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mmā-di
hi),它不是世間的,但是,是出世間的,並且結合“道”的。
因此,有兩種的八聖道
①“世間的”(loldya),是“凡夫”(puthujjana)所修行的,就是由那些未達到第一階級聖果位的人士所修行的;②“出世間的”(lokuttara),是“聖人”(ariya-puggala)所修行的。
結合其它道支
明白邪見爲邪見,正見爲正見。他爲了要使正見生起,盡力斷除邪見;他在盡力當時,就有了正精進;在當時他也有覺照著邪見。在覺照之下邪見即得斷除,同時也覺照到正見的形成,並且維持著它,當時就有了正念。
如此,他在成就正見當時,也同時成就叁法,就是:
正見、正精進及正念。
《中部》117
沒有任何理論
如果有人問我,我可有承認些什麼理論嗎?那麼,應該這樣答複他說:
如來沒有執著于任何理論,如來已徹底了解色、受、想、行、識等的生滅。如來已斷除,而且不但斷根,並且除根,甚至把它等除盡;以及除盡一切的自負和虛榮,且不會在未來再出現。
《中部》72
叁法印
不管如來有沒有出現于這世間,皆無法改變這個不變的鞏固定律,即所謂:諸行無常(anicca),諸行是苦(dukkha),諸法無我(anattā)。
《增支部》III.134
它等的巴利文是:
Sabbe sa
khārā aniccā
Sabbe sa
khārā dukkhā
Sabbe dhammā anattā
“行”(sa
khārā)這個詞在此包含一切是形成東西,或是“有爲法”(sa
khata-dhamma)就是一切可能是身體或心理的構成物。“法”(dhamma)這個詞在此的含義比較廣大,它包含一切的東西它也包含那所謂的“無爲法”(asa
khata-dhamma)即是涅槃。
因此,如果說一切法都是無常,那是錯誤的,因爲涅槃法(Nibbāna-dhamma)是常的,永恒不變的。同樣的,如果說不只是一切行(=sa
khata-dhamma),而且所有的法(=asa
khata-dhamma)是無我的(anattā)則是對的。
色、受、想、行、識是永恒的、一致的、常在的、不變的。這種理論是聖賢所不承認的。我也說:沒有那麼的一回事。
《相應部》XXII.94
一位有正見的衆生是不可能把任何東西當爲自己。
《增支部》I,15
我見論
如果有人說:“受是我的“自我””。
那麼,就應該這樣谏诤他說:“共有叁種不同的受,就是苦的受、樂的受與不苦不樂的受。在這叁種不同的受之中,你認爲那一種受是你的“自我”呢?”
因爲,每一時只能感覺到其中一種受,一個人無法在同一個時刻感覺到另兩種受。這叁種受是無常的、緣起的、消耗盡法、流動法、離嗜欲、滅法。若有誰感覺到其中一種受,他當時心想:“這是我的“自我””。當此受滅後,他應該承認,我的“自我”已消失了。那麼,他就已認識到,在今生他的“自我”已是無常的,是苦樂參雜的,並且有生滅的本質。
如果有人說:“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對受是沒有感覺的。”
那麼,就應該這樣谏诤他說:“如果是完全沒有感覺到一切的受,那麼,是否還會有:“這是我”的念頭呢?”
如果有人說:“受的確不是我的“自我”。但若說“自我”沒有感覺,那是不正確的。我的“自我”就在感覺,我的“自我”就是個能感覺的官能。”
那麼,就應該這樣谏诤他說:“如果一切的受已完全止息,沒有覺照到任何受的存在,一切的受都滅了。那麼,是否還會有:“這是我”的念頭呢?”
《長部》15
““自我”是意、法和意識所組成的”的說法是不實際的。從那裏看到生滅,而當人觀照到這些法的生滅時,就會下結論說:““自我”在生滅。”
《中部》148
最好讓未學的凡夫把那四大元素所組成的身體當做“自我”,好過他把心當做“自我”。因爲,實際上有證據能讓人看到身體只能耐上一年、兩年、叁年、四年、五年、或十年、乃至一百年以上。但是,那個稱爲心、意或識的,在晝夜間連續不停地在生爲一物,又滅爲另一物。
《相應部》XII,62
因此,任何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內的或外的、粗的或細的、劣的或勝的、遠的或近的色、受、想、行、識都應該以正慧去觀照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相應部》XXII,59
爲了顯示無我及表達生存的空虛,在《清淨道論》第十六品裏引用以下的韻文:
有苦而無什麼受苦者,
有作而無作者的存在,
有滅而無入滅者,
有道卻無行者的存在。
過去、現在和未來
如果有人問你說:“過去那段時期,你是曾經存在,還是不曾存在過?未來那段時期,你將會存在,還是你將不會存在?現在這段時期,你可有存在,還是你沒有存在著?”
你應該答複說:“過去那段時期,我曾經存在,而不是不曾存在;未來那段時期,我將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現在這段時期,我有存在,而不是沒有存在著。”
在過去,只有過去的存在在當時是真實的;而未來和現在的存在,在過去的當時是虛假的。在未來,只有未來的存在在當時是真實的;過去和現在的存在,在未來的當時是虛假的。在現在,只有現在的存在在當時是真實的;未來和過去礬存在,在現在的當時是虛假的。
《長部》9
如果有人觀到“緣起”(pa
icca-samuppāda),他就觀到法;如果有人觀到法,他就觀到緣起。
《中部》28
譬如,從乳牛而得到牛奶,從牛奶而得到到凝乳,從凝乳而得到乳脂,從乳脂而得到酥油,從酥油而得到酥油的精華。當它是牛奶時,它卻不是凝乳、乳脂、酥油或酥油的精華,它只是牛奶而已。當它是凝乳時,它只是凝乳而已。
同樣的,當我在過去時,只有過去的存在在當時是真實的;未來和現在的存在,在過去的當時是虛假的。在未來,只有未來的存在在當時是真實的;過去和現在的存在,在未來的當時是虛假的。在現在,只有現在的存在在當時是真實的;未來和過去的存在,在現在的當時是虛假的。
這些只是爲了在世間上交談時而用到的名詞、語言表達、詞語、標明。如來應用它等,而不執著于它等。
《長部》8
如果有人對色、受、想、行、識,它等之集、它等之滅與導致它等滅之道都沒有實際上的見識,他將會迷信于如來死後還會存在的、如來死後是不存在的、如來死後還會存在又不存在的、或者如來死後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的。
《相應部》XLIV,4
兩極端的見解與中道
如果有人執著于有見,而信仰有一個和這個身體完全相同的主體(jīva靈魂),那麼,他想要達到梵行之最高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有人執著于斷見,而信仰有一個和這個身體完全不同的主體,那麼,想要達到梵行之最高目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來回避這兩個極端見解,而揭示中道,那就是:
《相應部》XII,25
無明
| avijjā
| 緣
| 行,
| saṅkhārā
|
行
|
| 緣
| 識,
| viññāṇa
|
識
|
| 緣
| 名色,
| nāma-rūpa
|
名色
|
| 緣
| 六處,
| saḷāyatana
|
六處
|
| 緣
| 觸,
| phassa
|
觸
|
| 緣
| 受,
| vedanā
|
受
|
| 緣
| 愛,
| … 《覺者之言 第一道支 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覺者之言 第二道支 正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