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支 正见(Sammā-di hi) 什么是正见呢? 正见就是对四圣谛的理解,即所谓: ①苦圣谛的理解, ②苦之集圣谛的理解, ③苦之灭圣谛的理解及 ④导致苦灭之道圣谛的理解。 《长部》24 善与不善 当比丘明了什么是不善的,什么又是不善的根;什么是善的,什么又是善的根,那时,他即有正见。 何谓“不善”(akusala)呢? “不善”就是: ①杀生,┐ ②偷盗,├身业(kāya-kamma) ③邪淫,┘ ④妄语, ┐ ⑤说人坏话, ├语业(vacī-kamma) ⑥出口伤人, │ ⑦讲闲话, ┘ ⑧贪欲, ┐ ⑨恶意, ├意业(mano-kamma) ⑩邪见。 ┘ 这即称为十“不善业道”(akusala-kamma-patha)。 什么是不善的根呢? 不善的根就是:贪(lobha)、瞋(dosa)、痴(moha)。因此,我说:十不善业都是由贪、瞋、痴所造成的。 “不善业”(a-kusala)是指所有基于贪瞋痴而产生的身语意行为。它就被视为不善的、恶的或是孽的,它即在今生或来生带来既恶又痛苦的果报,心意或念头才是真正被认定为业(kamma),它可能进一步形成身或口的行动;如果它不继续向外发展,那它就是意业 贪(lobha)和瞋(dosa)经常都有痴(moha,错觉)为伴,后者是一切恶的根。贪和瞋无法同时一起出现在同一个心识里。 何谓“善”(kusala)呢? “善”即是: ①不杀生,┐ ②不偷盗,├身业(kāya-kamma) ③不邪淫,┘ ④不妄语, ┐ ⑤不说人坏话, ├语业(vacī-kamma) ⑥不出口伤人, │ ⑦不讲闲话, ┘ ⑧不嗜欲, ┐ ⑨无恶意, ├意业(mano-kamma) ⑩正见。 ┘ 这即称为十“善业道”(kusala-kamma-patha)。什么是善的根呢? 善的根就是:无贪(a-lobha,不自私)、无瞋(a-dosa,仁慈)、无痴(a-moha,理智)。 《中部》9 三相的见识(Ti-lakkha a) 当一个人明了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无我)的,那么,他即有正见。 《相应部》XXII,51 无益的问题 如果有人说:“除非,世尊先告诉我:世界是永恒,还是不永恒的?是有限,还是无限的?生命和身体是同一,还是个别的?如来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还是存在又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否则,我就不跟随世尊出家修学。” 世尊只能告诉他说:“问这些问题的人,在未找到答案之前,他已先死掉了。” 譬如,有个人士被毒箭射中。他的朋友、伙伴或亲戚,请位外科医生到来。然而,他却说:“我先不把箭拔出来,直到我已知道,那位伤我的人是谁,并清楚地知道,他是刹帝利、还是婆罗门、还是吠舍、还是首陀罗,或者他名什么,姓什么,或者他的身材是高的、还是矮的、还是中等的。” 那么,在他还未找到答案之前,已先死掉了。 《中部》63 因此,如果有人要为自己寻找幸福,就该先拔除此悲鸣、痛苦及伤心之箭。 《经集》592段 不管理论上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世间是永恒,还是不永恒、是有限,还是无限;生、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确实存在的,我让你们知道,它等的止息也是存在的。也就是在今生就能成就它等的止息。 《中部》63 五桎梏(Sa yojana) 假设有一位无知的凡夫,他不尊敬圣者,不晓得圣者的教法,不修学圣法。他的心被有身见、疑、戒禁取、嗜欲与恶意所制服和支配,而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摆脱它等。 《中部》64 有身见(sakkāya-di hi妄信有个自我)可默示自己为: ①“常见”:(bhava-或sassata-di hi)直译:“永恒不变的信仰”,就是相信一个人的自我或灵魂在死后仍能独立地离开那个尸体继续生存下去。 ②“断见”:(vibhava-或uccheda-di hi)直译:“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的信仰”,就是相信人的这一生里有个自我,但是这个自我在这个身体死后也就消失不再存在了。 不智的思虑 由于不知道什么是应该思虑的,什么是不应该思虑的,所以,他所思虑的,都是那些不应该思虑的,并非那些应该思虑的。 因此,他作如此不智的思虑:“过去我可有存在?还是过去我未曾存在?过去我又是什么呢?过去我到底是怎样的呢?过去我到底是由什么,然后再怎样变化,过后又成为什么呢?未来我将存在吗?还是未来我将不存在?未来我又是什么呢?未来我会是怎样的呢?未来我到底又会由什么,然后再怎样变化,过后又成为什么呢?他对现在也存有疑虑:“我存在吗?还是我不存在?我又是什么呢?我到底是怎样的呢?我这个人什么时侯来的?又在什么时侯会去呢?” 六种我见 由于不智的思虑,他将执著于这六见之一,并顽固地迷信: ①“我有个“自我””, ②“我没有个“自我””, ③“我以“自我”来认出“自我””, ④“我以“无我”来认出“自我””, ⑤“我以“自我”来认出“无我””, ⑥或者他执著于这样的见解:“这是我的“自我”。它即能思想和感受,并无时无刻受到善恶业的果报。我的这个“自我”是永恒的、稳固的、常在的、永不改变的,且将永远保持不变的。” 《中部》2 如果真的有个“自我”的存在,那就应该有个属于“自我”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却找不到“自我”或任何属于“自我”的东西。如果说:“这是世界,这是我。我死后将是永恒的、一致的、常在的。”这是否是个最愚蠢的理论呢? 《中部》22 这些都被称为:纯粹的见解、见解的丛、见解的傀儡、见解的演奏、见解的圈套、见解的桎梏。一位无知的凡夫,被见解的桎梏所扣着,不能摆脱生、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我说他将无法摆脱诸苦。 《中部》2 理智的思虑 一位完成了学业的圣弟子,是懂得尊敬圣者,晓得圣者的教法,修学了圣法。他知道什么是应该思虑的,什么又是不应该思虑的。因此,他只思虑应该思虑的,而不思虑那些不应该思虑的。他理智地思虑:什么是苦?什么是苦之集?什么是苦之灭?什么是导致苦灭之道? 须陀洹或入流(初果圣)Sotāpanna 由于这样地思虑,就解除了三种桎梏,那就是:有身见的桎梏、疑的桎梏及戒禁取的桎梏。那些已解除了这三种桎梏的圣弟子,他们就是入流、须陀洹,或者称为初果圣人。 《中部》22 统治大地者,生于天界者; 诸世的主宰,难比入流胜。 《法句经》178 桎梏(Sa yojana) 桎梏有十种。就是: ①有身见sakkāya-di hi ②疑vicikicchā ③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 ④情欲kāma-rāga ⑤恶意pa igha ⑥色贪rūpa-rāga ⑦无色贪arūpa-rāga ⑧慢māna ⑨心散乱uddhacca ⑩无明avijjā 圣人(Ariya-puggala) 一位己摆脱了为首的三个桎梏的圣人被称为“须陀洹或入流”(Sotāpanna)就是一位己进入导致涅槃潮流的圣人。他对佛、法、僧己有了不可动摇的信仰,他也不会再违犯五戒。他再转世的次数最多只有七次,而那些转世是不会在低过于人生的恶趣世界。 一位克服了粗的第四及第五桎梏的圣人被称为“斯陀含或一来”(Sakadāgāmi),就是他将再转世在情欲世界(kāma-loka)的次数只有一次。 一位完全摆脱了为首的五个桎梏的圣人被称为“阿那含或不来”(Anāgāmi),(这五个桎梏能把一个人困留在情欲世界里):他死后将转世到优良品质的物质世界里(色界)(rūpa-loka),他将从那里达到目标。 一位完全摆脱了全部十个桎梏的圣人被称为“阿罗汉”(Araha / Arahat),就是一位完美的圣人。 这四种圣阶级的每一个圣阶级又另外分有“道”(magg)和“果”(phala)位,例如:“须陀洹道位”(sotāpatti-magga)和“须陀洹果位”(sotāpatti-phala)。于是就有八个单位,或四双(四对)的圣人(ariya-puggala)。 每一个“道”只是进入每一个圣果位的那唯一的一刹那,而每一个“果”就是在那道上的心识之后接下来成果的下一个心识。在有些情况之下,一生中可能会重复了好几次。 因此,我说正见有两种。就是: 住世间与出世间的正见 一,是世间福报而造福之见解是住世间的有漏正见。 另一,是为了圣心、无漏心和圆满圣道中的一切道支之见解是出世间的无漏正见。 ①什么是住世间的有漏正见呢? 住世间的有漏正见就是: 持有以下的见解,即所谓: 把布施、奉献、供养、善恶业都看成是有果报的。 把此生、来生、父母、化生有情都看成是有存在。 也相信世间上的确有真正依法修行的沙门或婆罗门,他已经亲自直觉见证了的,并可解释此生与来生。 这被称为“世间的正见”(lokiya-sammā-di hi),它会生产世间的果报及带来好效果。 ②什么是出世间的无漏正见呢? 出世间的无漏正见就是: 为了圣心、无漏心和圆满圣道中的一切道支之慧、慧根和慧力的见识。 这被称为“出世间的正见”(lokuttara-sa… 《觉者之言 第一道支 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