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趕來王宮晉見祝賀。尊者一見到相好圓滿的太子便預言他將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但尊者隨即由喜轉悲,因爲他已預見自己將年老命終,無緣親耳聽聞佛陀正法,即使命終之後進入無色界梵天(Arupa Brahma Loka)之中,也無法得到佛陀的教化。
太子出生的第五天,即被取名爲悉達多(Siddhattha),當時許多有名的婆羅門智者都參加了命名大典,他們都認定太子具有成佛的一切殊勝特征。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第七天便去世了,太子姨母波阇波提瞿昙(Pajapati Gotami)自此負起撫育責任。
悉達多太子出家前在王宮裏過著安逸奢華的生活。他不僅天資聰穎、智勇雙全,並且受到應有盡有的良好教育。國王極盡可能地保護太子的一切生活,而且爲了讓太子享受一切世間歡樂,還蓋了適于叁個不同季節居住的宮殿。深怕太子出家成佛的國王,因出于父愛本能,希望太子將來也能繼承王位,因此,淨飯王總是小心翼翼地呵護太子,不讓他有任何修道的機會,而且爲了確信太子不會出現這類念頭,還命令所有侍從或親近的人,不准在太子面前提到任何有關老、病、死的字眼,好像這世間只充滿著歡樂一般。所有侍從只要有絲毫老衰或病痛的迹象就會被替換掉。因此宮中總是歌舞佳肴等一切應有盡有,使太子享盡世間的感官歡樂。
出家
隨著時間慢慢地過去,悉達多太子對周遭千篇一律的世俗歡樂已逐漸失去興趣。太子在過去無數生中立誓成佛的願力已然生起;當世俗欲樂無法再控製他的意念時,原本內在的禅定力量發揮了作用,而達到清靜與安詳的心識狀態,內心的戰爭已然開始。
此時內心的交戰,讓他開始有了逃離感官欲樂的念頭;他除了對一無所知的宮外世界想一窺究竟之外,也希望接觸現實生活真實的一面,而不是宮中美好的一面。因此,他決定出城遊觀。盡管國王事先已下令清除城外所有令人不悅的景觀,但太子仍在路途中首次目睹了拄杖行走的老人,接下來看到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之後又看到了死人,最後他遇見到一位出家人。
這種種經曆讓他開始思考生老病死的問題,而且徹底改變了他對人世的態度。他了解到世俗的不淨煩惱,而過去在梵天界的功德願力已開始生起。此時他的心念不再受到束縛,而是異常地平靜安詳,並且相當地堅定。這一切都在他兒子出生的那個夜晚湧現出來;對他而言,兒子的出世只是另一個枷鎖罷了。然而,他心意已決,任何事都無法改變他尋求生老病死解脫之道的決心。到了午夜時分,他決意舍離一切,于是命侍從車匿(Channa)備好駿馬犍陟(Kanthaka)。在探望過嬌妻與愛子之後,悉達多太子抛下家庭及世間一切束縛,決心出家追求真理。當他來到阿那姆河(Anoma)時,便誓言必將尋得解脫之道,否則絕不複返。
尋求真理
出家後的悉達多太子換上了苦行僧所穿的衣服,手上拿著乞食用的缽,四處尋找修持的導師。最初他追隨的是阿羅邏(Alara)及優陀伽(Uddaka)兩位頗負盛名的婆羅門苦行僧。阿羅邏教導的是超越物質色身的靈性(atman)修持,以達到無所有處的境界。但悉達多太子並不滿足于此。接著他又向著重于業(Kamma)與靈魂輪回修行的優陀伽學習。但兩者都無法脫離「靈魂」的概念,苦行的太子認爲還有其他的解脫之道。于是他決定實行極端的苦行。然而當時他已學習到八禅定的最高境界,且具有神通力,能知過去及未來數劫(kappas)所發生之事的能力;但這一切仍在世俗範圍之內,並非太子所要的。他真正要追求的是,超越生死輪回痛苦的解脫之道。
有五位苦行者也追隨著悉達多太子,其中一位(名爲憍陳如〔Kondanna〕)就是在太子出生第五天即預言他會成佛的婆羅門智者。在實行極端禁欲苦行的六年期間,由于極少進食,幾乎已到了瘦骨嶙峋的地步,但這五位苦行者仍隨侍在側。有一天,他因過度虛弱而昏厥過去。當他恢複知覺後,了解到這樣的苦行同樣不能達到開悟,必須改變修行方式;也因此發現唯有遵循中道才是通往覺悟之路。
成道
在西元2562年前五月的月圓之日(Vesakha,即今之衛塞節),出家苦行的悉達多太子來到郁鞞羅林(Forest of Uruvela)的尼連禅河(Neranjara)(即現今菩提迦耶Buddhagaya附近)旁,在一棵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並且發願至死都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否則絕不起座。
偉大的時刻即將到來。苦行的太子此時聚精會神很快地便進入極深的禅定之中,而這正是了證真理的關鍵所在。這時他發現仍無法使心念達到平衡的狀態,因爲他不僅尚未擺脫善、惡道交錯的心識力量,且其心念的平衡不斷地受到沖擊。一向有著光明智慧護持的悉達多,此刻也面臨無明煩惱的阻礙。這雖然很不尋常(或許正因爲這是佛道與魔道Mara,即世間一切邪惡勢力的最高統治者,的最後對決),然而,他意志堅定,所有向上的心識力量都能適時地顯現,使他能安住而不被動搖。
他立下誓願,並且得到所有曾親證他圓滿十種最上波羅蜜功德的諸梵天護持,努力精進地求證無上正覺。就在諸梵天的護持下,太子終于能夠發揮專注的定力,達到徹底的清靜、安詳與平等心,而克服了所有一切障礙。漸漸地,他開始洞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質實相,並且徹底了悟生死解脫之道。他以洞察自身本質實相的修持方式,發現這個看似堅固實在的身體,其實是由無數個極微小的次原子粒(Kalapa)所構成的,而且根本不具堅實性。若以車子在夏日揚起的漫天灰塵來做比擬的話,那麼次原子粒的大小只有每個微小灰塵粒子的四萬六千六百五十六分之一而已。在經過進一步的審視之後,他又發現這些細微的粒子不斷地生起、滅去,有如一股振動之流。就像我們的心念一般;總是片刻不停地起習性反應,而且,不斷地推動著心識之流。從一個存在的形式到下一個存在的形式,如此持續不已。
佛陀以其智慧之眼洞見自身的本質實相。他以高度專注的心觀察到這些微細的次原子粒子不斷地生滅變化,而了悟無常(anicca)法則,以及無我與習性反應模式,這就是破除佛教所說的表層實相(paññatti),進入到諸法實相(paramattha),或「究竟實相」的境界。
他因此親身體驗到身心變化的無常現象,以及隨之而來的苦(dukkha)的實相。接著他又破除了所有對「自我」的執著,進而超越一切痛苦,也就是絲毫沒有任何我執(Atta)存在的苦滅(dukkha-nirodha)境界。對他而言,不斷在因果與緣起法則之中存在的身心(名色)之流都只是一種虛幻無常的現象。他已獲證了實相。具足圓滿佛果智慧的他,終于在五月月圓之日成就正覺。
悉達多太子終究證悟正等正覺(Samma-Sambodhi)而成爲自覺覺他的佛陀;清醒者、覺悟者、一切知智者。當衆生還沈睡于夢幻之中時,唯有他是清醒的;當衆生都還陷入在黑暗之中時,唯有他是光明覺悟的;當衆生還在無明之中流轉時,唯有他成就一切知智。
各位女士先生們,我今天已經占用了你們很多時間了,非常感謝各位如此耐心地聆聽。此外,我也要感謝教會能讓我在此演講。
第二場(1951年9月30日)
上周日我已將佛陀從出生到成道的故事概略地,真的是非常的簡短,介紹給各位。今天我會再將佛陀的教導介紹給各位。
其實佛陀的教導都被保存在我們稱之爲經(Suttas,開示)、律(Vinaya,僧伽的戒律規範)及論(Abhidhamma,法義哲學)叁藏(Tipitakas)之中。雖然我們保存了很多巴利語(Pali)的叁藏經典,但即使是精通巴利文的學者也得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全部讀完。所以,我今天只能局限在最精華的部分,也就是佛教的基本真理。
佛陀在開始傳法之前,仍持續靜坐了四十九天,第一個七天靜坐于菩提樹下;剩下的六個七天他都在菩提樹附近深入禅思,享受涅槃安詳之樂,並深入思惟探究諸法實相([Paramattha-Dhamma],究竟實相)的一切疑慮。當他思惟阿毗達摩中的發趣論(Patthana,緣起法)時,他的色身變得如此清淨,全身放出六色光彩,並且像六色光環般環繞在頭頂後方。他沒有進食地持續靜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我們一般人是不可能禁食四十九天的。事實上,在這一段期間,他都是處于禅定的狀態,超越人類色身所在的物質世界。因爲色界梵天之中的微細物質與生命的延續並非是依靠食物來維持的,而是以禅定之喜(Jhanic Piti)作爲其營養品的。同樣地,佛陀在如此長的時間內,也是處于心識的禅定境界,而非物質世界。我們親身體驗的一些結果使我們確信,任何人如果能到達佛陀所證悟的智慧,那麼這種情況確實是可能發生的。
佛陀在成道之後第五十天的清晨,終于出了禅定。此時他雖然不感到疲累,但因爲不再處于禅定之中,所以也開始感受到饑餓。這時有兩位從外地來的商人,推著裝滿貨物的車子經過了郁鞞羅林。此林中一位天人剛好是商人們前世的親人,便建議他們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來禮敬剛出禅定的圓滿覺者,佛陀。他們來到佛陀禅坐的地方,見到六色光彩環繞四周,欣喜不已,趕緊恭敬禮佛,並以米食糕點及蜂蜜供養佛陀的第一餐。他們成爲佛陀最初的在家弟子,佛陀從自己頭上拔下了八根頭發給他們作爲皈依禮拜的象征。
但各位或許不知道帝波須(Tapassu)與跋利迦(Bhallika)這兩位商人原來是來自郁迦羅(Ukkala),也就是各位此刻所在之地,仰光(Rangoon)。2540年前,當時郁迦羅的國王下令將佛陀贈予的這八根發舍利供奉…
《什麼是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