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現今著名的雪達根(Shwedagon)大金塔之中,各位可能都已經去造訪過了。這個金塔一直受到後繼信奉佛教的國王及信衆們的維護,並予以重新翻修。雖然來自郁迦羅的這兩位商人有幸成爲佛陀最初的在家弟子,但可惜他們只是接受這個信仰而已,卻未曾以實際的修持來親嘗正法的滋味;因爲唯有實際修持才能使他們解脫生死之苦。雖然信仰爲基本要件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唯有實際修持這些教導才能達到解脫。因此,佛陀曾開示說:
佛只能指引通往彼岸的方向;但每個人都得自己走上這條正法之道。
佛陀的教導
根據字典的解釋,佛教並不是一種宗教,因爲它不像所有其他宗教都有神做爲中心信仰。嚴格說來,佛教應該是一種融合道德及身心規範的哲學體系,而其具體的目標在于解脫生死痛苦。
佛陀第一次說法時,在轉*輪經(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中所教導的四聖谛,就是這個哲學體系的基礎。事實上,四聖谛的前叁谛已說明了佛教的哲理,而第四谛(八聖道是道德哲理的規範)則提供了止息痛苦的方法。佛陀初轉*輪的對象就是,當初伴隨他尋求真理的五位苦行僧(以憍陳如爲首的五位僧衆)。憍陳如因佛陀的教導,而成爲首位證得阿羅漢(arahat,解脫一切束縛的聖者)的弟子。
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什麼是四聖谛,它們就是:
1. 苦谛(dukkha-sacca,苦的實相)
2. 集谛(samudaya-sacca,苦生起的實相)
3. 滅谛(nirodha-sacca,滅苦的實相)
4. 道谛(magga-sacca,滅苦之道的實相)
要徹底了解佛教哲理的基本概念,必須先了知苦的實相。爲了深入闡述這個要點,佛陀從兩個不同角度切入。
首先,在論證的過程中,他讓弟子們了知一切生命都是痛苦,因爲生命本身就是苦;出生是苦;年老是苦;病痛是苦;死亡是苦。而感官欲樂的作用對世人又是如此的強烈,但人們對于爲此所付出的代價,卻又是如此的健忘。想想我們的生命是如何從母親懷胎期間就開始掙紮;嬰兒如何在出生那一刻爲生存搏鬥;接下來如何爲生活奮鬥;以及在生命的盡頭如何掙紮著最後一口氣。
你可以仔細思考生命究竟是什麼。生命本身確實就是苦。
而且當我們越執著于自我,我們就越痛苦。我們所必須承受的痛與苦,雖然都被一時的感官欲樂所掩蓋;但實際上,這些只是黑暗中短暫的光點罷了。這是因爲無明(moha,即愚癡)的蒙蔽,使世人無法了知真理,以致無法從生命、苦與死亡的輪回中解脫出來。
第二,佛陀讓弟子們了解到我們的色身只不過是無數次原子粒子的結合,這些微細粒子同時不斷地生起、滅去。每個次原子粒子都是由以下的物質所組成:
1. 地(Pathavi,軟硬的性質)
2. 水(Apo,粘著性)
3. 火(Tejo,冷熱性)
4. 風(Vayo,動性)
5. 色(Vanna)
6. 香(Gandha)
7. 味(Rasa)
8. 營養要素(Oja)
前四項稱爲四大元素(Maha-Bhutas),也就是構成次原子粒子的四種主要物質。其余四項則是四大元素的衍生物。次原子粒子則是物質世界中最微小的粒子,而且唯有這八種元素(每個都只是一種變化特性)聚集一起時才能構成一個微細的次原子粒子。換言之,就是由八個各有不同變化特性的元素所結合的物質,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次原子粒子。根據佛陀的親身體驗,這些次原子粒子都處在一種持續的變化狀態之中,或是一種波動的持續之流。它們只不過是一種能量的流動,就像是蠟燭或電燈泡的光線一樣。這個看似堅實的身體(我們如此稱呼)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結構,而是持續不斷的次原子微粒之流與心理運作過程的結合。
對一般人而言,鐵是不會動的物質,但是科學家們都知道鐵是由一種持續處在變化狀態或次原子微粒之流的電子所組成的。如果一塊不會動的鐵都已是如此的話,那麼具有生命的有機體,譬如說是人,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可以想見,人體內的變化必定是更加的激烈。人可以感覺得到自身內的震波嗎?而了解那些處于持續變化狀態及次原子微粒之流電子的科學家們又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自身的能量與波動?對于那些透過向內審視自身,而了解到人體也只是能量與波動的人們,這樣的親身體驗會對他們的心念態度産生什麼影響呢?
有人可能爲了要解渴,就直接取了村子裏的井水來喝;但是如果這個人的眼睛像顯微鏡一樣可以看到極細微的物質,那麼他很可能不敢喝下那些充滿微生物的水。同樣地,當一個人了解到自身之內持續不斷的變化(anicca,無常或瞬息萬變)時,那麼他必定也會隨即領悟到苦的實相,就像是感受到原子粒子內部輻射、震動與摩擦等強烈感覺的結果一般。事實上,不論是表層內外或究竟真相,生命本身都是苦,
當我說到佛陀所教導的「一切生命都是苦」時,請千萬不要把這個概念誤解爲:既然生命是悲慘的,那麼生命就不值得存在;而且佛教苦的概念是一種可怕的概念,因爲這種概念是不可能有快樂生活的機會。快樂又是什麼呢?盡管科學已能達成物質領域的需求,但世人們是否快樂呢?他們可能會不斷地感受到感官欲樂,但是當他們了知過去、現在與未來所有一切時,其實他們內心深處是不快樂的。爲什麼呢?這是因爲他們即使能超越物質,卻超越不了自己的心念。
感官欲樂的愉悅是無法與禅修過程所得到內在安詳之喜悅(piti)相比擬的。感官愉悅總是伴隨著煩惱與痛苦,就像村夫俗子感受到身上抓癢的愉快,卻不知到心境的喜悅才能免于煩惱與痛苦。如果你們只是從感官層面來觀察的話,那麼可能很難體會什麼是心境層面的喜悅。相對而言,雖然,你們也可享受心境的喜悅,而且至少不會認爲佛教盡是一些讓你感覺悲慘的痛苦夢魇。但更重要的是,心念的喜悅確實可以讓你們免除生活困擾;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不僅可以使你們獲得內在的安詳,超脫日常生活的種種煩惱,而且確實可以解脫生死痛苦。
那麼,苦的根源是什麼?佛陀明確地指出,貪愛(tanha),就是苦的根源。一旦種下了貪欲的種子,就會滋長出貪婪,並擴大爲對權力與物質的貪愛與欲求。任何人只要播下這個種子,就會變成貪愛的奴隸;並且不自覺地迫使其身心成爲追求貪愛的奴隸,直到終了。然而,受到內在根深蒂固的貪(lobha)、嗔(dosa)習性驅使,最後其身、語、意行爲必然也會産生邪惡的心識力量。
就哲理而言,人們因貪嗔習性反應而生起業(Sankhara)的心識力量,而帶來身心之流,這就是內在痛苦的根源。
滅苦之道
那麼,滅苦之道又是什麼呢?這條道路就是佛陀最初開示所教導的八聖道,別無其他。八聖道可分爲叁個主要階段,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
戒(道德)
1. 正語
2. 正業
3. 正命
定(心的專注)
4. 正精進
5. 正念
6. 正定
慧(智慧的洞察力)
7. 正思惟
8. 正見
戒的叁個特性分別如下:
1. 正語(Samma-vaca)
2. 正業(Samma-kammanta)
3. 正命(Samma-ajiva)
正語的意思是:說真實、有益而非惡意或傷害的話。
正業的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及不使用煙酒毒品等基本道德原則。
正命的意思是:不從事那些會造成衆生痛苦的謀生方法(例如奴隸買賣、武器製造,以及毒品走私等)。
這些就是佛陀在最早的開示中所說的道德規範。他後來又加以詳細解說,並且分別針對出家衆及在家衆提出了不同的規範。
我將不在此處介紹出家衆的戒律,但我會先讓各位了解佛教在家衆的道德規範,也就是五戒(Panca Sila),分別爲:
1. 不殺生(Panatipata):禁止殺害所有有情衆生。(生命是一切衆生最寶貴之物,此戒律說明佛陀對一切衆生的慈悲。)
2. 不偷盜(Adinn”adana):禁止未經同意而拿取他人之物。(以此戒律對治盜取的不當欲念。)
3. 不邪淫(Kamesu-miccha-cara):禁止不正當的性行爲。(世俗之人都潛藏著情欲,這也是最難抗拒的欲念,因此,佛陀勸誡人們不要耽溺于不正當的性行爲。)
4. 不妄語(Musavada):禁止說謊。(此戒律包括(未解脫)而宣說已達到完全的解脫。)
5. 不飲酒(Sura-meraya):戒禁使用酒精毒品。(酒精毒品會使人失去了知實相的堅定意志與思惟能力。)
定
各位女士、先生們,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佛教有關心的層面,我相信各位一定對此深感興趣。這是八聖道的第二階段(也就是定),包括:
1. 正精進(Samma-vayama)
2. 正念(Samma-sati)
3. 正定(Samma-samadhi)
正精進是正定的先決條件。一個人除非能將其妄想紛飛的心安定下來,否則是不可能做到心的專注,以致于到達一心不亂的正定與平等心之境界;而心此時已無罣礙,並且清淨、安詳、內外皆清澈明亮。處于此種境界的心也變得充滿力量與光明。就外在而言,它所呈現的光明是心的一種反射作用;而其光亮則有如星光、日光等不同程度。如此清淨光明是心靈之眼(mind”s eye)在黑暗中的反射,以及清淨、安詳與甯靜之心所呈現出來的狀態。
印度教徒們的刻苦修行,就是爲了達到光明照虛空的梵我合一境界。基督教新約全書馬太福音中也提到「光明之身」(body full of light)的概念。我們也…
《什麼是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