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mmā-di
hi),它不是世间的,但是,是出世间的,并且结合“道”的。
因此,有两种的八圣道
①“世间的”(loldya),是“凡夫”(puthujjana)所修行的,就是由那些未达到第一阶级圣果位的人士所修行的;②“出世间的”(lokuttara),是“圣人”(ariya-puggala)所修行的。
结合其它道支
明白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他为了要使正见生起,尽力断除邪见;他在尽力当时,就有了正精进;在当时他也有觉照着邪见。在觉照之下邪见即得断除,同时也觉照到正见的形成,并且维持着它,当时就有了正念。
如此,他在成就正见当时,也同时成就三法,就是:
正见、正精进及正念。
《中部》117
没有任何理论
如果有人问我,我可有承认些什么理论吗?那么,应该这样答复他说:
如来没有执著于任何理论,如来已彻底了解色、受、想、行、识等的生灭。如来已断除,而且不但断根,并且除根,甚至把它等除尽;以及除尽一切的自负和虚荣,且不会在未来再出现。
《中部》72
三法印
不管如来有没有出现于这世间,皆无法改变这个不变的巩固定律,即所谓:诸行无常(anicca),诸行是苦(dukkha),诸法无我(anattā)。
《增支部》III.134
它等的巴利文是:
Sabbe sa
khārā aniccā
Sabbe sa
khārā dukkhā
Sabbe dhammā anattā
“行”(sa
khārā)这个词在此包含一切是形成东西,或是“有为法”(sa
khata-dhamma)就是一切可能是身体或心理的构成物。“法”(dhamma)这个词在此的含义比较广大,它包含一切的东西它也包含那所谓的“无为法”(asa
khata-dhamma)即是涅槃。
因此,如果说一切法都是无常,那是错误的,因为涅槃法(Nibbāna-dhamma)是常的,永恒不变的。同样的,如果说不只是一切行(=sa
khata-dhamma),而且所有的法(=asa
khata-dhamma)是无我的(anattā)则是对的。
色、受、想、行、识是永恒的、一致的、常在的、不变的。这种理论是圣贤所不承认的。我也说:没有那么的一回事。
《相应部》XXII.94
一位有正见的众生是不可能把任何东西当为自己。
《增支部》I,15
我见论
如果有人说:“受是我的“自我””。
那么,就应该这样谏诤他说:“共有三种不同的受,就是苦的受、乐的受与不苦不乐的受。在这三种不同的受之中,你认为那一种受是你的“自我”呢?”
因为,每一时只能感觉到其中一种受,一个人无法在同一个时刻感觉到另两种受。这三种受是无常的、缘起的、消耗尽法、流动法、离嗜欲、灭法。若有谁感觉到其中一种受,他当时心想:“这是我的“自我””。当此受灭后,他应该承认,我的“自我”已消失了。那么,他就已认识到,在今生他的“自我”已是无常的,是苦乐参杂的,并且有生灭的本质。
如果有人说:“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对受是没有感觉的。”
那么,就应该这样谏诤他说:“如果是完全没有感觉到一切的受,那么,是否还会有:“这是我”的念头呢?”
如果有人说:“受的确不是我的“自我”。但若说“自我”没有感觉,那是不正确的。我的“自我”就在感觉,我的“自我”就是个能感觉的官能。”
那么,就应该这样谏诤他说:“如果一切的受已完全止息,没有觉照到任何受的存在,一切的受都灭了。那么,是否还会有:“这是我”的念头呢?”
《长部》15
““自我”是意、法和意识所组成的”的说法是不实际的。从那里看到生灭,而当人观照到这些法的生灭时,就会下结论说:““自我”在生灭。”
《中部》148
最好让未学的凡夫把那四大元素所组成的身体当做“自我”,好过他把心当做“自我”。因为,实际上有证据能让人看到身体只能耐上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或十年、乃至一百年以上。但是,那个称为心、意或识的,在昼夜间连续不停地在生为一物,又灭为另一物。
《相应部》XII,62
因此,任何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内的或外的、粗的或细的、劣的或胜的、远的或近的色、受、想、行、识都应该以正慧去观照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相应部》XXII,59
为了显示无我及表达生存的空虚,在《清净道论》第十六品里引用以下的韵文:
有苦而无什么受苦者,
有作而无作者的存在,
有灭而无入灭者,
有道却无行者的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果有人问你说:“过去那段时期,你是曾经存在,还是不曾存在过?未来那段时期,你将会存在,还是你将不会存在?现在这段时期,你可有存在,还是你没有存在着?”
你应该答复说:“过去那段时期,我曾经存在,而不是不曾存在;未来那段时期,我将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现在这段时期,我有存在,而不是没有存在着。”
在过去,只有过去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而未来和现在的存在,在过去的当时是虚假的。在未来,只有未来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在未来的当时是虚假的。在现在,只有现在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未来和过去矾存在,在现在的当时是虚假的。
《长部》9
如果有人观到“缘起”(pa
icca-samuppāda),他就观到法;如果有人观到法,他就观到缘起。
《中部》28
譬如,从乳牛而得到牛奶,从牛奶而得到到凝乳,从凝乳而得到乳脂,从乳脂而得到酥油,从酥油而得到酥油的精华。当它是牛奶时,它却不是凝乳、乳脂、酥油或酥油的精华,它只是牛奶而已。当它是凝乳时,它只是凝乳而已。
同样的,当我在过去时,只有过去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未来和现在的存在,在过去的当时是虚假的。在未来,只有未来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在未来的当时是虚假的。在现在,只有现在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未来和过去的存在,在现在的当时是虚假的。
这些只是为了在世间上交谈时而用到的名词、语言表达、词语、标明。如来应用它等,而不执著于它等。
《长部》8
如果有人对色、受、想、行、识,它等之集、它等之灭与导致它等灭之道都没有实际上的见识,他将会迷信于如来死后还会存在的、如来死后是不存在的、如来死后还会存在又不存在的、或者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的。
《相应部》XLIV,4
两极端的见解与中道
如果有人执著于有见,而信仰有一个和这个身体完全相同的主体(jīva灵魂),那么,他想要达到梵行之最高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有人执著于断见,而信仰有一个和这个身体完全不同的主体,那么,想要达到梵行之最高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来回避这两个极端见解,而揭示中道,那就是:
《相应部》XII,25
无明
| avijjā
| 缘
| 行,
| saṅkhārā
|
行
|
| 缘
| 识,
| viññāṇa
|
识
|
| 缘
| 名色,
| nāma-rūpa
|
名色
|
| 缘
| 六处,
| saḷāyatana
|
六处
|
| 缘
| 触,
| phassa
|
触
|
| 缘
| 受,
| vedanā
|
受
|
| 缘
| 爱,
| … 《觉者之言 第一道支 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者之言 第二道支 正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