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佛教▪P3

  ..续本文上一页在现今著名的雪达根(Shwedagon)大金塔之中,各位可能都已经去造访过了。这个金塔一直受到后继信奉佛教的国王及信众们的维护,并予以重新翻修。虽然来自郁迦罗的这两位商人有幸成为佛陀最初的在家弟子,但可惜他们只是接受这个信仰而已,却未曾以实际的修持来亲尝正法的滋味;因为唯有实际修持才能使他们解脱生死之苦。虽然信仰为基本要件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唯有实际修持这些教导才能达到解脱。因此,佛陀曾开示说:

  佛只能指引通往彼岸的方向;但每个人都得自己走上这条正法之道。

  佛陀的教导

  根据字典的解释,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像所有其他宗教都有神做为中心信仰。严格说来,佛教应该是一种融合道德及身心规范的哲学体系,而其具体的目标在于解脱生死痛苦。

  佛陀第一次说法时,在转*轮经(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中所教导的四圣谛,就是这个哲学体系的基础。事实上,四圣谛的前三谛已说明了佛教的哲理,而第四谛(八圣道是道德哲理的规范)则提供了止息痛苦的方法。佛陀初转*轮的对象就是,当初伴随他寻求真理的五位苦行僧(以憍陈如为首的五位僧众)。憍陈如因佛陀的教导,而成为首位证得阿罗汉(arahat,解脱一切束缚的圣者)的弟子。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什么是四圣谛,它们就是:

  1. 苦谛(dukkha-sacca,苦的实相)

  2. 集谛(samudaya-sacca,苦生起的实相)

  3. 灭谛(nirodha-sacca,灭苦的实相)

  4. 道谛(magga-sacca,灭苦之道的实相)

  要彻底了解佛教哲理的基本概念,必须先了知苦的实相。为了深入阐述这个要点,佛陀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

  首先,在论证的过程中,他让弟子们了知一切生命都是痛苦,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苦;出生是苦;年老是苦;病痛是苦;死亡是苦。而感官欲乐的作用对世人又是如此的强烈,但人们对于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又是如此的健忘。想想我们的生命是如何从母亲怀胎期间就开始挣扎;婴儿如何在出生那一刻为生存搏斗;接下来如何为生活奋斗;以及在生命的尽头如何挣扎着最后一口气。

  你可以仔细思考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本身确实就是苦。

  而且当我们越执着于自我,我们就越痛苦。我们所必须承受的痛与苦,虽然都被一时的感官欲乐所掩盖;但实际上,这些只是黑暗中短暂的光点罢了。这是因为无明(moha,即愚痴)的蒙蔽,使世人无法了知真理,以致无法从生命、苦与死亡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第二,佛陀让弟子们了解到我们的色身只不过是无数次原子粒子的结合,这些微细粒子同时不断地生起、灭去。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是由以下的物质所组成:

  1. 地(Pathavi,软硬的性质)

  2. 水(Apo,粘着性)

  3. 火(Tejo,冷热性)

  4. 风(Vayo,动性)

  5. 色(Vanna)

  6. 香(Gandha)

  7. 味(Rasa)

  8. 营养要素(Oja)

  前四项称为四大元素(Maha-Bhutas),也就是构成次原子粒子的四种主要物质。其余四项则是四大元素的衍生物。次原子粒子则是物质世界中最微小的粒子,而且唯有这八种元素(每个都只是一种变化特性)聚集一起时才能构成一个微细的次原子粒子。换言之,就是由八个各有不同变化特性的元素所结合的物质,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次原子粒子。根据佛陀的亲身体验,这些次原子粒子都处在一种持续的变化状态之中,或是一种波动的持续之流。它们只不过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就像是蜡烛或电灯泡的光线一样。这个看似坚实的身体(我们如此称呼)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结构,而是持续不断的次原子微粒之流与心理运作过程的结合。

  对一般人而言,铁是不会动的物质,但是科学家们都知道铁是由一种持续处在变化状态或次原子微粒之流的电子所组成的。如果一块不会动的铁都已是如此的话,那么具有生命的有机体,譬如说是人,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可以想见,人体内的变化必定是更加的激烈。人可以感觉得到自身内的震波吗?而了解那些处于持续变化状态及次原子微粒之流电子的科学家们又是否能感受到他们自身的能量与波动?对于那些透过向内审视自身,而了解到人体也只是能量与波动的人们,这样的亲身体验会对他们的心念态度产生什么影响呢?

  有人可能为了要解渴,就直接取了村子里的井水来喝;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眼睛像显微镜一样可以看到极细微的物质,那么他很可能不敢喝下那些充满微生物的水。同样地,当一个人了解到自身之内持续不断的变化(anicca,无常或瞬息万变)时,那么他必定也会随即领悟到苦的实相,就像是感受到原子粒子内部辐射、震动与摩擦等强烈感觉的结果一般。事实上,不论是表层内外或究竟真相,生命本身都是苦,

  当我说到佛陀所教导的「一切生命都是苦」时,请千万不要把这个概念误解为:既然生命是悲惨的,那么生命就不值得存在;而且佛教苦的概念是一种可怕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是不可能有快乐生活的机会。快乐又是什么呢?尽管科学已能达成物质领域的需求,但世人们是否快乐呢?他们可能会不断地感受到感官欲乐,但是当他们了知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一切时,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即使能超越物质,却超越不了自己的心念。

  感官欲乐的愉悦是无法与禅修过程所得到内在安详之喜悦(piti)相比拟的。感官愉悦总是伴随着烦恼与痛苦,就像村夫俗子感受到身上抓痒的愉快,却不知到心境的喜悦才能免于烦恼与痛苦。如果你们只是从感官层面来观察的话,那么可能很难体会什么是心境层面的喜悦。相对而言,虽然,你们也可享受心境的喜悦,而且至少不会认为佛教尽是一些让你感觉悲惨的痛苦梦魇。但更重要的是,心念的喜悦确实可以让你们免除生活困扰;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仅可以使你们获得内在的安详,超脱日常生活的种种烦恼,而且确实可以解脱生死痛苦。

  那么,苦的根源是什么?佛陀明确地指出,贪爱(tanha),就是苦的根源。一旦种下了贪欲的种子,就会滋长出贪婪,并扩大为对权力与物质的贪爱与欲求。任何人只要播下这个种子,就会变成贪爱的奴隶;并且不自觉地迫使其身心成为追求贪爱的奴隶,直到终了。然而,受到内在根深蒂固的贪(lobha)、嗔(dosa)习性驱使,最后其身、语、意行为必然也会产生邪恶的心识力量。

  就哲理而言,人们因贪嗔习性反应而生起业(Sankhara)的心识力量,而带来身心之流,这就是内在痛苦的根源。

  灭苦之道

  那么,灭苦之道又是什么呢?这条道路就是佛陀最初开示所教导的八圣道,别无其他。八圣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

  戒(道德)

  1. 正语

  2. 正业

  3. 正命

  定(心的专注)

  4. 正精进

  5. 正念

  6. 正定

  慧(智慧的洞察力)

  7. 正思惟

  8. 正见

  戒的三个特性分别如下:

  1. 正语(Samma-vaca)

  2. 正业(Samma-kammanta)

  3. 正命(Samma-ajiva)

  正语的意思是:说真实、有益而非恶意或伤害的话。

  正业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及不使用烟酒毒品等基本道德原则。

  正命的意思是:不从事那些会造成众生痛苦的谋生方法(例如奴隶买卖、武器制造,以及毒品走私等)。

  这些就是佛陀在最早的开示中所说的道德规范。他后来又加以详细解说,并且分别针对出家众及在家众提出了不同的规范。

  我将不在此处介绍出家众的戒律,但我会先让各位了解佛教在家众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五戒(Panca Sila),分别为:

  1. 不杀生(Panatipata):禁止杀害所有有情众生。(生命是一切众生最宝贵之物,此戒律说明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2. 不偷盗(Adinn”adana):禁止未经同意而拿取他人之物。(以此戒律对治盗取的不当欲念。)

  3. 不邪淫(Kamesu-miccha-cara):禁止不正当的性行为。(世俗之人都潜藏着情欲,这也是最难抗拒的欲念,因此,佛陀劝诫人们不要耽溺于不正当的性行为。)

  4. 不妄语(Musavada):禁止说谎。(此戒律包括(未解脱)而宣说已达到完全的解脱。)

  5. 不饮酒(Sura-meraya):戒禁使用酒精毒品。(酒精毒品会使人失去了知实相的坚定意志与思惟能力。)

  定

  各位女士、先生们,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佛教有关心的层面,我相信各位一定对此深感兴趣。这是八圣道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定),包括:

  1. 正精进(Samma-vayama)

  2. 正念(Samma-sati)

  3. 正定(Samma-samadhi)

  正精进是正定的先决条件。一个人除非能将其妄想纷飞的心安定下来,否则是不可能做到心的专注,以致于到达一心不乱的正定与平等心之境界;而心此时已无罣碍,并且清净、安详、内外皆清澈明亮。处于此种境界的心也变得充满力量与光明。就外在而言,它所呈现的光明是心的一种反射作用;而其光亮则有如星光、日光等不同程度。如此清净光明是心灵之眼(mind”s eye)在黑暗中的反射,以及清净、安详与宁静之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印度教徒们的刻苦修行,就是为了达到光明照虚空的梵我合一境界。基督教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也提到「光明之身」(body full of light)的概念。我们也…

《什么是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