中提到,八聖道又可歸納爲戒定慧叁學。戒定慧包攝了八支聖道,是全部佛法之止要,也是一切修學世尊正法、律者所必修之學。

   其中,正語、正業與正命叁支聖道屬于增上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叁支聖道屬于增上心學,正見與正思惟二支聖道屬于增上慧學。

  增上戒學包括四種律儀戒,即: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與資具依止律儀。

  增上心學與增上慧學又可稱爲止觀的修習。其中,修習止業處[1]屬于增上心學,修習觀業處屬于增上慧學。

  止,巴利語samatha,音譯作奢摩他;義爲平靜,乃是心處于專一、不動、無煩惱、安甯的狀態,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門。

  觀,巴利語vipassanà,音譯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觀覺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本質,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門。

  下面,筆者想就緬甸帕奧禅師 (The Most Venerable Pa-auk Tawya Sayadaw)依據巴利聖典與《清淨道論》中的記載而教導禅修者的方法與次第,簡單地介紹上座部佛教的止觀禅修方法。

  

  叁、止業處

  (一)、入出息念業處

  南傳上座部佛教把修習止的方法歸納爲四十種業處。禅修者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適合自己的禅修業處來作爲入門的方便。然而,在四十種止業處當中,最爲禅修導師們推崇與教導的應該是入出息念[2]。

  佛陀于《大念處經》等諸經中教導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該經中說:

  「諸比庫,于此,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1、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2、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3、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4、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開始修行時,可以先找個安靜且適合禅修的地方,以舒適自然的姿勢坐著,上身保持正直,然後將正念安住于禅修的目標——呼吸。應嘗試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呼吸時的鼻息);只應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來感覺氣息的進出,而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如果跟隨氣息進出,將難以成就禅定。反之,只是在氣息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那一點覺知氣息,將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不要注意氣息的自相、共相。自相是氣息中地、水、火、風四界的個別特征,如:硬、粗、流動、冷、暖等。共相是氣息的無常、苦、無我的性質。

  只需覺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是入出息念的所緣,也即是必須專注以培育定力的對象。如果禅修者在過去世曾經修行過此禅法,累積相當的巴拉密,他將能輕易地專注入出息。

  如果心無法輕易地專注入出息,《清淨道論》建議用數息的方法協助培育定力,在每一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八」。

  至少應數到五,但不應超過十。通常鼓勵禅修者數到八,因爲它提醒禅修者正在培育八聖道分。禅修者應該下決心在數息期間不讓心漂浮到其他地方,只應平靜地覺知氣息。如此數息時,能使心專注,平靜單純地只覺知氣息。

  能如此專注至少半小時後,禅修者可以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只應覺知經過鼻孔接觸點之氣息進出的時間長短,覺知有時入出息的時間長,有時入出息的時間短。但自始至終只應專注于自然的氣息,而不應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

  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可能會在此階段出現。然而,若能如此平靜地專注約一小時,禅相仍然未出現,禅修者則可以覺知呼吸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全息;息之全身;息之初、中、後)。如此修行時,禅相可能會出現。如果禅相出現,不應立刻轉移注意力至禅相,而應繼續覺知氣息。

  如果平靜地覺知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持續約一小時,禅相仍然沒有出現,則應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注于每一次呼吸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不應刻意使用任何方法使氣息變得平靜,因爲這樣做將使定力退失。在這階段,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注于氣息。以此方法修行,氣息將變得更平靜,禅相也可能會出現。

  在禅相即將出現之時,許多禅修者會遇到一些困難。大多數禅修者發現氣息變得非常微細而不能清楚地覺知氣息。如果這種現象發生,禅修者應保持覺知的心,在之前還能注意到氣息的那一點等待氣息重現。

   禅相(nimitta)是修行止業處時心專注的對象,是心的影像或概念。禅相一般上基于色法而産生,所以取此相爲所緣而達到的禅定屬于色界定。

   修行入出息念所産生的禅相並非人人相同。不同的人會生起不同形態的禅相,因爲禅相從「想」而生。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禅相大多數是「取相」(uggaha-nimitta),因爲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當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時,那就是「似相」(pañibhàga-nimitta)。當禅相像紅寶石或寶玉而不明亮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那就是似相。

  達到這階段時,很…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